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被「留守」的孩子,是爸媽最疼痛的虧欠

被「留守」的孩子,是爸媽最疼痛的虧欠

01

綜藝節目《極限挑戰》曾播出兩期跟「留守兒童」有關的內容,「畫風」非常戳心,很多觀眾看了都表示要「淚目」。

節目組安排了幾個在外務工的父母,拍下要對孩子說的心裡話,然後來到廣西偏遠山村,由「極限男人幫」根據視頻找到留守的孩子,給他們播放爸媽的囑咐,並跟孩子互動。

節目里,幾位藝人都難掩心酸,黃渤也感慨道:「我以前拍戲也去過很多偏遠的地方,比貧困更讓人難以承受的是情感的缺失。」

被「留守」的孩子,是爸媽最疼痛的虧欠

鏡頭裡,那一個個天真柔弱、眼瞳清亮的小小人兒,多麼渴求有著爸爸媽媽親密的陪伴、近距離的疼愛啊。

他們打小就嘗透了與至親分離的苦澀,孤獨而堅強地成長著,顯得格外懂事、早熟。由於長期缺乏良好的照料和養育,有的娃營養不良、身材瘦小;有的娃自卑膽怯、缺乏自信。

其中,有個叫陽董超的男孩,才三個月大時,媽媽竟拋下他離家走了,自此不復回來;而爸爸忙於工作也極少歸家。談起爸媽,男孩故作平靜,眼神卻有著藏不住的憂傷,還依稀眨巴著一絲卑微的期盼。

每一個被留守的孩子,心中都積攢著一把酸澀、無助的淚,都是父母最疼痛的虧欠。

02

我的孩子,也曾是個不折不扣的「留守兒童」。

好些年前,迫於生計,我和老公漂在廣州打工。而小小的女兒,則被留在在路途遙遙的老家。

難得回家,卻又匆匆離去,感覺很對不起孩子。

每次離家,對女兒來說,都是一場愧疚的「傷害」,看著她在車窗外哇哇哭著喊「媽媽」,我心如刀絞!什麼升職加薪、賺錢養家,在孩子的眼淚面前,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後來,我們都是趁她不留神、睡著時出門。

有一回,我趁著孩子還在熟睡,就躡手躡腳走了。返回廣州後,母親給我打來電話,說我走了後,2歲多的女兒醒了,鞋子都沒穿就慌忙爬下床,滿屋子找媽媽,不相信我走了,在我跟她睡覺的大床上爬來爬去,不厭其煩掀著床上的兩床棉被,邊翻看,邊叫喚:「媽媽!媽媽!出來呀!」

她把被子每個角落都「查」了個遍,天真地認為:「媽媽肯定是藏到被窩裡,跟我玩『躲貓貓』呢!」直到折騰得累了,她才「死心」,趴在棉被上嚎啕大哭。我爸媽哄了她好久才平息。

我電話沒掛就淚流滿面,在眾目睽睽的公交車上。

被「留守」的孩子,是爸媽最疼痛的虧欠

我們苦熬了好些年,條件稍有改善,終把孩子接到身邊。5年的聚少離多,讓6歲的女兒跟我們有了隔膜,性情也偏孤僻、膽怯。她很抗拒我拉她的手、抱她,甚至不習慣、不好意思叫我一聲「媽媽」!我們幾經艱難,才讓孩子慢慢有了改變,一點一點融入我們的生活。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父母有效的陪伴,是一個孩子幼年期不可或缺的心靈「營養品」,能給孩子注入最厚實的安全感,讓他沿著健康、快樂的路徑成長。

錯過了,一切都難以彌補。那個孩子,不會站在在原地等你。

03

「知乎」上有個話題是:「當留守兒童,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一個網友的高贊回答,讓很多人淚奔。他說,他才三個月大時,就成了「留守兒童」。很小的時候,外出打工的父母回來了,他不曉得他們是誰。而爸媽,竟也認不出他,還問爺爺奶奶:這是誰家的小孩?

稍懂人事時,他對「留守兒童」這個稱謂有了抵觸,不喜歡被同情。學校有個給「留守兒童」送溫暖的活動,是留守孩子的話,站起來,能領到一塊蛋糕。他沒站,但老師知道他,好心給他留了蛋糕,他不要,扔掉了。

父母回家後又要走,他抱著爸媽的大腿不讓他們走,哭得一塌糊塗。再大一點,爸媽離開時,他會在後面追著他們的車,邊哭、邊喊、邊跑……

日夜牽念,卻愛而不得,那小小孩兒的內心世界,何其崩潰而絕望?

他們被迫承受著過多的分離,吞咽著不應有的孤獨。但是,他們到底只是一個脆弱、稚嫩的孩子啊。比起物質條件上的不足,他們缺少爸媽關愛、引導與撫慰的心理困境,更讓人心疼。即使是吃穿不缺,家境不賴,他們依然是情感上的「孤兒」。

去年年底,有兩名八、九歲的留守男孩,由於太想念爸媽、苦於沒錢買票,居然逃了學,偷偷藏身於班車底支架上,想著跟車到達爸媽打工的地方!幸好,兩個娃忍受了3個小時的行車顛簸,在車子開了90餘公里後,被發現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只渴盼著見上爸媽一面,竟能讓孩子如此「鋌而走險」險釀大禍,可見孩子平時想爸媽想得多厲害!

幾年前,有個9歲的留守兒童,聽聞外婆說他媽媽過年又不回家,本來心境就偏壓抑的他,感受了巨大的失落後,竟在家自縊身亡。

在雲南鎮雄,因一直與父親溝通不良,15歲的留守少年小龍,竟在大年三十晚上留下遺書自殺:「為什麼別人都有好的家庭?(而)我沒有!別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我卻只有在陰暗的陽光里度過。」、「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

……

觸目驚心,卻又一再刺痛人心。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孫雲曉認為:親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統,「是心靈一生的牛奶」。如果孩子在12歲之前,特別是6歲之前不能跟父母建立起一種親密的情感,一生都會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而他們長年跟父母見不了幾次面,缺少親情的滋養、愛的指引,宛若野草一般生長,何來安全感、幸福感?

他們感受到的,不止是孤獨、迷茫,還有可能是被拋棄、被忽視……成年後,他們的「家庭觀」也會因此而大受影響。

被「留守」的孩子,是爸媽最疼痛的虧欠

04

據《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7)》顯示,農村學校學生中,處於「完全留守」狀態的學生佔26.1%,處於「缺父留守」狀態的學生佔26.9%,處於「缺母留守」狀態的學生佔5.1%,總共佔58.1%。按照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生4000萬的總數進行估算,農村學齡完全留守兒童的數量約1000萬人。一半以上的農村完全留守兒童(父母都外出)與父母一年見面少於2次。

這不是一串簡單刻板的數字,而是無數朵渴望愛與陽光的小小花蕾,可能是我的孩子,也可能是你的孩子,更是國家的未來。然而,有多少孩子所能擁有的,只是「隱形」的爸媽?留守,是最殘忍的親情距離。

多年來,留守的孩子,總與一系列「錐心」的負面問題緊密關聯:親情缺位、教育缺失、青少年犯罪、易被性侵、易出安全問題、心理不健全……

全社會都在儘力彌補著遺憾,關注、幫扶著他們。但是,唯有爸爸媽媽的溫情陪伴、溫和教導,才能真正直抵孩子心靈,引領著他更好地健康成長。

如果可以,別再讓孩子承受「留守」的苦吧;如果別無選擇,盡量多些回家多些跟孩子保持聯繫吧!每一個孩子,都想吃到爸媽親手做的飯菜,都想擁有爸媽柔情的懷抱,再尋常,再短暫,都能溫暖他的一生。

(1) 跟孩子保持定期的親子互動。

打工不易,但爸媽也要以孩子為重,儘可能利用節假日陪伴孩子。平時要利用多元化的聯繫方式,比如打電話、發信息、視頻會話等等,跟孩子保持一定頻率的互動與交流,向孩子多些表達你的愛意,關注他的身心發育、學業進展,跟孩子多講些安全教育的知識,教孩子多一些人生道理,給他多一些關心與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認可。同時,我們還可以跟孩子說說在外工作的不容易,讓孩子逐漸學會理解爸媽的難處,進而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2)與孩子的監管人建立良性的聯繫。

爸媽要跟看護孩子的親人/託管人建立和諧、良性的溝通,比如家裡大多是老人帶孩子,就要多多孝順、體諒老人,同時也要跟他們好好囑咐如何帶好孩子,出現了意見不一的「衝突」時,也要和氣商量、妥善解決。當你善待了孩子的看護人,孩子的養育自然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3)為了孩子對工作作出調整。

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有必要對自身的職業作出調整或讓步。若有可能,權衡過得失之後,可以考慮返鄉工作,或在家門口創業,離孩子近一些。另外,也可考慮讓一人出外打工,一人在家看護孩子,最好以媽媽為宜。美國精神分析學家鮑爾比曾指出:兒童「在 5 歲前與母親或母親替代者長期或永久的分離」,是產生不良行為的最主要因素,會對兒童造成的毀滅性影響。若是媽媽能在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工作,最起碼可以照顧到孩子,不致於讓孩子「完全留守」,對他的成長發育很有利。

不管現實有多無奈,生活有多艱辛,路途有多遙迢,我們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好好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愛,是孩子心底永駐的陽光,能讓「留守」的天空里,始終釋放著明朗的晴暖。

唯有愛,能縮短「留守」的距離,能癒合「留守」的傷痕。唯有愛,終將讓我們相聚。

來源 | 卡娃微卡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媽媽 的精彩文章:

你給孩子的暗示,是他最大的阻礙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