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超燃視頻來襲,回顧NASA五十年火星征程路

超燃視頻來襲,回顧NASA五十年火星征程路

原標題:超燃視頻來襲,回顧NASA五十年火星征程路


視頻來源 | NASA


資料來源 | 網路


綜合編輯 | 衛網君


兩個21年

1976年,NASA兩艘「海盜號(維京號)」探測器登陸紅色火星。21年後,1997年7月,NASA「火星探路者」號探測器降落在火星阿瑞斯谷(Ares Vallis),這是繼「海盜號」著陸後,人造物體的再一次成功著陸。又過了21年,2018年5月,NASA「洞察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預計於11月著陸火星。


從1965年第一個成功的火星探測器「水手4號」算起,NASA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先驅,已經對火星開展了50多年的近距離觀測。今天再次推薦這部短片,回顧NASA火星征程50年。



該視頻是2015年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攜手加州理工學院為慶祝美國火星計劃實施五十周年所製作,介紹了美國實施火星計劃以來發射過的火星探測器,及至2020年的探索計劃。


NASA火星探測歷史回顧


· 1965年, 水手4號


是第一個成功飛越火星的太空船。向地球回傳了第一張火星表面的照片,讓我們看到了充滿了隕石坑的火星照片,這是全世界和火星的第一次見面。



·1969年2月24日, 水手6號、水手7號


是人類首次同時派兩艘飛船去探測火星並且兩者的重量外形都相同。這兩艘探測器環繞這顆行星的赤道和南極地區運行,拍下了多張照片,並開始對火星上的大氣及其表面進行了分析。


·1971年5月30日, 水手9號


這是第一艘環繞地球以外行星的太空船,也是人類派往火星考察的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發現火星上具有火山及峽谷。此外還發現火星南半球淺留有古老的隕石坑。



·1975年8月, 海盜1號·1975年9月, 海盜2號


用於探索火星上有無生物。海盜一號於1976年7月20日成功在火星著陸,成為全球首個成功登陸火星的人造物體。



·1996年11月7日, 全球探勘者號


主要進行滾動和俯仰動作以在軌道最低點以外的地方拍攝影像活動,也開展對火星表面以外的研究。


· 1996年12月4號, 火星探路者號


將人類的第一部火星車「索傑納號」火星車送往火星。



·2001年4月7日, 火星奧德賽號


主要任務是尋找水與火山活動的跡象,檢測一下太陽系和星際的致命輻射。



·2003年6月10日, 火星探測漫遊者號


這項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將勇氣號和機遇號兩輛火星車送往火星。


機遇號:2003年7月7日發射,目前共完成90個火星日的任務,發現了火星上的第一個隕石、防熱護盾岩。


勇氣號:2013年6月10號發射,傳回的土壤數據中發現了其它一些熟悉的化學元素,如鐵、硫、氯、氬、鎳和鋅等,其中鎳和鋅屬首次發現。


·2005年8月12日,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


主要目的是將一枚偵察衛星送往火星,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對火星進行詳細考察,並且為往後的火星地表任務尋找適合的登陸地點,同時為這些任務提供高速的通訊傳遞功能。



·2008年5月25日, 鳳凰號


對之前尚未探測過的火星北極地區展開勘測,據認為此處可能有大量冰藏在地表下面。並研究冰是否融化過,尋找北極永凍土中有機化合物的蹤跡,以確定生命是否曾經在此出現過。



·2011年11月26日, 好奇號


世界上第一輛採用核動力驅動的火星車,其使命是探尋火星上的生命元素。


·2013年11月19日, MAVEN探測器


用來調查火星大氣失蹤之謎,並尋找火星上早期擁有的水源及二氧化碳消失的原因。



·2018年5月5日, 洞察號


今年5月5日發射的洞察號,是首個執行研究火星內部的探測任務的探測器。「洞察」號還能了解火星內核大小、成分和物理狀態、地質構造,以及火星內部溫度、地震活動等情況。「洞察」號預計將於今年11月26日美東時間下午3點(北京時間27日凌晨4點)著陸火星。



·2020年7月, 2020火星車


NASA將於2020年7月,發射新一代火星車「Mars 2020」去往紅色星球。尋找遠古生命存在的「蛛絲馬跡」。「火星2020」是一款核動力火星車,將配備多達23個相機。計劃收集岩石樣品,用密封罐儲存起來,放置於火星表面,以便被未來任務的航天器帶回地球。



期待!中國的火星2020

火星將成為中國深空探測第二顆星球,目前我國已經提出環繞探測方案。在2016年1月,我國正式批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計劃將於2020年左右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一步實現繞火星的探測和著陸的巡視。」即一步實現「繞、落、巡」工程目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火星上就能看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探測器了。



本文系《衛星與網路》獨家組稿,資料來源於網路。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衛星與網路微信公眾號搜集上述內容,並經過編輯。支持保護知識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並標註「組稿:衛星與網路(ID:satnetdy)」。


編輯:楊艷、朝暉、林紫、娜娜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媒體合作等事宜,請加微信號:nongyan258766


商業航天與製造強國 | 洞見



社論:

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衛星與網路 的精彩文章:

TAG:衛星與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