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那些充滿智慧的宋詩風貌

那些充滿智慧的宋詩風貌

2018年6月23日出版的《解放日報》刊發了由俞潤生撰寫的書評《那些充滿智慧的宋詩風貌》,向讀者介紹並推薦了我社圖書《讀宋詩隨筆》。

書評全文如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319年。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319年的趙宋王朝,為後世遺留了輝煌的宋詞,也遺留大量的宋詩。宋詩在繼承唐詩傳統的基礎上,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要研究宋詩,程千帆先生的《讀宋詩隨筆》無疑是金針度人的好書,它為初學者指點要津,以身垂範,啟示多多。扼要地說,啟示有四:

第一,讓讀者思考詩與史的關係。程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學理論修養,在上世紀80年代江蘇知名四教授(即唐圭璋、任半塘、錢仲聯、程千帆)中,只有程先生岀版過《文論要詮》《文學批評的任務》等著作。這些文藝理論,有形或無形地指導著他的宋詩研究。從而他在分析宋詩作品時,讓讀者自行思考詩與史的關係:史是詩的基礎,詩是史的形象再現,詩的力量是「史」的創新。在品評方岳《三虎行》時,他指出:「作品的主題來自生活中的矛盾。只要生活中某種矛盾沒有解決,或沒有緩和,也就會產生反映這一問題的作品,作為解決它或改進它的動力。這也便是文學的社會效用。」

南宋是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社會,鄭思肖《心史》中的詩和汪元量《醉歌》、林景熙《夢中作》等詩,都表達出「年年杜宇泣冬青」的悲憤之情,程先生在品評中指出:「而在傷心的同時,又產生了信心。這首小詩值得我們重視,主要就在於它顯示了人在逆境中的希望。」這是詩與史的關係的形象說明。

其次,這本書可以讓讀者思考情與理的關係、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關係。前輩學者就明確指明了這一點,比如明代楊慎說:「宋人詩主理。」清劉大勤說:「宋詩多言理。」《讀宋詩隨筆》列舉朱熹《觀書有感》二首,程先生在品評中說:「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岀來,從而使得它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是引人入勝的。因此,古今詩作並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於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所悟的道理,既具有啟發性,也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再來說說懂與悟的關係。本書精選60位宋代詩人140篇詩作,作了746條注釋,平均每首詩有5條注釋;釋文多寡不一。比如林升的《題臨安邸》,他品評指岀:「北宋的滅亡,原因當然很多,但統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夢死,也必居其一。林升這首見於《西湖遊覽志余》的詩,所寫正是當時公然的,常見的,誰都不以為奇,毫不注意的社會現象,給他一寫,便覺觸目驚心,令人難為情,所以便是成功的諷刺。」接著他指出:「宋代這類小詩頗有流傳廣泛,膾炙人口的。如《古杭雜記》載:『驛路有白塔橋,印賣朝京里程圖,士大夫往臨安,必買以披閱。』有人題壁曰:『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如何只說臨安路,不較中原有幾程?』與林升之作,可謂貌異心同。」這不但擴展了讀者的知識視野,而且開啟了從「懂」到「悟」的認識歷程。

最後,讓後學思考博與專、思與學的關係,讓這部《讀宋詩隨筆》成為垂示後學的一個典型。前輩學者都諄諄教導我們,平時閱讀要注意積累,要記筆記,積累多了,水積成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最是書香能致遠|潘飛(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副主席)
穆濤《大蘿蔔》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