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李白一首詩如同大白話,短短兩行卻意味深長

李白一首詩如同大白話,短短兩行卻意味深長

李白的很多詩都是短小精幹,就像拉家常,讀起來不僅朗朗上口,還如同品茶,妙趣盡在不言中。比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再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還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

詩仙就有這樣的能耐,用最淺顯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道理,念出來老人和孩子都懂,而且歷經幾千年依然讓人常讀常新。這就是唐詩的魅力,這就是偉大民族長期的文化積澱,讓我們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也有十足的理由去珍惜這份瑰寶。

裁剪

洛陽陌 唐代:李白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

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

注釋:

1、洛陽陌:亦名洛陽道,古樂曲名,屬橫吹曲辭。白玉:喻面目皎好、白晰如玉之貌。天津:洛陽橋名,在洛水上。

2、東陌:洛陽城東的大道,那裡桃李成行,陽春時節,城中男女多去那裡看花。

譯文:

那個面白如玉的是誰家的少年郎?他已回車過了天津橋。在城東的大道上看花,驚動得洛陽人都來看他。

賞析:

樂府詩中有很多內容都描寫洛陽士女遊樂之事,李白沿襲舊樂府題旨,但又開創了新意,反映了作者既有深厚紮實的古文功底,又具備創新和與時俱進的意識。這首詩創作於大唐的開元年間,當時洛陽非常繁華,經常有牡丹花展。花開時節,遊人如織,李白游洛陽時就記錄了這幅生動的場景。

前兩句「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借用西晉文人潘岳在洛陽道上的風流韻事,描繪出一幅洛陽富家子弟駕駛寶馬香車、駛於天津橋,忽轉城東看桃李的場景。

《晉書·潘岳傳》記載:「岳美姿儀,辭藻絕麗,尤善為哀誄之文。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車而歸。」大意是說,潘岳不僅善於寫文章,還是位大美人。他遊玩在洛陽道上,女子們看見他立刻就圍攏過來,紛紛把手裡的果子投給他。幸福吧,這麼多女粉絲,萬綠叢中一抹紅。

「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描繪出白玉郎本無意驚動世人,賞花時卻驚動了洛陽人,一時熱鬧紛紜的景象,萬人簇擁、春風得意。

洛陽的牡丹是最著名的,而且牡丹號稱富貴花,國色天香,象徵著高貴氣質和典雅風範。唐代詩豪劉禹錫曾讚賞它,「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北宋詩人邵雍更是喜歡牡丹,寫過很多關於牡丹的詩,他的《洛陽春》寫道:「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

李白的這首詩卻獨闢蹊徑,沒有描繪牡丹花盛開的壯觀,也不寫遊人如潮的熱鬧,卻通過一位白面郎賞花,因為貌美而「驚動洛陽人」,也從側面巧妙地闡述了牡丹盛開時的轟動場景。

同時我們從這首小詩中引申開來,還能明白一個道理。只要自己有內涵,即使不張揚,也會得到大眾的讚許。有點類似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卻更進一步,因為牡丹盛開的地方不僅有鮮艷的花朵,遊人們也打扮時尚、穿著整齊,女客們更是濃妝艷抹。

白面郎能在這樣的花團錦簇、美女如雲中脫穎而出,可見其實力超群。那種感覺是在人群中看一眼就難以忘記,擦肩而過就悔恨終生;他還充分符合大眾的審美觀,也一定具備時代弄潮兒的特徵,於是眾星捧月,連手縈繞,投之以果,才能滿載而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劉克莊一首詞言辭犀利,豪放不羈,被笑疏狂還說無妨
納蘭性德一首詞催人淚下,讀了方知悔恨的滋味多麼苦澀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