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漫談墨地素三彩發展歷程

漫談墨地素三彩發展歷程

墨地綠彩源自康熙,屬於素三彩範疇,以墨彩為地。製造時先塗綠釉,再施墨彩。時至雍正,如此器胎體更為精細,釉色更添瑩潤。因燒時成品困難,傳世墨地綠彩器寥若晨星。

華盛頓國家美術博物館藏瓷墨地五彩

康熙墨地素三彩是皇家及王公大臣所用祭祀品,生產量稀少,而雍正朝勵精圖治,反腐倡廉,厲行儉約,喪事不再大辦,墨地素三彩也就從此絕燒,遺留下來的少之又少,使其身價倍增。至清末民初,由於外國人刻意高價搜求,古玩商為利而仿燒,古玩市場中的康熙墨地素三彩魚龍混雜,收藏贗品者亦不在少數,甚至國外博物館也有陳列。至今,即便是清末民初的康熙墨地素二彩仿品,也為今人所珍視。

清康熙墨地綠彩雲鶴圖碗(一對)

墨地綠彩是清代康熙年間創燒的釉上彩瓷品種。其工藝較為複雜,先在高溫燒好的素瓷上用「珠明料」描繪紋樣,並填滿紋樣空白處,然後在整個畫面上覆蓋一層水綠色料,待干後入窯二次低溫烘燒。所謂「珠明料」,是青花料的一種,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地,明嘉靖以後用於燒造青花瓷器。雲南所產上等青花料被稱為「金片」或「珠密」,「珠明」即「珠密」」之音轉。珠明料氧化鈷含量高,燒成後發色濃艷,呈翠藍色。清代康熙青花瓷之最精美。

清康熙墨地三彩繡球花卉太白尊

典型者即使用珠明料。用珠明料製作色澤純正的黑彩,是康熙時期的一大發明,但必須在珠明料上再罩一層水綠,低溫二次燒成後,才能達到漆黑光亮、顏色牢固的效果。如果不罩水綠,則色料與釉面之間結合不牢,極易脫落,且黑色黯淡無光。用綠彩裝飾配合黑地,巧妙利用了罩綠的工藝環節,且畫面效果沉著典雅,可謂匠心獨運。這對黑地綠彩牡丹草蟲紋盤,是清宮御窯黑地彩瓷的爐火純青之作,釉色、畫工皆無可挑剔,百年流落後亦能雙雙完好。

清雍正墨地綠彩花卉草蟲紋盤(一對)

素三彩瓷器大多是官窯器,唯獨康熙時期墨地素三彩是民窯瓷器,但比官窯素三彩瓷更為珍貴,這主要是因為康熙墨地素三彩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清自入關定中原,實施以漢治漢的政策,提出以仁孝治天下,崇尚孔孟儒家思想,對祭奠儀式非常講究,隆重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如「丁憂」,凡朝廷官員,只要父母之中任何一位去世,都要去官回家守孝三年,孝滿再回朝復職。基於朝廷的禮制,對喪事的祭器也精益求精,當時操辦喪事都要定燒一批高檔墨地素三彩起舞以為喪事宴客祭奠之用。相互間攀比,不惜重金請有名的工匠以好的材料燒造祭器,務求產品出類拔萃,所以才有了墨地素三彩這種陶瓷史上的璀璨明星。不知何故官窯不燒制墨地素三彩器,只有民窯燒制,不如官窯工藝精製,也沒有款字。康熙素三彩除墨地以外其餘各種色地的素三彩幾乎全是官窯產品,但都沒有墨地名貴。

墨地五彩花鳥瓶(一對)

雍正一朝,為時雖然短暫,僅有十三年,但在瓷器製作工藝上卻有突出的貢獻,達到了新的歷史水平。雍正官窯瓷器,以精細著稱於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精湛絕妙,無與倫比,燒制的數量和規模身為可觀。技法高超,珍品迭出,美不勝收。

墨地五彩花鳥紋卷缸(一對)

墨地五彩為清代御窯罕見的品種,唯雍正朝略有燒造,有別於傳統彩瓷風格,應為雍正朝西洋風盛行的反映,其裝飾新奇別緻,別具匠心。墨地五彩燒造難度大,存世少見,尤為可貴,雍正時期同類紋飾多見盤類,瓶類器形更為罕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品雅集 的精彩文章:

從台北故宮館藏看雍正朝琺琅彩瓷的發展

TAG:一品雅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