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哈佛教授:中國學生最缺這三種教育

哈佛教授:中國學生最缺這三種教育

哈佛教授:中國學生最缺這三種教育

當我們還在以到西方鍍金為榮的時候,西方人卻在如饑似渴地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美國頂級學府、華爾街等已將中國的傳統經典尤其是《道德經》視為瑰寶。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典籍,已先後被譯成20多種語言出版,海外發行量巨大。

但美國人講《道德經》不是簡單傳授知識,不是灌輸道理,而是將其與現實、與世界結合,轉化成可以靈活運用的東西。

以下是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楊鵬在「經典歸來:非常國學進校園」啟動現場的演講——《如何重新認識老子》。

如何重新認識老子?我們去觀測一個對象,首先要有一個視角、一個立場,如果你的觀測點不一樣,那你觀測的對象特徵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把我的立場和觀測點先做個講解。我有三個觀測點,用這三個觀測點,我們會發現國學和老子不同的面貌。

第一個觀測點是麻省理工大學,這裡獲過諾貝爾獎的人有91個人,當然統計系統不一樣,維基百科上面是91個人獲得過諾貝爾獎,所以這是一個標杆。麻省理工大學有個特點,不像我們有些大學,強調做事,它的格言是通過做項目來學習,要求學生去做項目,和學習結合起來,所以發明創造比較多,這也是他們學校的校訓。

這是第一個觀測國學的立足點,它強調通過創造來學習,同時學習也是為了創造,把學習和創造二者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我們現在看中外貿易的問題,晶元的問題,糾結到一起就是知識產權的問題,現在有著很多知識產權的矛盾。我們會學到很多知識,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那整個學業跟創造沒關係,其實我們目前的高考教育、大學教育,就是訓練copy(複製)能力,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到的是一個標準答案。

第二個觀測點是哈佛大學,如果按照維基百科的統計,哈佛大學得諾貝爾獎的人有151個,世界第一,按照校方自己的統計和維基百科的統計是不一樣的,校方只是統計學校的諾貝爾獎,但是維基百科是只要在哈佛大學畢業的就都算進去了。哈佛大學是另一個標杆。

哈佛大學的一個特徵,就是狂熱的喜歡體育,體育競賽非常多,所以我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體能方面我感覺壓力很大。

哈佛大學歷史上學生去參加橄欖球比賽的時候,要簽生死狀,就算是貴族學校,也是狂熱地去拼搏。後來實在是社會輿論壓力太大,不能讓學生這麼拼,就增加了防護措施,慢慢地變文明多了,但是即使跟我們比起來,他們那種強悍的體能、對運動的熱愛、團隊的競爭精神,也是非同小可的。

但是這不僅僅是身體美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尤其這種競爭型的體育運動,它能夠讓你產生競爭精神、合作精神。比如劃賽艇,如果協調不好,船就會翻下去,團隊誰要當老大都是不行的,因為沒有老大,必須8個人非常緊密銜接,每個人都要協調。由於我們缺乏這樣一種體育訓練,所以我們在橫向合作、自由平等的協作方面是非常弱的,我們通常一定要找一個老大,大家都聽老大的,但他們不是這樣。

哈佛大學第一突出的是體育競技精神,第二是團隊合作,這種協同精神我也是體會非常深。因為我在美國出版了《道德經》譯著,而我的母語不是英語,我需要把《道德經》翻譯出來,它是哲理詩,翻譯會有些困難,所以我找了四位美國朋友來幫助我,而那種協作方式非常讓人感動,他們就是想通過這種協作來了解和掌握中國的哲學。所以這個給我印象很深。

我剛才講了兩個立足點,一個是科技創新,一個是競爭和協作。前面講的都是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培養學生,讓學生進入社會中以後有成就,能夠貢獻社會,學校教育就是為學生進入社會,讓學生開始他的社會人生做準備的。那麼我們會迎來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階段,我們的學生將會步入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在美國,這個新時代已經開始了,美國已經非常沸騰了,大家會知道這個新時代是什麼意思,機器人時代到來了。

美國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上市了,這個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為什麼要講這個?是為了說明我們步入了一個怎樣的時代。我們的教育是訓練copy能力,是可以重複的東西,這樣訓練出來的孩子,面對的對手是機器人,他不可能比機器人更快更好。我們中國教育訓練出來的這種知識的勞動者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可能全部會成為廢物,這很可怕。

第三個觀測點,以上所說的巨大壓力就考驗著我們的健康心理、心理安全。社會頻繁發生砍人事件,因為很多人缺乏心理安全,我們面臨脅迫競爭,身處壓力時代,不斷刺激著人們心理病變,急劇爆發。

在這個背景中,怎麼理解國學?我們現在說國學還有用嗎?還有益於創造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合理世界的構建嗎?

哈佛大學有一位教授叫傑姆·吉斯格特很受歡迎,他非常崇拜老子,經常講《道德經》。我有一些企業家的朋友到哈佛商學院學習,花了很多錢,第一節課聽的是《道德經》,第二節課也是《道德經》,他們就很鬱悶,說為什麼要跑到美國去學?但是哈佛教授講的非常值得一聽,立足點和觀點是完全不同的。現在哈佛大學還在講《道德經》,這是亞洲文化的特點,他們非常推崇老子和《道德經》。

在美國,中國老子的哲學非常有名,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樂隊有過一首歌,是他們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歌詞唱的就有《道德經》內容,所以這樣的老子就有了大眾意義。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道德經》仍然被人學習和運用,因為《道德經》非常有創意、非常偉大,老子、莊子都是擺在世界文明當中的中國人非常有特色的東西。

現代社會,我們面對所謂巨大挑戰,最後歸結到創造力、競爭協作能力的挑戰,當智能機器人全部進入經濟、軍事、社會生活以後,對世界上哪個國家衝擊最大?對中國衝擊最大。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勞動力解放出來了,改變了我們的勞動生產鏈,但是現在進入了新的時期,就是機器人的生產成本低於人工勞動力。誰被替代的可能性最大?就是中國提供和輸出的這些龐大的勞動力,會被機器人衝擊。

我們看《道德經·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裡面大家注意三個字——「生、沖、和」,我翻譯一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們不要糾結一二三是什麼,宇宙萬物是被創造性的力量所創生出來的,宇宙是無中生有出來的,天地萬物都是這樣,我們全部是被一個力量所創造出來的,這種觀點放在人類史上叫「創世論」,其實人類很多宗教以不同方式表達同樣的觀念,《聖經》開篇論,首先是上帝創造了天地,然後上帝說要有水,要有光,這跟《道德經》講的是一樣的。天地原來是一片混沌、一片虛無,後面有一個力量把宇宙萬物創造出來了。

大家記住這個「生」字,這個字在《道德經》裡面出現很多次,比如最後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所以當人的行為有助於生命的時候,就是吉祥的。什麼是君子?君子不就是一生幫助別人的人嗎?仁是什麼,德是什麼,不就是幫人嗎?你要成為一個有益於生命的人,你就是一個君子,就是一個有德之人,也就是「益生曰祥」。

我們看日月星辰的誕生,人類的出生,這所有的東西都跟這個生字有關,包括地球的出現也是跟生字有關。「生」字真的有各方面的意思,有創造、有生命的意思,大家看到網上說在哪兒發現生命了,在哪發現生命系統,現在唯一的在地球之外,可能發現的有機分子的地方就只在這片土地,一個是火星上猜測發現了有機分子,水裡面有一些疑似的有機物,這是在地球之外唯一發現的有生命可能的地方。但這還不是發現,只是猜測,是科學假想。

我們現在處在生的環境中,而我們往往也會處在死的環境中,這種對生命的愛惜,遍佈於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之中,都是對生命的感悟。當然,這種生也還影響到什麼?結婚生子是人類一生中重要的事情之一,生不出孩子對於男人女人來說都是很苦惱的事情。生是最本質的東西,因為它融於這種創生之本。

再來看「沖」,這個「沖」是三點水的,是萬物在互相競爭和對立,這種對立是持續不斷的,我們也有分陰陽和正反的。我們這裡有男人女人,這個是政府計劃嗎?是不是政府下達一個計劃,你生男的,你生女的,今年生八千萬個女孩,明年生八千萬個男孩,是這樣計划出來的嗎?但是男女有沒有巨大失衡?奇怪不奇怪?

所以這個世界上可能是有一些規律在冥冥之中控制著我們。陰陽就是這麼來的,整個生物系統都是這樣,而且不會有太多失衡。人類擋不住背後的陰陽規律,只能遵從這個秩序,也不用去管它,陰陽一定是平衡的。但是在這個中間大家也發現,有陰陽、有冬夏,這都是一種平衡,是宇宙秩序,「沖」是一種衝撞、競爭的東西,是宇宙的本質。

再看「和」,一陰一陽是平衡的,「和」就是和諧,和諧社會是開放的公平。創生的力量,由本土而來,支配著這個宇宙,支配著世界,它是以陰陽競爭的方式展開的,而且如果沒有這樣一種陰陽競爭的話,這種創生出不來,但是不要擔心競爭,不要擔心會影響到世界平衡,它會自動選擇。這就是所謂的「和」。

「生、沖、和」式教育何以帶來大力量?

面對剛才所說的創造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健康心理,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生、沖、和」。在創造之中,競爭之中,我們才有平衡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所以這就是「生、沖、和」,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早就看到了這麼一種規律和秩序,並且描述出來了,只不過我們許多許多人,我們並沒有理解,也並沒有照著去做。

我們的學校裡面開展「生」的教育了嗎?這種生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首先是對生命的關愛和關注,還有對生的培育,如果用生去衡量,人的精神當中的生,你寫過一首詩、畫過一幅畫、創造過一個新的產品嗎?如果沒有,那就是教育的失敗。

第二是「沖」的教育,要讓孩子們知道競爭的本質,大學裡面有沒有把訓練沖的重要能力提到很高的程度?我們會發現,這麼多教育哲學放在這兒沒有用。

第三是「和」的教育,首先在創造中、在競爭中,你的地位都是在不斷變化,當一個人適應了外界,就會有一種「和」的精神,我們認真去履行,這就是「和」的教育,它背後是積極競爭,並承受競爭的成功與失敗,而且最後它是以一種公平之心去面對這種競爭。

當我們強調《道德經》的時候,當我們強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時候,我們怎樣沒有想到,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生」呢?是讓人具有創生能力呢?就是幫助朋友成就自己呢?連孔子都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今天的社會就是這樣,你要訓練他這種能力,從哪訓練最好?從體育訓練最好,從各種學校舉辦的各種訓練最好。

所以這樣一看,麻煩了,我們學校里沒有這樣「生、沖、和」的教育,當我們把孩子推向社會,他面對的是什麼?他面對的是受過「生、沖、和」教育與訓練的人,那我們的創造力如果比別人更差,怎麼辦?他也面對智能機器人,因為它們是被造物,是通過人所創造出來的產物,所以人能夠保持對他們的優勢就是創造力。而我們的教育,如果做得不好,只是為了考試成績好,訓練記憶能力,結果把你訓練成了很不錯的「小機器人」,當你碰到真的機器人的時候,你不如它。

所以我們如何重新認識老子,要換一個角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換到人類的高度來認識老子,你會發現老子真的非常寶貴,我們確實沒有用好中國人的精神軟體。

所以這些東西,足以讓我們對國學、對《道德經》,要有新的眼光和視角,要在這種背景中來發現新的東西,因為過去百年都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摧毀,現在突然對著外面一看,這三大壓力全來了,我們的能力怎麼跟不上了呢?跟不上的重要原因,一是我們沒有學好人家,二是我們自身的東西也沒有學好。

如果我們早早按照《道德經·四十二章》,不說多了,就按照「生、沖、和」來安排教育,就會非常強大了。如果每個人都必須去創造,必須學會競爭,學會在競爭中合作,都要學會承受失敗和成功,會給中國帶來多大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萃辰天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詩詞聯賦?七絕雅韻
為什麼我們學了那麼多卻不會用?

TAG:萃辰天心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