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卷)顏真卿

350dpi高清原圖

請關注淘寶店鋪自詡藝術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顏師古五世從孫、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傑出的書法家。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四任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後因孤立無援,只得放棄平原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後遷御史大夫。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顏真卿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祭侄文稿,顏真卿侄季明與其父杲卿於至德元年(756)間殉安史之亂後,顏真卿於乾元年(785)祭侄靈前,在極度悲憤中寫下此稿。稿為白麻紙本,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又改易三十四字,共二百六十八字。原本為行草墨跡,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真跡明時在吳廷家,後輾轉入清內府,現在台灣省。

蘇東坡所說"書法無意乃佳"。

張晏評雲:"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

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與王羲之《蘭亭序》媲美。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上線一周了呢
ContentBox:1600萬用戶的數字內容產生平台,已獲分散式等多個機構加持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