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沒規矩,真的是大人沒教好嗎?

孩子沒規矩,真的是大人沒教好嗎?

說起孩子不聽話、不懂規矩這件事,每個媽媽都可以說上三天三夜:

在家裡越來越不聽話,讓她往東她偏偏往西,越是跟她強調不要丟玩具,她越是到處亂丟,像挑釁我一樣,我真的要氣死了。

跟小朋友一起玩,他看上的玩具非要搶到手不可,人家不給他,他就戳人家,我真的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1 歲半之後,我家娃脾氣越來越大,怎麼說都不聽。現在稍不順心,就會大吵大鬧,這幾個星期開始,還經常說「打死媽媽」,弄得我又生氣又傷心。

面對孩子咋說都不聽的行為,家長們真的是又氣憤又無力,分分鐘想要暴走。

但發完脾氣,家長們總會暗暗自責:

本來很乖的孩子怎麼就越來越沒規矩了,是不是我沒有教好他?

孩子現在就這麼難管,將來長大了還得了!

其實無論是自責還是發脾氣,都是由「沒法管教孩子的無能感」造成的。

今天我們請來了湯維老師,給我們講講孩子為啥說啥都不聽?給孩子立規矩,除了說教、命令、懲罰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4 歲以下的孩子

很難理解他人的感受

早在 1978 年心理學家就提出過「心理理論」,大意是孩子要到 4 歲左右,才能逐漸了解到自己和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是不同的。

所以對於 4 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想要他「換位思考」根本是不現實的。

心理學家們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向孩子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小強有一個紙筒,小麗有一個塑料盒,塑料盒裡有一個小球。小麗蓋上塑料盒蓋,離開了房間。這時,小強把球從小麗的塑料盒裡拿出來,放到自己的紙筒里。

小麗回來以後想玩小球,會去哪裡找呢?

3~6 歲的孩子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正確概率分別是 25%、38.8%、61.4%、78.3%。

也就是說,大多數孩子認為小麗與自己一樣知道小球的位置,他們將「自己的心理」與「他人的心理」混淆了。

這是因為大多數 3 歲的孩子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能力還不夠成熟,覺得別人的認知、感受、想法與自己是一樣的。

所以讓孩子理解他人,其實是個偽命題。

至少對於 4 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具備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要孩子「守規矩」,家長就需要區分年齡段和個體情況來分別引導。

給孩子立規矩

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是前提

4 歲前,理解孩子心理為主

對於 4 歲以下的小孩子,儘管他們不能理解別人,但你卻可以試圖去理解他們,並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提出解決方案。

以我家小萌喜歡抓眼鏡這種「不禮貌」的行為舉個例子:

小萌 8 個月時,覺得眼鏡很新奇,看見別人臉上有眼鏡就要抓。

我們給了他一副不要了的平光眼鏡作為「替代」,滿足他想玩眼鏡的需求,同時又不至於抓掉我的眼鏡。

到小萌 11 個月時,他明白了眼鏡不是玩具,但還是會抓我的眼鏡。一旦他觀察到我瞬間激烈的反應,就會咯咯咯地笑。

這時,他會覺得「抓媽媽的眼鏡」是一個有趣的遊戲。

所以我們在他抓掉眼鏡時盡量表現得很平靜,就像沒有看見他的行為一樣,但當他抓起地上的小球時,就會表現得非常激動和驚喜。

很快,小萌就喪失了抓眼鏡的興趣,而是利用小球等其它玩具和我們互動。

到了 14 個月左右,他又突然地抓取了我的眼鏡,希望我陪他玩耍。這時「抓眼鏡」對他來說,是引起我注意力的辦法。

但顯然,這並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們給了他一個鈴鐺,只要他搖晃鈴鐺,我就放下手裡的事來回應他。

小萌 16 個月時,已經不再抓我的眼鏡了。他不僅會幫我尋找「眼鏡到底放哪兒了」,還會幫我戴上眼鏡。

很多時候,在大人看來小孩子的「沒規矩」行為,其實是孩子在表達自己訴求的方式。

如果家長在處理這類問題時,能保證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又約定好新的表達方式,就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4 歲後,嘗試引導孩子理解規則

通常來說,孩子 4 歲後會進入心智發展的高速期。

這時家長們可以教給孩子什麼叫「換位思考」,幫助他們了解別人的感受

我覺得有幾種方式是值得推薦的:

1. 預先學習

繪本或者故事正是很好的「預演」方式。

《David,No!》等繪本裡面列出了很多小孩子調皮搗蛋的行為,並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和孩子一起讀這類繪本,有助於幫孩子提前形成約束和規則,從而避免出現不守規矩的行為。

2. 場景再現

當制止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後,父母和孩子都冷靜下來時,可以用場景重現的方式,對孩子再教育。

例如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後,回家後爸媽可以表演孩子的行為,並告訴孩子:

「這樣是沒法達到目的,並且會影響到別人的!」

接下來的步驟是關鍵,父母需要進一步教育孩子,可以詢問孩子:

「這種做法對嗎?」

如果孩子說「對」,那就明確告訴孩子「不對」,並解釋原因。直到孩子能說出「不對」,再予以表揚和肯定。

連續幾次給孩子進行場景重現的教育,對孩子養成「講禮貌懂規矩」的習慣非常有幫助。

3. 以身作則

當孩子具有自我意識以後,會不僅僅「聽」父母怎麼說,還會「看」父母怎麼做。

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孩子就會感到困惑,教育的結果也會事倍功半。

例如,有的媽媽希望孩子不要大吵大鬧,但是教育方式卻是拚命對孩子喊:

「別哭了!煩死了!別吵了!吵死了!」

孩子會想,為什麼媽媽都可以大吵大鬧,卻要求我不能如此?

這樣對教育不僅不能到達讓孩子聽話的目的,還會使孩子剛養成的好習慣倒退。

很多父母,喜歡言傳不喜歡身教,一方面是因為言傳很輕鬆,另一方面是他們從心底認為「我是家長,我說的話你就該聽,即使我做不到,你也得做到」。

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在毀壞自己的威信。

給孩子立規矩,理解孩子的行為心理是關鍵,掌握正確方法之外,家長也千萬不要操之過急,等孩子慢慢學會理解他人,再適時引導,孩子不守規矩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培養優秀的孩子

規則意識和天賦同樣重要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怎麼破?

拒絕認錯怎麼引導?

關注「丁媽說育兒」

養育的難題這裡都有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媽媽 的精彩文章:

3 個寶寶就有 1 個貧血,原來是這樣食物沒吃對!
寶寶 1 歲之前,千萬別給他吃這些東西

TAG:丁香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