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功的改革,必須由強人領導嗎?

成功的改革,必須由強人領導嗎?

GIF

古今中外,「改革」似乎是人們永恆的話題,因為幾乎每一代人都覺得世界不完美,需要尋求改變。面對自己的弱小與無力,最簡單易行的方式,希望有個充滿個性和魅力的強人出來,領導大家「改革」,這就是時代需要強力領導人的原因。

越是充滿不確定性,社會越動蕩,人們就會越傾向於三件事:

一是迷信,總希望有個神靈庇佑;

二是願意給自己強加各種嚴格的紀律;

三是相信陰謀論,認為有人正在暗處左右世界。

這三件事產生的條件,恰好也是一個政治家做成大事需要的外部條件。

不確定性越高,老百姓就越需要信仰,越需要依靠,更容易接受一個強人去左右自己的命運,就會給強力的領導人更大的授權,政治強人就應用而生了。

在歷史領域上,「改革」的原意是「改天換命」,是指「湯武革命」之類的激進措施,更為著名的就是「商鞅變法」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

這類人為地和過去的傳統切斷聯繫的改革,由於是以未來為導向,而且基本要與傳統和現實割裂,要有方方面面的創新,一般都有強人政治的底色。

按照歷史的發展規律,如果主導改革的人過於強硬,與過去割裂過猛,很有可能會引發歷史的反彈

秦始皇為了統一天下焚書坑儒,雖然思想統一得到了強制的推行,但緊接著就是歷史的反彈——秦朝慢慢地走向了衰落,僅僅傳了兩代就滅亡了。

歷史上的類似做法,還有拜占庭帝國在七世紀左右推行的一場破壞聖像運動。從某種程度上說,拜占庭皇帝里奧三世這種強制地和過去的傳統一刀兩斷的做法,也給帝國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世界是平衡的,考察一下歷史,就會發現那種領到人們心目中的「改革」的,那種純粹的強硬領導者,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或者說,如果一個領導者非得爭當強人來領導「改革」,他很可能幹不好。

研究一下二戰以來各國政治人物的領導風格,會一個比較靠譜的結論:有些領導人給外界的印象特彆強硬,比如「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其實在他們執政比較成功的時候,背後決策都很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不是真正的獨斷專行。

近代以來,那些「看似很強」的領導者,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革新型」。他們在國家體制不變的情況下,做到了一些影響後世的深刻變革,比如說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他特別擅長通過影響公眾的意見來影響國會,比如他的爐邊談話,把自己的大政方針跟老百姓解釋清楚,老百姓非常支持他,國會一般也就得按他的設想去通過各種立法。當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羅斯福上台的時候正好趕上美國經濟大蕭條。在這樣的危急時刻,人們更容易信任領導者。

第二類是「改革型」的領導人。能夠開展體制改革的領導者是鳳毛麟角,成功的都被稱為偉人!這種領導者也不是強勢的,他們做事的方式同樣是以影響和勸說為主,而不能獨斷專行。他們之所以能做成大事,有一個共同點:客觀世界給了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他是因為把握住了這個機會才能把事情做成。

第三類是「革命型」的領導者人。這些人直接率領隊伍推翻了一個舊政權。革命之所以成功,往往並不是因為領導人有多厲害,而是這箇舊政權實在維持不下去了。過去幾年,發生在中東一些國家的革命,其實根本就沒有領導者,青年們上街就把政權推翻了。

由此得到,領導人乾的事情越大,對外部環境的依賴就越大。

「革新型」領導者需要藉助一個危機上台,「改革型」領導者必須抓住一個特別難得的機會動手,而「革命型」領導者之所以能推翻舊政權,可能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功勞。

中國歷史上,我們也看看強人領導的故事。

講到中國古代皇帝,就不得不提唐太宗李世民。講到李世民,不得不說魏徵,以及唐太宗留下的這段千古名言:「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在我們的認知里,一邊是臣子竭誠進諫,另一邊是皇帝虛心接納。兩人互相成就,結果是一段千古佳話。

然而,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按說如此強勢的皇帝,為什麼還要虛心納諫,甚至表現出來有些「怕」魏徵呢?

回到當時的歷史情境,李世民是一個殺兄害弟之後,又逼迫父親李淵退位的皇帝。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要論證自己的合法性。

事實上,李世民當皇帝之後一系列英明的作為,除了他自己確實雄才大略之外,也有一個極為隱秘的動機,就是洗刷這個罵名。

我們平時讀歷史,不能只是看戲,只看見舞台上那幾個角色殺來殺去,要觀察他們背後的權力基礎,否則,就會產生很多誤解。

君王治理國家,要面對各種複雜問題,他們最重要的素質並不是自己當個專家,而是要讓專家為你服務。

每個人的意見可能都不一樣,你不能沒有主見,但是更不能固執己見。

那些大獨裁者,或者是極權國家的領導,搞次改革,是不是就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約束了?

其實,情況可能恰恰相反,他們更依賴環境—— 必須是手下、官僚集團乃至全國百姓都配合他,才能演好這場獨裁的戲。

納粹黨當年之所以能在德國上台,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是真正被老百姓選上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人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加上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德國經濟又一次受到沉重打擊。普通德國人對魏瑪共和國很不滿,希特勒才有了可乘之機。

希特勒上台以後,要獲得民眾支持,就得提高德國人生活水平。因此納粹黨採取了一系列惠民的舉措,包括重新組織生產,包括停止支付一戰的賠償,包括沒收國內猶太人的財產等等。

德國人看到的是自己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當然高興,也就樂於支持元首,包括後來支持希特勒發動戰爭,前提是讓他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嘛。

希特勒作為二十世紀最臭名昭著的「大獨裁者」,卻始終不敢得罪德國人民,他的目標就是繼續獲得支持,一切行為最終指向「讓德國人進一步生活改善」,這隻能靠戰場上的更大勝利來實現。

即便是戰爭到了最艱難的時刻,甚至是失敗的前夜,希特勒也沒有因為前方戰敗,要求德國普通民眾勒緊褲腰帶,過極端困苦的生活,把全部資源投放到戰爭機器上去。

說白了,希特勒是在用金錢賄賂老百姓跟他一起去幹壞事,他才不是「說一不二」的強勢領導人。

那麼在現代國家,如果搞改革,是不是可能產生強力領導呢?

對現代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的「民主」體制來說,領導層總有不同的派別存在,權力制衡的力量很大,一個領導者就算不顧政績,非得獨斷專行也做不到,比如,美國總統對國家的影響力其實很小。

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很想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強人的形象,特別是執政後期越來越聽不得反對意見,身邊都換成服從於他的「自己人」,結果在連工黨內部的力量都整合不起來,就給自己造成了一個對立面,最後因為對立面聯合起來反對他,才被迫辭職。

如今,很多美國人對特朗普期望極大,想讓他作為一個強人,上台後橫掃建制派,大刀闊斧改革一番。從這些推斷看,這個可能性非常小,所謂「政治強人」,實在是很難存在。

當然,在歐美民主國家,領導人也還是有一個當強人的機會 ——那就是對外政策,特別是戰爭。對內,權力有很多制衡;但是對外,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就簡單的多,需要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做出快速的判斷。

在國內政治方面,現代西方的體制,更不會產生強力領導去搞改革。即便在那樣「有利」的局面下,這位領導者其實也不能真正當個「強人」。他要想做好,還是得充分聽取別人的意見,對同僚和手下也只能以勸說為主,搞一點軟的影響力。

普通人的理想主義表現在很多方面,包括對強力領導人的嚮往。強勢真的合理,甚至有必要嗎?

好多人對事態的認識存在偏激,主要是因為掌握的知識還不夠,比如在國家關係中,一位強調「強勢」「剛」,卻不去考慮中國其實沒有那麼容易爭強的,真的不應該對手撕鬼子存在盲目憧憬。越是複雜的關係事態,其中環環相扣的因素就越多,就越難以形成簡單、直接的強力。如果一味追求強勢,最終可能成為一個笑話。

越能成就大事的人,對外部的依賴度就越高,所以更多是「順勢而為」,如果逆勢而動,過於強硬就會剛者易折。

不管你是獨裁者還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公司的CEO,哪怕你對如何治理國家和管理公司一無所知,只要能不折不扣地執行以下規則,你的「改革」才可能成功。一是要讓聯盟越小越好。聯盟人數越少,成本就越低。二是要讓名義選民越多越好。名義選民多,一旦聯盟中有人對你不滿,你就可以輕易替換掉他。三是控制收入。領導人必須知道錢在哪,而且必須能控制錢的流動。四是好好回報聯盟對你的支持。一定要給夠,但是也不要過多。五是絕對不要從聯盟口袋裡往外拿錢給人民,因為任何改革如果傷害到聯盟的利益,就很難進行。

也就是說,領導人要做的事情其實非常簡單:通過稅收、賣資源或者外國援助拿到錢,用一部分錢把聯盟餵飽,剩下的再由自己搞「改革」。

看來,如果要搞成功的改革,並不是必須需要強人領導,甚至是根本沒有作用,順勢而為就好。

編輯 | 驍秦渠梁

圖片 | 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抹不掉的湖大記憶——食堂篇
簡單做人,淡然處世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