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土地革命戰爭後期,這個德國人主導反圍剿方針,導致紅軍損失慘重,開始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後期,這個德國人主導反圍剿方針,導致紅軍損失慘重,開始長征。

原標題:土地革命戰爭後期,這個德國人主導反圍剿方針,導致紅軍損失慘重,開始長征。


經過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中央蘇區地盤擴展到30多個縣,主力部隊紅一方面軍達到了8萬多人。


形勢一片大好,只要我們自己不胡搞,外面想搞也搞不倒。


當國民黨史無前例的第五次「圍剿」來臨之時,這一次中央革命根據地還能再續輝煌嗎?


戰前,蔣介石向美、英、德、意大舉借款,聘請軍事顧問,專門訓練「剿匪」軍官團。

安照慣例,國民黨又再次增兵10萬,參與「圍剿」蘇區的國軍達到了50萬人,而且策略發生了根本變化。



第五次反圍剿


外圍對根據地實行經濟和軍事的雙重封鎖,就像一條巨大的蟒蛇纏住根據地,讓裡邊的軍民慢慢窒息。


進軍由原來的長驅直入,急於尋求決戰,到現在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儘可能的擠壓根據地的生存空間,最大限度的消耗根據地人力物力財力。


說起「步步為營」,我們並不陌生,早在第二次「圍剿」的時候,就是國軍的指導方針,結果被我軍一舉粉碎。


難道國民黨腦子瓦塔了?還要故伎重演嗎?


絕不是,這一次的步步為營,可是升級到了2.0版本,他們叫做「堡壘主義」,就是前進一步,修一座堡壘。


佔住地方,穩住盤子,做好鞏固,真的做到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堡壘主義也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意兒,宋朝時候范仲淹就用這一招讓西夏吃了不少苦頭,明朝時候孫承宗也用這一招構築了堅固的「關錦防線」,讓清軍始終無可奈何。


這時候為什麼要施行堡壘主義?因為這是不對稱的戰爭,蘇區缺少重型武器,無法遠距離對付堅固的堡壘。


當然,也是被前幾次徹底打怕了,真沒招了,可是說到底,笨方法,卻是有效的方法。


此時的中共臨時中央由博古主持工作,這是一個喝了很多洋墨水的人,理論功底紮實深厚。


所以,他可以力排眾議,駁斥蘇區前幾次游擊戰運動戰的豐富實踐經驗。


所以,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主張,要跟國民黨搞階級決戰,人家巴不得要決戰,這是巧合嗎?


當然,共產國際也派來了德國的軍事顧問,名字叫李德。



李 德

他主張跟國民黨打所謂的「正規戰」,就是正面對正面,堡壘對堡壘,拳擊對拳擊。


言外之意,你們這群土包子以前都是偷偷摸摸,上不了檯面,都是不正規的土匪打法。


按說李德同志說的也沒錯,這位從德國來的洋軍師,所接觸的理論完全是基於資本主義國家大工業化的戰爭機器。


這樣的理論來到中央蘇區,當然是水土不服,完全背離了根據地發展鞏固的實踐經驗,和國民黨開始「硬碰硬」。



博 古


一仗又一仗,打不下對方的堡壘,天上還有飛機轟炸,地上還有如雨的火炮。


堅強的紅一方面軍絲毫沒有畏懼,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和敵人現代化的軍事裝備拼消耗,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大量的傷亡,根據地損失極為慘重。


即使陷入如此的被動,臨時中央依然決定處處設防,廣築碉堡,以陣地防禦結合「短促突擊」頂住敵人的進攻,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這就好比拳擊比賽,原先紅軍採用太極打法四兩撥千斤,不管你多厲害,繞圈揍你還讓你傷不到我才是王道。

如今胳膊本就不如國民黨粗,還非要跟人家正面交流,自己的小短拳打出去幾下不痛不癢,人家只要一回擊便都是致命的殺招。


實踐證明,硬拼是十分愚蠢的決定,不是紅軍不夠光明正派,而是還沒有到了能夠正面較力的時候。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我解放軍勸降無果後,哪次不是架起大炮齊射,然後在正面攻城拔寨?誰不知道大炮好使啊,關鍵是得有啊。


戰略上出現了錯誤,戰術上再高明也無濟於事,最終的結局只能是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


這一撤,可就撤出了二萬五千里!


新的征程開始了,前面的路怎麼走,路上有什麼,誰又知道呢?

後來的人都知道,紅軍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轉移,沒有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門西風 的精彩文章:

TAG:玉門西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