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長廷 欸乃一聲山水綠

李長廷 欸乃一聲山水綠

GIF

欸乃一聲山水綠

作者簡介

李長廷,永州市寧遠縣人,湖南省文聯五屆、六屆委員,湖南省作協四屆、五屆理事,原永州市文聯主席,作品散見於《詩刊》、《解放軍文藝》、《湖南文學》、《飛天》、《山西文學》、《青年作家》、《天涯》、《大西南文學》、《紅岩》、《滇池》、《花溪》、《兒童小說》、《巨人》、《創作與評論》、《短篇小說》、《小說月刊》、《人民日報》、《文藝報》、《文學報》、《羊城晚報》等報刊。已出版《蒼山.野水.故事》、《山居隨筆》、《文藝湘軍百家文庫.李長廷卷》。

這天清晨,柳宗元站在瀟水岸邊,心境似乎不錯,他看見夜宿西岩的一個漁翁,忙碌了一陣之後,趁太陽剛剛升起,晨霧逐漸散去,便悄無聲息將一葉漁舟,撐到河的中心,然後哼起一支漁歌,飄然而去。

漁翁恬淡閑適、無拘無束的生活,令柳宗元感嘆不已,抬頭望去,江流如帶,人與舟已沒入綠意盈盈的前方風景里,惟漁歌仍隨水波蕩漾不停,時不時繚繞在柳宗元的耳際,此情此境,交匯於目前,柳宗元興之所至,隨口便吟成《漁翁》一詩。

《漁翁》詩如一幕小小戲曲,以西岩作舞台,以瀟水為背景,把人物、情景寫活了,一千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讀到「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時,仍有身臨其境之感。

我是極鍾情於「欵乃一聲山水綠」這一曠遠意境的,韓愈說此一句是六字尋常一字奇,這一字,當然是指的「綠」。柳宗元筆下的這個「綠」,與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境界是迥然不同的,王安石的「綠」是因為春風,純粹寫的春景,柳宗元描繪的是山水的大境界:漁歌聲中,水天一色,碧綠如染,極目遠眺,一切恍若夢幻之中,無一處不涌動著詩情,不流淌著畫意,難怪柳宗元要為之著迷。

「山水綠」無疑是柳宗元的神來之筆,是柳宗元在無意中給永州山水塗上的一層底色,定下的一個基調,使永州千百年來,在人們的腦海里,一直留存著江山形勝的美好印象。一個「綠」字,真是寫盡人間春色。綠是一種生命的色彩,是春天的象徵,早晨的象徵,青春和活力的象徵,更是一處地方生態美的佐證。永州人民或許早就意識到這一層含意,於是特意將「山水綠」挑剔出來,經書法大家何紹基書寫,刻於柳子廟(今柳宗元紀念館)戲台額眉上,每逢佳節,人們在觀賞演出之時,抬頭低頭,自然會將「山水綠」攝入眼帘,體察到永州美之所在。

永州在華夏中華的版圖上,地理環境非常特殊,南嶺橫亘其中,處湖湘文化與嶺南文化交匯要衝,既是一個文化港灣,也是一個地理和歷史港灣,古往今來,大量山水人文的精華在此沉積,煥發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光彩,柳宗元一到永州,便為之傾倒,漸漸成了永州山水美的發現者,歌唱者,和傳播者。

「欸乃一聲山水綠」,這樣一幅絕美畫面,如今早已成為永州自然生態甚而文化生態的廣闊背景,每當我們站在永州的某處地方,看瀟湘二水碧波蕩漾,柳宗元勾勒的這幅畫圖,就會生動而真實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綠,像一股水流,在永州到處漫漶,充塞著我們的視野:山巒的綠,凝重而深沉,田野的綠,飄逸而浪漫,瀟湘二水的綠,則如青梅美酒,撩人而且醉人,每每舟行其上,恨不能掬之痛飲,方才解饞。

永州何以一綠如此?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說到底,無非是生態使然。永州自古至今,應該說一直就是個被綠色和春光掩映的一座城市,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俱佳,而且二者互為提攜,互為依託,相得益彰。譬如零陵東山,它的文化氛圍,與那一大片綠蔭如蓋的古木的籠罩是分不開的,若剝離了那些森然古木,那麼所有從歷史深處傳達出來的文化氣息,將不復存在。森林是一座山的靈魂,也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域的靈魂,一座山,一座城市,一個地域,缺乏良好的自然生態,它的文化的氛圍,必定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散失,我在東山住家近二十年,每日晨昏,在古木森森的山道上漫步,聽樹梢間鳥語蟬鳴,頭腦里自然而然,就有了詩意的升華,甚至異想天開,欲作一種時空上的穿越,企盼在唐宋的某一處山徑,與柳宗元、懷素、楊萬里不期而遇,作一次傾心的長談。

優越的自然生態會在無形中,影響和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品質、文化氛圍,以及市民的文化素養,這,或許就是歷年來難以數計的詩文大家,丹青妙手,對永州心馳神往,感慨於「不到瀟湘豈有詩」、「畫圖曾識零陵郡,今日方知畫不如」的深層原因。

湘水流,瀟水流,瀟湘二水是永州亘古不變的文脈,更是永州亘古不變的命脈,它給永州源源不絕注入的,是來自悠遠歷史的生命氣息,是來自神秘大自然的生命氣息,因為有瀟湘二水的長期澆灌,永州註定是一座青春永駐的城市。

因為,它的底色永遠是「綠」,它的基調亦永遠是「綠」。

柳宗元筆下的那個漁翁,他去了哪裡?柳宗元對此沒有交待,當時瀟水上下,完全被一層綠色的霧幔覆蓋,漁翁和他的小舟,頃刻掩映其中,沒了蹤影,柳宗元視野里,除了綠,還是綠,漁翁已不復存在,不然,他何以發出「煙銷日出不見人,欵乃一聲山水綠」的慨嘆?

但是我們今天,不妨為漁翁作一種設想,他脫離柳宗元的視線之外,或許將小舟搖到了蘋島?布帆無恙掛西風,正是瀟湘合流處,蘋島一帶水面開闊,歷來是漁翁們活動的舞台。

那麼我們去蘋島一觀如何?

按今人的說法,蘋島是瀟湘的名片,是瀟湘生態美的集中體現。

蘋島以一種絕美的氣質,屹立在瀟湘二水交匯的中央,遠處看去,小家碧玉似的一塊綠洲,上面長滿了參天古木,加之竹蕉金桂掩映其中,煞是幽靜高潔。因為四面環水,不時有船隻往來,櫓聲與鳥語共鳴,幽林與風帆相映,詩情畫意,不可名狀。尤其那綠,似乎是用顏料堆砌而成,綠的洲和綠的水,相互輝映,組成一個夢幻般綠色世界。有時我想,瀟湘大地的綠,是否統統來源於此?

漁翁和他的小舟,如蠶繭般被蘋島水域的綠所包裹,為一些南來北往文人墨客構築了又一個全新的意境:「瀟湘之水碧於綾,煙外漁舟幾處燈。月落半江人未寢,棹歌欸乃喚魚鷹。」多麼寧靜恬適出世脫俗的美的畫面!這應該是永州的絕版。

漁翁的漁歌一直唱到巴洲島。巴洲島是永州生態最具個性化的展示。

和蘋島比起來,巴洲島的綠是另一種境界。如果說蘋島的一切生態,具有古典的氣質,那麼巴洲島的生態,則更多是原始與樸野。去過九疑山嗎?去過舜皇山陽明山嗎?如果沒有去過,那麼巴洲島就是從那裡移植而來的一處原始次森林的樣本,灌木,喬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孢子植物,應有盡有,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掣肘,以一種野蠻而原始的方式,組成一個共生共榮的植物社會。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個隱藏著植物原始部落的洲子,卻位於浩淼湘江之中,大自然的神奇,於此可見一斑!大自然為塑造永州之美,為塑造瀟湘之美,可謂煞費苦心。

也許有人會說,「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意境屬於唐朝,因為柳宗元的背後,分明是唐朝充滿詩意的天空。但我這裡要果斷地說聲不!「欵乃一聲山水綠」既是歷史的畫面,也是現實的畫面,自柳宗元至今,永州山水人文雖已發生很大變化,但城市的生態,卻是生生不息沿襲了下來,不信去看看蘋島,去看看巴洲島,去看看瀟湘平湖,那水天一色如春天乳汁般的綠,會將你深埋在柳宗元詩的意境里出不來,那時候,你或許也就成了柳宗元筆下那個與山水為伴的閑適漁翁!

呵呵!夢幻般的永州!夢幻般的瀟湘!你的碧水藍天,你的畫意詩情,是我們永遠的驕傲!

本期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瀟湘原創之家 的精彩文章:

吳午如 中國文物在英國
李輝 寄住黃沙灣的日子

TAG:瀟湘原創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