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時期的郎溪移民

晚清時期的郎溪移民

原標題:晚清時期的郎溪移民


晚清時期的郎溪移民


陳 偉

319


郎溪,古稱建平,明清時期一直隸屬於廣德州。


郎溪是一個移民縣,近代郎溪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潮發生在清末同治年間,前後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太平天國時期,郎溪由於緊鄰南京(天京),是當年太平軍拱衛京師的前哨,也是太平軍由皖南入蘇浙的要道,因而成為太平軍和清軍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兩軍在此拉鋸不斷,給郎溪百姓造成了深重災難。

據《郎溪縣誌》記載:自咸豐六年(1856)六月太平軍第一次攻打縣城始,太平軍與清軍在此鏖戰了8年,先後3次攻打縣城,土著或死於戰爭殺戮,或為逃避戰亂而離鄉背井,「自兵燹後戶口凋零,田多荒蕪。」(《廣德州志?藝文志?奏建平縣客民請援案與考文卷》)。其間,又相繼發生了自然災害和瘟疫,咸豐十年4月,「暴雨成災,圩堤盡沒。四月大風拔木,由於田地荒蕪,斗米值錢二千,人相食,野無青草。」「同治元年五月至八月,縣內瘟疫流行,加上連年戰爭,居民傷亡殆盡,積屍遍野。」(《郎溪縣誌》)。民間傳說的「遠看是村子,進村不見人」、「帳子一摸就成了粉,人睡在床上是骨架」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



經過多年兵燹和疫癘災害,咸豐十年(1860)時,郎溪全縣人口為108550,經過多年兵燹和疫癘災害,至「同治四年(1865),建平縣戶五千三百,口一萬八百十五。」(《廣德州志》),短短六年時間,人口大量傷亡,倖存者不及五分之一。為了儘快恢復戰後農業生產,同治四年,清總督與巡撫衙門張榜出示於湖北、河南等地招徠客民開墾荒地。同治五年五月,清廷諭令各省招墾荒田,次年四月又專門命令安徽辦理墾荒。湖北、河南等地農民在官府的鼓動下,紛紛下江南,墾荒謀生。


郎溪是皖南地區最早招民墾荒的縣,從人口佔比看,也是吸納移民最多的縣。「皖南墾荒客民,以廣、建二州縣為最多,招徠開墾亦以廣、建為最早。」(《奏建平縣客民請援案與考文卷》,《廣德州志?藝文志》)。第一批移民是在同治四年(1865)落戶郎溪的,「同治四、五年有河南、湖北等省客民陸續挈家就墾。」(同上)。移民以墾荒農民為主體,以湖北人、河南人居多,浙江人和本省江北人次之。他們在家鄉或因人多地少被迫舉家外遷,或因旱澇頻繁無以為生而出走,大多是同宗同姓結伴而行,途經蕪湖由水路輾轉來到郎溪。當時的郎溪人少地多,房屋多空置,移民過來後可以根據各自的生活習性擇地而居,「插標劃田,立界為山,據室為家」,形成了「湖北人占田、河南人佔山、安慶人占灘」的局面。與此同時,大量被裁撤的湘軍士兵也紛來建平墾荒。據《上海新報》同治十年報道:「曾中堂於克複金陵時,特遣湖南勇丁五千赴建平安插,並令開墾自食其力。湖南勇丁自到建平,于田之荒者辟之,屋之傾者整之,數年來安居其業,幾忘其為湖南人矣。」(葛慶華《近年江南地區的軍事移民》,《軍事歷史研究》2013年第4期)。


由於生活習俗的差異,墾荒過程中的利益糾葛等原因,土著與客民之間、客民與客民之間的紛爭時有發生。光緒二年,就發生過安徽建平「河南來的移民與本地人組成一幫,拿起武器攻擊湖北遷來的村子,他們又搶又燒」的事件(法?史式微《江南傳教史》第二卷)。隨著土著與移民相互了解的加深及地方官吏的努力,土客之間由尖銳對立逐漸趨於融合。

第二批移民主要是前期移民落戶郎溪立足後,又返鄉召來的親朋好友,或是主動前來投親靠友的,也有攜家帶口靠沿路乞討過來的。雖然同治末年官府已經明令禁止兩湖等地移民再來本地墾荒,但民間的自發遷徙行為並未因此而中斷。光緒四年,時任郎溪知縣湯鼎烜曾上書憲台:「客民不準南來,而漸來者仍復不少。」(《廣德州志?藝文志?建平縣詳覆公田款文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外來移民的湧入,使郎溪人口得到及時補充。光緒五年時,郎溪境內已有16729戶,人口為61743。其中湖北人佔十分之四,河南人佔十分之三,浙江人和江北人(含安慶人)各佔十分之一,土著及湖南等省人佔十分之一,移民已佔全縣人口九成多。



郎溪移民來源地域廣,大多雜居於城鄉,成片集中居住的相對較少。


湖北移民分別來自於黃州、隨州、沔陽、鍾祥、大冶、應山、安陸、京山和松滋等地,主要分布在十字鎮、畢橋鎮、飛鯉鎮、建平鎮、新發鎮、濤城鎮、凌笪鄉和姚村鄉。因早期移民聚籍聚族而居,在部分鄉鎮形成了以湖北人為主體的村組,如飛鯉鎮的黃香村、湖濱村,畢橋鎮的長河新村村民70%-80%是湖北籍,一些村組也是以移民原籍或姓氏命名的,如姚村鄉潘村的「湖北廟」,濤城鎮的大、小李家邊。他們主要講湖北話(屬「西南官話」),因當時本地人聽不懂,民間稱之為「興國話」(「興國」是指明朝在湖北設興國州,領通山、大冶二縣,並非今江西興國縣)。據《郎溪縣誌》記載:郎溪使用湖北話的人口約佔全縣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即11.5萬人左右。

河南移民分別來自光山、羅山、商城和固始等地,以光山和羅山居多,主要分布在建平鎮、新發鎮、濤城鎮、梅渚鎮、十字鎮和凌笪鄉。建平鎮建橋村、凌笪鄉下吳村、濤城鎮梅村和紅星村,均有聚籍聚族居住的河南人,他們講河南話(屬「中原官話」)。據《郎溪縣誌》記載:郎溪使用河南話的人口約佔全縣人口的百分之十,即3萬人左右。


江北移民分別來自當時的廬州府、和州,即今合肥和巢湖地區,主要分布在縣城及附近鄉村、各鄉鎮政府所在地,他們講江北話(屬「江淮官話」)。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郎溪縣東夏鄉東夏二保戶口清冊》,東夏二保共163戶,其中籍貫是安徽江北地區的68戶,說明當時江北人也大量遷居郎溪。


安慶移民分別來自潛山、桐城和懷寧等地,主要分布在濤城鎮、建平鎮和姚村鄉。濤城鎮合溪村有聚籍聚族居住的安慶人,老郎川河沿岸建平鎮龍村灣、上下灘一帶被當地村民稱為「安慶灘」,也是安慶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他們講安慶話,目前這部分人在郎溪人口中所佔的比例較小。


浙江移民主要來自於浙南的平陽、蒼南和福建松潘等地,他們自稱為溫州人,操浙南閩語,因其語言晦澀難懂,生活習性有別,本地人稱他們為「溫州浪(lāng)子」。主要分布在畢橋鎮、飛鯉鎮和新發鎮。飛鯉鎮十里崗的溫州小場,是溫州人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飛鯉鎮振興村白米、白水一帶「鄭」姓多為溫州人後裔。


湖南移民主要是當時被遣散的湘軍,主要來自長沙、岳陽、益陽、湘譚、湘鄉、醴陵等地,散居於縣境內,目前數量極少。


大量移民和後裔移居郎溪,不僅對恢復和發展郎溪的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對郎溪的習俗風尚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生產方面,大量荒地被墾闢,湖北移民帶來的空心菜,也成為郎溪的重要蔬菜品種。在文化方面,河南移民的跑旱船、打蠻船、舞獅、舞龍文化,成為郎溪喜慶活動的重要娛樂形式。在習俗方面,河南人喜歡腌制鹹菜,湖北、湖南人喜食辛辣,都已成為郎溪人的自覺不自覺的習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今郎溪人的包容豁達、喜樂愛好、民風民俗無不打下了移民的烙印。


宣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新四軍是如何踐行群眾路線的(二)
皖南新四軍的北移路線問題研究(二)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