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合時宜」的蘇東坡

「不合時宜」的蘇東坡

「不合時宜」的蘇東坡

——讀《蘇東坡》有感

當我翻完這本43萬字的《蘇東坡》的時候,已是凌晨一點二十五分。此時窗外秋風瑟瑟,秋雨淋漓。一千多年前,那個「不合時宜」的蘇軾,永遠都不會想到,他的故事會被一個叫徐棻的人寫成小說,更不會想到,他的故事會在這樣一個秋夜裡感動一個像我這樣不以文字為生的人。

蘇子一生,命運多舛。閉上眼睛,他的人生軌跡如同一幅幅圖畫從腦海掠過:

宋嘉佑二年(1057年),20歲的蘇軾進士及第。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名動京城。仁宗皇帝說,蘇軾有「宰相之才」;

熙寧四年(1071年),因反對王安石一蹴而就的「新法」,主張應結合實際「循序漸進」,被新黨定為「保守派」而受到排擠;

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入獄,後在王安石等人的力保下免除死罪,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並「不得簽署公事」;

1085年,年僅九歲的宋哲宗即位,時為祖母太皇太后的高氏臨朝聽政。新法被廢除,「保守派」掌權,蘇軾被重新啟用,歷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一度風光無限。

然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把新法中合理的部分一併廢除,讓他倍感憂心,於是上書諫議保留新法中對百姓對國家有用的制度。他的做法招致保守勢力排擠,被歸為「新派」,並遭誣告陷害;

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掌權。蘇軾卻又被新黨劃為「保守派」而遭受打壓,於邵聖元年(1094年)被貶至惠陽、邵聖四年(1097年)被貶往海南儋州,時年62歲;

宋徽宗元孚三年(1100年),天下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然而此時的蘇軾已年老體衰,在歸途中卒於常州(今屬江蘇)。

歷史上,黨派紛爭從未間斷,這本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像蘇軾這樣,被對立雙方都列入「敵方」陣營的,他可能是第一人。

其實他完全可以「識時務」一點,要麼接受王安石的邀請,要麼聽從司馬光的安排,要麼乾脆只聽「聖意」,他的人生軌跡都會比現在順利千倍萬倍。

然而,他並沒有。

他在變法上堅持循序漸進,他告誡皇上不要讀死書,他為了維護禮法攔皇太后的鑾駕給皇上的車駕讓路,他建議保留「新法」中有用的成分革除舊制中不合理的規定……

他疏浚西湖、抗洪救災、徐州放糧、打井取水、教化民眾……

蘇軾講了太多「實事求是」的話,做了太多「實事求是」的事,他唯獨沒有去做的,是揣摩人心。所以,他的性格,註定了他不能久立於朝堂之上。

因為,他從未把自己歸結到哪一個派系裡去。

如果一定要說有,那他的派系就是他的國家和當時的百姓。

為國分憂,為百姓辦事。利國利民的,接受,繼承;反之,則不看臉色,不顧「關係」,據理力爭,堅決反對。

這跟派系爭鬥無關,跟個人利益無關,跟私人交情更無關。

所以,蘇軾的遭遇,更像是一個文人的不幸。

當我們走出歷史和政治的迷霧,一起翻開文化的卷帙,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蘇軾:

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其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散文與歐陽修齊名,並稱「歐蘇」;

書法被列為「宋四家」之一;

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還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一起被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被稱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甚至後世還有人說他是一位美食家。但是,世人從不說他是政治家。

說到底,蘇軾只是一位文人。

他有著文人的浪漫,也有著文人的操守,更有著文人的執拗和堅持。

所以,在政治上總是被邊緣化、被排擠的蘇軾,卻在人格和文學上受到世人的尊崇——包括當時的「革新派」王安石和「守舊派」司馬光,他們對蘇軾人格和文學上的認可,甚至遠高於世人。「拗相公」、「司馬牛」和「不合時宜」的蘇軾,在除政見之外的領域裡,惺惺相惜。

在文人蘇軾的眼裡,政治就是文章,文章亦是政治。從政和為文,他總是傻傻的分不清。

仕途上的跌宕起伏,從未磨滅過他在文學上的浪漫。他豪放、豁達、樂觀的精神,沿著他貶謫的足跡灑滿一路。在這裡,我們看不到失落和怨天尤人,看到的,只有一個文人閱盡滄桑後的淡定。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在宋高宗即位後,追贈其為太師,謚號「文中」。

我想,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應該有那麼一些人敢於在大是大非面前拋開個人得失講幾句真話。

在我眼裡,蘇軾就是「那麼一些人」中的一個。

所以,不管時光如何流逝,歷史都會記住這個「不合時宜」的蘇軾。他的故事,也總能穿越時光的桎梏,讓無數人發自內心的感動。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於2017年10月15日,於2018年7月5日修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淡秋水娛樂號 的精彩文章:

TAG:看淡秋水娛樂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