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安置國民黨戰犯,周恩來發明了「政協文史專員」職位

為安置國民黨戰犯,周恩來發明了「政協文史專員」職位

原標題:為安置國民黨戰犯,周恩來發明了「政協文史專員」職位


1956年1月11日,北京德勝門外功德林一號、北京戰犯管理所的高牆內,100多名淪為戰犯的國軍高級將領都被轉移至此——功德林作為收押級別最高的管理所,僅限軍隊將級以上軍官,文官則須到省主席一級。


1959年,第一批特赦戰犯與友人合影。前排左起:王芸生、楊東、溥儀、杜聿明、費彝民;後排左起:楊伯濤、宋希濂、覃異之、黃雍、鄭庭笈、鄭洞國


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第十二兵團司令黃維、軍統局北方區區長文強、第四十九軍軍長鄭庭笈、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康澤、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宋希濂、四川省黨部主任委員曾擴情……這些曾在同一面旗幟下戰鬥的黃埔老同學,又在同一面高牆內改造。


在功德林,對他們的改造「以思想改造為主,勞動改造為輔」。除了每天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批判,他們每周要從事一定時間的勞動,縫紉、理髮、燒開水等。同時,按管理處規定,戰犯相互之間一律改稱「同學」,日常學習、生活、勞動的管理,由戰犯當中選舉產生的「學習委員會」負責。


有些人在改造中成為模範,文強回憶鄭庭笈最愛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雖然發音不準,但唱得很有感情。」原洛陽警備司令邱行湘作為小組組長被康澤諷刺比共產黨還厲害。


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改造,這些高級軍官,尤其是出身黃埔的學生,不僅是抗日名將獲有勳章,還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他們「效忠校長」的信念即使在戰敗,也沒有泯滅過。被俘後,他們認為既然是為國民黨效勞,就不應該在共產黨面前低頭,黃維初入功德林之際就蓄鬚明志:「在國民黨時期留的鬍鬚,不能在共產黨的監獄裡剃掉」。因其不配合的態度,黃維成為「抗拒改造」、「最頑固不化」的典型。


無論是否積極「改造」,他們對功德林的生活十分滿意。新中國深知這些人在過去養尊處優,先從生活上讓他們滿意,才能改造他們。在這裡的戰犯,不戴腳鐐手銬,每星期可以看一次電影,伙食費比一般犯人增加一倍,被俘的國民黨下級軍政人員為之眼紅。可是在改造了幾年之後,如何處理他們並非易事。


朝鮮戰爭爆發後,新中國武力收復台灣的計劃被迫擱淺,遂改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對台統戰成為重要工作,黃埔戰犯成為最有力的工具。


1959年12月4日,首次特赦33名戰犯。其中包括王耀武、杜聿明、鄭庭笈、陳長捷、宋希濂、邱行湘等國民黨將領,其中黃埔系就佔了8名。從1960年起自1966年「文革」前,又先後特赦了五批戰犯,幾乎每年一次,每次都有黃埔學生。

為了安置這些戰犯,周恩來發明了「政協文史專員」職位。昔日的將軍搖身一變成為文人,還是國家幹部,這種生活已經超出他們的預期,賣力的完成了這一任務。到了1964年11月,全國政協根據周恩來的提議,特邀杜聿明、溥儀、宋希濂、范漢傑、王耀武、廖耀湘等6人為政協委員。很多其他戰犯特赦後都成為地方政協委員和文史專員。這表明,他們不僅獲得了人身自由,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上下五千年,阿波聊歷史(八)馬陵之戰、合縱連橫、火牛陣,魏楚齊的盛與衰
林彪、「四人幫」為何沒動粟裕?是誰保護了他?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