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桂林,有這麼一群在中國干消防的「老外」

桂林,有這麼一群在中國干消防的「老外」

近年來,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國際旅遊城市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旅客。部分遊客還常居於桂林開店做生意,僅陽朔縣的陽朔西街就有常住外籍人士5000餘人,陽朔西街被稱為「洋人街」。

陽朔西街歷經1400多年,是陽朔縣最繁華的街道,全長810米,有鋪面170餘家,多為仿古建築,耐火等級低,火災風險性高,歷來是消防安全工作的「老大難」。

由於文化和語言不同,當地消防官兵在日常消防檢查、消防安全知識普及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語言溝通困難的窘境。為了走出困境,桂林市消防支隊巧妙藉助一些長期定居桂林的外國友人,打造了一支長期為消防支隊義務宣傳的外國消防志願者服務隊伍。

據統計,10年來,這些外國消防志願者一同參與滅火演練150餘次,處置初起火災20餘起,參與開展消防安全檢查和各類消防宣傳活動3100餘場次。而當地的火災事故率從10年前的1天2起到現在平均3年1起。

專業宣講消防知識

——來自美國的Sarah和來自荷蘭的Lydia

「能夠成為『女消防員』是我們的榮耀。」來自美國的Sarah和來自荷蘭的Lydia,從遊客的身份轉變為常住居民,如今幾年下來,已成為得力的消防志願者。

Sarah和Lydia向前來旅遊的外國人宣講消防安全知識

Lydia說,在荷蘭,消防安全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與中國消防結緣,卻因為一段特殊的經歷。「幾年前,我的朋友在陽朔旅遊時迷路,被困在山上,幸好消防隊員的及時救助才能平安無事。後來聽說他們要組建外國消防志願者服務隊,我們就來了。」

消防員教Sarah和Lydia如何使用消防水帶滅火

談起這份在異國他鄉的特殊工作,Sarah和Lydia顯得很自豪。Sarah說:「到現在,我們已經發了上萬份傳單,參加消防安全檢查也有上百次了。我們還可以發揮語言優勢,向到這裡旅遊居住的外國朋友普及消防安全知識。」

「你知道堵塞消防通道是違法的嗎」「把雜物堆放在消火栓這裡是不對的」「你的滅火器已經過期了,要及時更換」……Sarah和Lydia問出的一連串專業消防問題,在她們自己看來都是「小菜一碟」。

消防志願者10年堅守

——來自荷蘭的羅蘭

「喂,119嗎?西街一家商鋪起火了!快來救火!」「好的,消防隊馬上就到!」

來自荷蘭的年輕小伙羅蘭和桂林市消防支隊的消防員開展了一場「跨國消防演練」

近日,陽朔西街開展了每月一次的消防演練。這場看似普通的消防演練,卻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也被當地人稱為「跨國消防演練」,因為他們的隊員中有一位來自荷蘭的年輕小伙——羅蘭。他參與了接警、出警、滅火等項目。

羅蘭和消防員坐著微型消防車出警

10年前,羅蘭從荷蘭來到陽朔定居。因為對消防工作的熱愛,他成為了外國消防志願者之一,平時積极參与消防活動,就這樣在西街堅守了10年。

羅蘭與消防員一起使用消防水帶「滅火」

在西街巷尾的微型消防站里,羅蘭和消防員們的忙碌從未停歇,檢查消火栓、發放宣傳單、進行消防演練等。目前,他們正在為這個夏季高峰旅遊季的消防安全制定新的防滅火方案。

《可可小愛》創始人

——來自澳大利亞的西蒙·希金斯

來自澳大利亞的西蒙·希金斯是桂林市國際消防宣傳大使。同時,他也是澳大利亞著名青少年小說作家,澳大利亞政府亞洲教育基金會授予的亞洲文化大使,《可可小愛》的創始人。

西蒙·希金斯給幼兒園小朋友講解消防水槍的功能

他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還會利用身體語言的配合講解消防安全知識,深得小朋友們的喜愛。「西蒙叔叔在嗎?他講消防知識好有趣。」經常到桂林市消防支隊參觀學習的幼兒園小朋友,已然將西蒙·希金斯當成了中國消防員叔叔。

「成為消防宣傳大使是我的驕傲,我的中國夢就是讓更多小朋友從幼兒開始學習掌握消防安全知識。」西蒙·希金斯自豪地說,他特別喜歡小朋友,特別是幼兒園的那些小朋友懂事願學,喜歡聽他講關於澳大利亞消防員的故事。

西蒙·希金斯還談到自己來到中國的另外一個夢想,就是將中國智慧和他自己創作的《可可小愛》公益劇融合到一起,傳遍整個中國,傳到全世界,讓更多人通過收聽收看公益劇,學會本領本事。

桂林市消防支隊聘請西蒙·希金斯為桂林市國際消防宣傳大使

桂林市消防支隊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組織消防官兵向這些外國友人「取經」學英語,同時學習一些國外的先進消防知識,久而久之,結下了深厚友誼。

(本文刊登在《中國應急管理報》2018年7月7日04版)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 作者:熊有發 責任編輯:丁茜

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編輯:王富成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應急管理 的精彩文章:

美國五級培訓法來了解一下:突發事故,這樣響應!

TAG:中國應急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