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小暑:高處有險,低處有道;調伏內心,遁世無悶

小暑:高處有險,低處有道;調伏內心,遁世無悶

圖片丨@空谷尋芳攝

主播:簡寧

今日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

小暑的到來,拉開了盛夏的序幕,奏響了炎夏的序曲。

小暑節氣的智慧,包含在三個字里:暑、伏、遁。

暑字三義,天人相感

「暑」字有三個含義:

1.暑,是「熱」的意思,具體說是「濕熱」的意思。

「暑」這個字,上面是「日」,就是太陽,代表炎熱;下面是「者」,是「煮」的本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夏的熱是一種濕熱,人就像悶在蒸籠里一樣。

「小暑之時,雨熱同季」,烈日與熱風開始成為主宰,在地面上掀起酷熱,有時空中還有悶雷滾過,這時節常常不是轟鳴不斷,就是暴雨傾盆。

圖片丨@空谷尋芳攝

2.「暑」字下面的「者」,還可以指人,以及大地上的萬物,這表達了生命的一種存在狀態,土地上的一切都在陽光下生生不息。

周國平說:「人,棲居在大地上,來自泥土,也歸於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恆家園。」

只有雙腳踏在土地上的人,才會有一顆平靜的心,對過去沒有遺憾,對未來沒有恐懼。

土能生萬物,地可出黃金,「小暑不熱,五穀不結」,炎熱,成就了大地的豐收與人類的生存;炎熱,既是一種煎熬,也是天之慈悲,地之饋贈。

3.「暑」字,是由「日」「者」上下組合而成。在古代,觀察天象,以探究人事的智者,被稱為「日者」。

在古人的觀念里,天人相感,天象的變幻與世事的變遷息息相關。日者,懂得天文曆法,知道陰陽吉凶,明白世事人情。

圖片丨@空谷尋芳攝

小暑入伏,調伏內心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而入伏是在小暑期間。

「伏」有兩個含義:一是炎夏酷熱,此時陽氣強勢上升,陰氣伏下,所以稱為「伏」;另一個是「隱伏避盛暑」,意思是要避開傷害人的暑熱。

「伏」這個字,左邊是「人」,右邊是「犬」,意思是人像狗一樣趴著不動。在伏天,人們應該順應天時、休養生息、伏藏不動。

避暑的方法很多,但是最要緊的,是調伏內心,一歸於靜,心靜人自在,心靜自然涼。

「蟬從初伏噪」,入伏後開始蟬鳴陣陣,內心煩躁,聽到蟬鳴就是一片嘈雜;如果心靜,卻可以聽出禪意。

那「知了知了」的叫聲,或許就是提醒我們,「須知世間一切,終究要了」。

「煩夏不如賞夏」,一夜雷雨,些許清涼,靜聽無眠,也是一種閑適與淡然。

一動不如一靜,古人說,「人心多從動處失真」。

有一個成語叫「心猿意馬」,是說人心就像樹上蕩來蕩去的猿猴一樣,意念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無法約束,這正是人的最大弱點。

因此,調伏內心,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行。

《西遊記》這部神話小說,其實講的是修心與人生智慧,書中唐僧騎著白龍馬,暗示他克服了「意馬」;給孫悟空戴上緊箍咒,則象徵他戰勝了「心猿」,由此到達西天,修成正果。

圖片丨@空谷尋芳攝

高處有險,低處有道

小暑對應《周易》中的遁卦,正如避暑一樣,「遁」也是退避的意思。

遁卦講的是急流勇退,隱退以等待時機的大智慧。

遁卦,上乾(天),下艮(山),山高得逼近了天,來比喻事業達到了巔峰,或者人在高處不勝寒,所謂「高處有險,低處有道」,這時應該有所退避。

人生總有「遁」時,退避有多種情況,有時是形勢不利,不得不退;有時是到達頂峰,主動退讓;有時是退出某一領域,轉向更有價值的領域,以便有更好的發展等。

春秋末期的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不想落個「兔死狗烹」的結局,就跑到齊國,化名經商,成了巨富。

圖片丨@空谷尋芳攝

齊國國君請他出來做官,范蠡認為自己治國則國盛,治家則家富,名氣很大並不是好事,於是把家產散給親戚朋友,離開了。

最後范蠡定居在定陶,自稱「陶朱公」,仍然經商致富,而且積德行善、扶危濟困。

可以說,范蠡很好的體現了「遁」道,目光長遠,有退有進,當機立斷。

「遁」是識時務、知進退,卻不是「鴕鳥」式的逃避,遇到危險就把頭埋進沙子里,而是「滴水藏海」,把自己融入廣闊天地,在世間生生不息、自由自在。

「遁」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君子遁世無悶,志在脫俗,如同莊子所說,「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生死、無終始者為友」,追求精神的徹底解脫。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一定要在老家有套房子?
一個人最大的涵養,是懂得讓步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