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玩具讓幼兒更早學會學習?科學家:說法大多無根據

玩具讓幼兒更早學會學習?科學家:說法大多無根據

益智玩具沒用嗎

很多玩具廠商都宣稱,它們的玩具能讓嬰幼兒更早學會閱讀、學習、算數和行走,然而科學家認為,這些說法大多沒有科學根據。即使寶寶確實在一些方面領先一步,也沒有研究能證明,這些優勢能持續到他們長大之後。

視頻和電視節目中人物動作太快,會妨礙寶寶理解世界運行的節奏,導致它們無法集中注意力。以正常節奏與另一個人互動,才是對孩子最有益的遊戲,所以家長應該多一點陪伴,少一分焦慮。

1.誇張的磨牙圈

在兒子長到一歲大時,塞斯·波拉克和妻子珍妮·扎弗蘭去了趟「寶寶反斗城」——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市的一家母嬰用品連鎖店,就在波拉克家附近。他們想買一個磨牙圈,就是那種咬起來冰冰的,用來舒緩長牙期牙床疼痛的環,沒什麼特別的。穿過一排玩具熊和自行車後,他們找到了擺放磨牙圈的貨架,抽出一個標價昂貴的包裝,看到上面寫著:有助於口腔活動和語言發展。

夫妻倆從來沒有聽說過所謂的「口腔活動和語言發展」。但這聽上去蠻重要的,一般的家長——那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家長——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買下來。但波拉克和扎弗蘭可不是一般的家長。「我的妻子是全球語言發展方面的領軍專家,而我們倆都有發展心理學的博士學位,」波拉克說,「我們看著這個包裝,然後就想,『什麼鬼?嚼嚼這個冷圈圈就能促進語言發展啦?』」

幾乎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一點。這款磨牙圈的誇張宣傳,只不過是嬰兒發育方面的學術研究和市場營銷脫節的眾多例證之一。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生命初期就飛速發展。玩具難道不應該助一臂之力嗎?如果你的寶寶在合適的發育窗口期玩合適的玩具,他(她)就能變得比其他孩子更聰明、更協調、更成功——推銷員如是說。

但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兒童心理學領軍者、專欄作家艾莉森·戈普尼克看來,「玩具可以促進孩子成長」的這種想法,「從根本上誤解了發育過程」,即使專家真的設計出了這種玩具,那「也是徹底推翻了童年的意義」。戈普尼克認為童年真正的意義,是讓孩子進行自我建設。

在美國,無論是那些刺激新生兒視覺發育的黑白床鈴,還是幫助兩歲左右孩子學習編程的毛毛蟲玩具,號稱有助寶寶發育的玩具都極受追捧。不過它們真的有用嗎?在戈普尼克和許多發展心理學家看來,這些產品的有效性尚待驗證。很多時候,這些玩具的宣傳要麼基於不靠譜的科學,要麼根本就跟科學不搭界。

根據全球市場調研公司Euromonitor的數據,北美的教育玩具市場今年的估值已經超過40億美元,並且還在迅速增長。專家說,這源於美國家長深深的不安全感。我們的女兒是不是母乳餵養時間太長?或者還不夠?我們的兒子是不是在適當的年齡上的幼兒園?如果寶寶沒能早點學會爬行、走路、說話、讀書,甚至算術,那他們就一定會落在人後了。

「籠罩在孩子身邊的,是家長造成的焦慮、緊張的氣氛,『哦,天哪,你落後了!』」芭芭拉·薩內卡說,她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研究語言和數學習得的認知科學家。

長期以來,科學家滿懷熱忱,付出極大的努力,試圖理解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以及怎樣才能幫助那些真正在發育上、社交上落後的孩子。但現在,許多玩具廠商卻告訴你,他們的玩具可以讓資質平平的孩子變得超人一等。玩具廠商的這種宣傳,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2.識字類玩具

早在精子和卵子相遇之時,廠商們就已經瞄準家長的焦慮開始制定市場策略了。准媽媽必須得小心地考慮營養、維生素和壓力的問題,唯恐一著不慎給孩子帶來終身遺憾。當然啦,你的小胚胎也需要合適的音樂。

是的!成功人生的快車道,從子宮裡聽音樂開始。你可以買到固定在孕婦的肚子上放音樂的揚聲器。還有一個玩意兒更進一步,叫作BabyPod,是一個可以塞進陰道的燈泡形、硅膠質音樂播放器。產品網站上的介紹說:「我們設計產品的出發點是,音樂會激活大腦中促進語言和溝通的環路。換句話說,學習在子宮中就開始了。」

寶寶確實能在子宮中學習,音樂也確實可以讓幼兒受益。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音樂可以幫助子宮中的寶寶。BabyPod的製造者在英國醫學超聲學會下屬的期刊《超聲》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展示和外置播放器相比,它們的產品能誘發胎兒產生更強的反應,但並沒有得出結論說,這種反應是正面積極的,也沒有說給胎兒放音樂能讓孩子未來更聰明。

「這種刺激能對寶寶產生什麼影響,我一無所知,」美國天普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國際嬰兒研究協會主席凱西·赫什-帕塞克說。許多人要求BabyPod的製造商對此做出說明,但製造商並沒有作出回應。

赫什-帕塞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嬰幼兒的語言習得。這是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也是科學家打假的熱門目標之一。赫什-帕塞克說,她在自己辦公室的牆上掛上了那些她最不喜歡的、以家長的焦慮為目標而開發的玩具。

開始說話,大概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與工作記憶和較晚出現的認知功能息息相關。研究表明,對嬰幼兒來說,這些能力的萌發有一個特定的窗口期。一些證據顯示,根據嬰幼兒學習新詞的速度,可以預測他們日後的學習傾向;話多的孩子在童年後期也會更愛說話。

但是更早說話就一定更好嗎?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試圖證明說話早晚和智力有關。1982年,俄亥俄州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較早開始說話的孩子,長大後的智商也較高。然而有趣的是,在排除了認知障礙和社會經濟學地位的干擾後,這種關聯就不存在了。赫什-帕塞克說,這才是核心問題所在,孩子未來的成功並不取決於開始說話時間的早晚,而要看你住在什麼樣小區。貧窮、不穩定的食物供應和暴力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延遲他們首次說話的時間,並導致學習上的差異。在許多飽受壓力困擾的家庭中,父母只是沒有對寶寶說足夠多的話,這才是導致寶寶較晚開始語言學習、各方面表現落後的原因。然而,許多玩具廠商卻由此得出了一個站不住腳的推論:因為缺少言語交流會讓孩子落後,那更多的言語交流就會讓孩子更優秀。

薩內卡說,這「只是幻想,有利可圖的幻想」。對幼兒心智的刺激就像維生素——要有足夠的量,但並不是越多越好。然而,現在美國市面上有成千上萬款為1~3歲孩子設計的應用程序,一項針對平均年齡為18月大的普通幼兒的調查顯示,他們每人至少擁有7張DVD碟片。

「你以為你已經見識過最無恥的廠商了,結果更糟糕的新產品又開始席捲市場,」赫什-帕塞克說。「一直以來我最討厭的是一個名為『你的寶寶能識字』的產品,我對它只有一句話:不,她做不到。」

「你的寶寶能識字」由一系列識字卡、視頻和圖書組成,號稱能教3個月到5歲的孩子學會閱讀。這個產品由一位名為羅伯特·蒂策的研究人員發明。他聲稱,自己在兩個女兒還是嬰兒時,就教會了她們識字。以往的研究顯示,嬰兒是無法理解書面語言的。但在銷售該產品時,蒂策的公司拿出了聽上去驚人,實際上未發表的研究和圖表,並使用了浮誇的宣傳材料,其中包括用一個學齡前孩子閱讀《哈利·波特》作為例證。

赫什-帕塞克並不是唯一意識到這種激進宣傳的人。美國監管商業宣傳的部門——聯邦貿易委員會,就對兩起涉及蒂策的案件進行了處理,這兩起案件都是控告他所在的公司涉嫌欺詐的。

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律師就該案件向紐約大學的蘇珊·紐曼求助。紐曼是研究語言習得的專家。她曾經做過一個隨機對照實驗,結果發表在《教育心理學》雜誌上。該研究比較了61個接受「你的寶寶能識字」系列產品閱讀訓練,和56個不接受閱讀訓練的寶寶的14項指標,包括言語處理、單詞學習、字母識別和閱讀理解,結果她發現,兩組孩子之間幾乎沒有區別。不過,儘管幼年接收閱讀訓練的孩子並沒有領先他人,但他們的家長卻堅信訓練有效果。

蒂策則告訴我,他從來沒有參與任何營銷決策,也從來沒有暗示過學步期的孩子可以閱讀《哈利·波特》。不過蒂策也為自己的產品進行了辯護,認為紐曼使用產品的方式不對,測試孩子學習成果時所問的問題也不對。

最後在2014年,聯邦貿易委員會判決蒂策和他所在的公司敗訴,並需繳納80萬美元的罰金。聯邦貿易委員會還警告,如果蒂策以後再做類似宣傳,一定會開出更大的罰單。蒂策目前經營著嬰兒學習公司,該公司現在銷售名為「你的寶寶能學習!」的系列DVD、識字卡和書籍,同時也在銷售名為「你的孩子能識字!」的套裝。

在廣告方面,蒂策說自己已經做了改進:「廣告中還是出現了寶寶捧著書的畫面。每個人都建議寶寶看點書,所以廣告中出現寶寶看著書的畫面,我覺得沒什麼問題。」

數十項研究顯示,許多視頻類學習產品並沒有穩定可靠的效果。蒂策堅稱,自己產品的優越性可以用數據顯示,他目前正在進行相關的驗證,並計劃就此發表一篇論文。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律師安妮特·索貝拉茲和參與了「你的寶寶能識字」一案審理的同事聊過,根據她的說法,聯邦貿易委員會認為該案已經結案。

3.數學類玩具

當然,益智玩具的出現也不是空穴來風。兒童發育專家、跳跳蛙玩具公司總監周禮文說,消費者自身也是推波助瀾者,一些消費者確信,玩具是有教育意義的,對年齡特別小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我認為現在有一種趨勢,『我想要我的孩子上哈佛,因此我要給他們買跳跳蛙的玩具,這樣他們長大後就能去哈佛了。』」周禮文說。這種觀點非常不切實際,但是玩具確實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補充道。

說到底,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家長能不能在幼兒時期就培養出孩子的一些長期能力,為孩子鋪平未來發展的道路。至少,戴維·巴爾納是這麼說的,他應該很有發言權,因為他曾經熱衷於對他的女兒揠苗助長。

巴爾納是數學早教方面的專家,他明白數學對於認知和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因此,他希望自己兩歲的女兒能成為一個數學奇才。儘管他自己從沒能在數學上表現得有多好——他和妻子都更喜歡閱讀,但他意識到了數學的價值。因此,他花費數月,每天用小卡片、視頻、遊戲和漫畫書,教學步期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數學。

最終,儘管他很高興地看到了一個幼小心靈是如何吸收數學知識的,但這基本就是他的全部收穫,他的女兒開始厭煩數學了。那她真正喜歡和擅長的是什麼呢?你猜對了,還是閱讀。

作為一名早教方面的專業人士,巴爾納認為,家長並不能給孩子造成太大影響,反而是「孩子的朋友是誰,去了什麼學校,能否接觸到優質資源」諸如此類的因素產生的作用更大。許多研究也顯示,性格和癖好都有驚人的遺傳性,比如明尼蘇達大學正在進行的分離雙生子研究。

巴爾納的研究揭示:許多3~5歲的孩子雖然會數數,甚至似乎能做簡單加法,但他們並不明白數字的原理,只是憑藉記憶得到正確答案。儘管美國的家長給他們的學步期孩子做了密集的算數訓練,亞洲孩子還是很快在數學上勝出了。

4.體育類玩具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希望寶寶未來能獲菲爾茨獎(Fields Medal,國際性數學獎項,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還有一些家長更偏好奧林匹克獎牌,因此,他們更側重孩子的運動技能學習。

「如果寶寶能提早3個月,在10個月大時就學會走路,他們是不是就踏上了通往足球冠軍的快車道?」紐約大學兒童心理學家卡倫·阿道夫問,「提前學習運動技能,能產生持久的優勢嗎?」

和語言及數學能力相比,運動技能學習是一個比較小眾的研究領域,其中的許多基本問題還沒有答案。不過有一些問題還是清楚的。首先,讓人吃驚的是,你確實能讓孩子更早學會坐、爬,甚至走。1935年,發展心理學家默特爾·麥格勞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成功地通過訓練,讓一名嬰兒學會了游泳、攀爬和溜冰,而他的雙胞胎兄弟還只能坐在嬰兒床里。不過在麥格勞讓後者與前者一塊玩之後,兩人很快就並駕齊驅了。「進行運動技能訓練能在短期內提升運動技能水平,」阿道夫說,「但並沒有證據表明,這能產生持久的影響。」

如果你希望培養出下一個博爾特或諾蘭·萊恩(著名棒球運動員),那讓孩子提早學會走路和投擲或許並不重要。然而,這些運動能力可能會對一些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好處:孩子越早學會坐起來,就能越早夠著東西;越早學會行走,就能越早開始探索世界。

阿道夫說,運動和認知之間還有一個重要區別:他在實驗室遇到的家長,普遍對孩子的運動成績不感興趣,玩具市場也是這個態度。沒有人在出售名為「你的孩子能後翻」的產品。一些產品承諾能幫助孩子學習行走,例如小推車和學步車,但在營銷宣傳時也沒有過多強調這一點,主推的功能還是「讓孩子玩得開心」之類的。如果你給孩子一個搖鈴,他/她會學著去搖它,這是他/她能成為「匆促樂隊」(Rush band,加拿大著名前衛搖滾團體)鼓手的第一步嗎?不。

阿道夫提到了墨西哥塔拉烏馬拉人的奔跑文化,這裡的孩子很早就開始奔跑,但是並沒有更早學會走路或爬行。目前,阿道夫正在塔吉克開展研究,那裡的寶寶大多數時候都被綁在家長身上,不下地,因此延遲了他們第一次走路的時間,但是初步研究顯示,到三四歲時,這些孩子的走路方式和西方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

5.與真實世界互動

科學研究表明,家長並不能通過所謂的益智玩具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在孩子應該玩什麼這個問題上,科學家不能提供建議。

玩耍對於發展心智至關重要。就像食物能為身體提供營養一樣,玩耍能促進語言、認知、空間推理和其他能力的發展。科學家仍然在試圖理解其中的機制。和食物一樣,有時候,最簡單的選擇卻是最好的。

舉個例子,樂高積木經常出現在科學文獻中。搭積木的孩子空間推理能力更強,一個頗具爭議的研究還顯示,他們的數學能力也更強。在專家看來,搭積木的效果並沒有多神奇,孩子們只是從諸如球、小卡車和小斜坡中學到了關於重力、形狀和運動的物理學知識。看到寶寶倒向地板或者撞向房門,家長可能會感到驚恐,但他們不過是在做自己的物理實驗,看看重力如何起作用,或者兩個物體能否佔據同一空間。

或許,他們最重要的小實驗關注的是最神秘的現象:時間。研究顯示,與重力和慣性一樣,寶寶也不怎麼理解時間。一些專家擔心,如果幹擾了寶寶對於時間的學習,由此產生的扭曲時間觀,會產生持久的影響。

華盛頓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家迪米特里·克里斯塔基斯,是西雅圖兒童醫院一個兒童中心的負責人。他研究視頻對孩子的影響,隨著孩子越來越多地使用平板電腦、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這個問題變得至關重要。克里斯塔基斯發現,導致問題的並不是屏幕本身,而是視頻播放的速度。在遊戲和動畫中,動作被加快了,場景切換也很快,而這會影響孩子的「內置節拍器」。克里斯塔基斯相信,孩子在出生的頭3年中,會形成自己的內部時鐘,以幫助他們理解世界運行的節奏。如果節奏被設置得太快,就會導致注意力出現問題——這個理論得到了他的研究結果的支持,他在小鼠中誘導出了類似的認知和注意力缺陷。

克里斯塔基斯比較了以前的電視節目,如《羅傑斯先生的鄰居們》(一檔美國兒童教育節目)和現在很火的幼兒卡通與多媒體節目,如《小小愛因斯坦》。他擔心,現在,不僅電視和視頻遊戲變快了,用戶的年齡也越來越小。赫什-帕塞克也同意。她在實驗室的工作表明,無論一個遊戲或節目多麼有互動性,都比不上一個真正的人或者和真人視頻通話。以正常節奏與另一個人互動,這才是對孩子最有益的遊戲。

跳跳蛙總監周禮文也認為,視頻節目不能代替與真人的互動,但他認為,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過程中,視頻也能發揮部分作用。在孩子沒有人陪伴時,他們可以在屏幕里玩螺絲刀和撬桿,而不是玩可能造成危險的真正的工具。

但是,克里斯塔基斯還是擔心,屏幕會造成持久的不利影響。通過測量小鼠大腦中的谷氨酸信號(與學習與記憶有關的基本神經遞質),他發現了注意力缺陷和可卡因成癮之間的聯繫。生命早期過度的感官刺激,會導致小鼠未來更享受可卡因、對可卡因更不敏感,以及更加多動。這並不是說,在人類身上也會發生同樣的事,也不是說,過度的感官刺激會讓孩子走向毒品,但成癮確實與大腦中的獎賞系統及習慣形成有關。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克里斯塔基斯正在研究2歲幼兒的「屏幕成癮」現象。放在十年前,這幾乎是聞所未聞的事,但現在克里斯塔基斯說,參與研究的幼兒將近10%都存在對屏幕成癮的癥狀。

「我擔心,隨著越來越多的幼兒把時間花在屏幕上,這個比例會繼續升高,出現屏幕成癮的孩子年齡會越來越小,」克里斯塔基斯說,「這些設備很容易導致成癮。」

對寶寶來說,一些產品背後似乎潛藏著危險。況且,即使針對寶寶的教育類產品沒有危害,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它們能產生長期的效果。如果你只是想買些酷酷的玩具,最好買一個你自己願意玩的。因為專家們一致認為,無論是聽你講話,還是看著你與世界互動,這些與你一起度過的時間,才是對寶寶最好的教育。

回到波拉克和扎弗蘭身上。他們還得在是否要增進兒子的「口腔活動與語言發育」上做決定。他們站在貨架前哈哈大笑,把磨牙圈放了回去。

「我們後來去雜貨店買了一包99美分的冷凍貝果麵包(bagel,一種環狀麵包),」波拉克說,「我從冰箱拿了一個貝果麵包給寶寶,讓他放在嘴裡啃,這讓他的牙床舒服了一點,不哭了。」

本版由《環球科學》雜誌社供稿

(撰文 埃里克·萬斯(Erik Vance) 翻譯 顧金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六旬女子游泳猝死 救生員被指「營救不及時」
美國又發槍案!報社遭襲猶如「戰場」 已致5死多人傷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