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楊達:魏州與大名府研究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楊達:魏州與大名府研究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魏州與大名府研究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楊達

楊達:魏州與大名府研究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楊達:魏州與大名府研究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楊達:魏州與大名府研究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楊達:魏州與大名府研究是一脈相承的關係

位於冀東南部,與魯、豫搭界的大名縣,完全稱得起是一方飽含歷史文化的靈秀之地。一座座興廢的城池,一段段如風的故事,一處處勾魂的遺存,無不印證著她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和舉足輕重的分量。

大名縣這方熱土,始顯於春秋五鹿城,置縣於漢高祖,榮耀在因王莽家族而名的貴鄉。而真正使大名品嘗到都市繁華的是建於前燕,北周始名魏州的城池。隋唐大運河的開鑿貫通,把魏州城潤澤成永濟渠段最大、唐代第三大城市,為之後變臉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城做了厚實的鋪墊,促成了大名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也為其後借名著《水滸傳》揚名古今埋下了伏筆。

月盈則虧。大名的命運也沒能逃脫這個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明朝初年(公元1401年),一場滔天洪水,滿城斑斕近于歸零,片片瓦礫,綿綿廢丘,為這座碩大的千年古城蓋棺定論了。好在大名處於貫通華北平原南北主要驛道的地理位置上,同年,就在廢城西南五里破土動工建起了一座新城。這座大名府城跨越明、清、民國,至今已616歲,雖沒有了魏州城的龐然喧囂和北京大名府城的尊貴璀璨,但作為直隸第一省會,直南重鎮的地位無可爭議。如今大名縣境內的這兩座城池,是大名文化的靈魂、旅遊的基礎、發展的底氣。2006年,唐宋魏州大名府城遺址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明清大名府城成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在,圍繞打造兩城景區為帶動的文化旅遊城市建設正如火如荼。所有這些都得益於隋唐大運河的滋養,源自於隋唐魏州城的崛起。這大約350年間的歲月變幻、風雨滄桑為大名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人文遺產,其中藩鎮文化、衙署文化、宗教文化、石刻文化、名人文化和命理文化等影響至今。

遺憾的是,自從魏州城改稱大名府,尤其戴上大宋陪都——北京的桂冠以後,「一部《水滸》傳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再因水失舊城,史料蕩然,曾經煌煌然的「魏州」字眼,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那段光艷歷史也漸行漸遠,蒙塵覆土。

大名對魏州的重視,起自近幾年網路史志資料的豐富,地方人文資源保護意識的增強,對文化旅遊興縣的共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需要。作為魏州治在的大名縣史志界的同仁在縣方誌辦的組織下,從利用魏州地名這個人文符號彰顯地方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地方人文資源的角度,對魏州歷史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挖掘研究,從而喊響叫亮了魏州,喚醒了沉寂多年的魏州歷史記憶,更加增強了歷史榮耀感和文化自信,堅定了運用歷史文化素材發展好大名的信心。於是,有了河北第一基層史志網《大名縱橫》「尋靈魏州地,問傑大名府」的題頭和大量的魏州史料,有了魏州路、魏州書院的命名,有了魏州城舊址上的大街村、鎮更名為「魏州」的不懈努力,更有了這次魏州文化學術研討會的盛況。

魏州就是大名府,大名府就是魏州,魏州是大名府的曾用名,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魏州與大名府研究是一脈相承的關係。這次學術研討會是魏州一家親齊聚首縣大名,對魏州歷史文化集思廣益,深入探討的開篇之作。應邀到會的方誌界領導和史志專家、文化名人圍繞魏州這個歷久彌新的話題暢所欲言,從不同角度闡述解讀這一重要時期的歷史節點和文化現象,澄清了許多主客觀因素造成的史事和地名的誤導、曲解,強化了對大運河文化在歷史上深遠影響的認知。與會同志的發言和提交的論文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大名等地保護、利用、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因此,作為魏州文化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結集出版。盼望以此會為開局,原魏州轄區兄弟縣史志界朋友能夠念舊情,多交流,談魏州,話傳承,齊心協力把魏州歷史文化研究運用這台戲唱響唱好,唱出新生,唱出共贏(作者系魏州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摘自作者在2017年6月28日在河北省大名縣召開的冀魯豫交界區域魏州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及為《煌煌魏州》所撰寫的序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