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盧溝橋到底是怎麼打起來的?紀念「七七事變」八十一周年

盧溝橋到底是怎麼打起來的?紀念「七七事變」八十一周年

本日,2018。7。7。「七七事變」81周年祭。特撰此文,窗前奮筆,惟是懷念在那場民族解放戰爭中英勇獻身的中國軍人,一併寄語我輩中人:有生之年,勿忘國恥,常居安思危,致民族復興。

七七事變地形要圖

清政府的後遺症

回到八十一年前,事實上,第29軍駐紮在北平丰台車站的第110旅220團二營,其警備工事與日本守備隊軍營相踞僅400米,日軍士兵經常懷揣三八軍刺來車站鬧事。從1936年起,近在咫尺的雙方摩擦不斷,拳打腳踢扭成一團的事情時有發生。當年六月某日,日軍誣稱一匹軍馬跑到了29軍的防區,要求立即返還否則武力解決,中國軍隊答覆要馬沒有要打就干,結果雙方當真交火,日軍在炮兵掩護下攻擊三營陣地,第37師師長馮治安緊急調派二個營增援,日軍方才退去,此事在兩軍高層談判下不了了之,但基本就是「七七事變」的預演。那麼,日本軍人如何能在華北大地耀武揚威呢?這都是晚清政府造的孽。

日軍駐紮平津地區的所謂「中國駐屯軍」,是由原「清國駐屯軍」演變而來的,1900年八國聯軍逼迫清政府簽定了《辛丑條約》,條約中規定各國可以派兵保護使館和僑民,日本藉此組建了這支部隊,司令部設於天津海光寺,各分隊駐紮在鐵路沿線要點。民國建立後,繼承了這些屈辱的條款,日軍不過換了個名字繼續存在,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秘密增兵,到七七事變爆發前,「中國駐屯軍」的野戰部隊已達一個旅團的規模,約5600餘人。尤其是控制北平鐵路進出的丰台車站和宛平城,位置極其敏感,丰台日軍經常在附近進行軍事演習。

守衛在盧溝橋的第29軍士兵

張學良的後遺症

上溯至六年前,「九一八事變」是由盤踞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挑起的,由於張學良及東北軍的不抵抗,日軍僅用三個月時間就控制了比本土大四倍的廣袤地區,事變主謀的幾個佐級參謀簡直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紛紛加官晉爵。到1937年時,石原菀爾中佐已經是參謀總部少將作戰部長、土肥原大佐已經是第一師團中將師團長、坂垣大佐已經是第五師團中將師團長。關東軍軍事冒險的巨大成功和榮譽加身,極大刺激了駐在平津地區的日本「中國駐屯軍」的野心,他們也希望通過挑起事變一舉奪取華北地區,建立像關東軍那樣的「殊勛」。

日本帝國主義在1931年尚未做好對華全面戰爭的準備,然而經過六年對東北地區糧食、煤炭和金屬礦藏的瘋狂掠奪,日本經濟發展迅速,軍隊規模膨脹,國內的軍國主力勢力已經佔據統治地位,而它所面對的,是一個仍然四分五裂、經濟落後的農業國家,蔣介石國民政府的號令不出華東五省,沒有系統的軍事工業和現代化軍隊,一個雖大卻弱的古國,「落後就要挨打」,侵略戰爭已不可避免,這是歷史的必然。

日軍旅團長和聯隊長

日本人的狂躁症

1936年,中日兩國各發生了一件影響政治局勢的大事件。當年2月,駐日本東京的第一師團部分官兵發動「二二六兵變」,殺死內閣大臣等要求變革,兵變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文官政府徹底向軍部低頭,日本的國家方略已被軍隊所控制,軍人對入侵中國的焦躁感達到峰值;12月12日,遠在中國西北的古都西安,張學良、楊虎城因不滿國府對日退讓政策,武力扣押蔣介石發動兵諫,史稱「西安事變」,中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對日抵抗收復東北的呼聲也到達頂點,中日兩國如同兩列對向行駛的火車,升火待發。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標誌著上個世紀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它的爆發是必然中的偶然。1933年長城抗戰以後,國民黨中央軍被迫撤離華北,日本關東軍已進至長城沿線內外,與華北日軍聯手,在北面和東面壓迫著駐守北平的第29軍,西北方向有日軍控制的偽蒙軍隊,實際上北平已是三面環敵,唯一與外界聯繫的交通要道就是通過盧溝橋的京漢鐵路。1937年夏天的華北,就像灑滿煤油的草料場,一顆火星就足以燃燒起來,日本人所需要的就是個機會,如同「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那樣的借口,這是他們的一貫伎倆。

日本侵略軍進入北平城

中國人的不屈服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河邊旅團牟田口聯隊第三大隊第8中隊,照常在宛平城外進行挑釁性的實彈軍事演習,並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城內搜查,遭到駐軍第37師220團三營的嚴辭拒絕。凌晨二時,雙方派員開始談判,凌晨三時,天津的日軍司令部下達了攻取宛平城的作戰命令,凌晨四時二十分,日軍第三大隊主力開始炮轟宛平城,步兵伴隨發起攻擊,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日軍未能得手;隨即在大雨中集中兵力猛撲城外的盧溝橋鐵橋和龍王廟陣地,兩個排的中國守軍全部犧牲,次日凌晨,第37師219團組織兵力反攻,用大刀砍殺一個中隊的日軍,奪回永定河鐵路橋,戰爭就這樣打響了。

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來說,華北和平津地區的主權,與東北有本質的不同。從張作霖第一次直奉戰爭敗北宣布東三省自治開始,實際已脫離中央政府,即便是1928年張學良宣布「易幟」,也只是掛上青天白日徽從名義上歸順了國民政府,東北軍政完全是獨立的,國民政府的勢力也從未踏出過山海關。但華北可是北伐軍真刀真槍打下來的,如果容忍日軍侵佔,國民政府的執政基礎將不復存在。因此對於日寇侵佔東北,受限於各方面條件的蔣介石只能在日記里罵罵倭寇,不能採取什麼實際行動。

無論後人評價蔣中正的多少錯誤,不可否認的是,他是個民族主義者。1937年7月8日,當他接到第29軍軍長宋哲元關於「盧溝橋事變」的急電時,他便意識到中日全面戰爭恐怕真的來臨了,當天,便確定了十二字的應對方針:不屈服、不擴大、不求戰、必抗戰。

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

全民族的怒吼聲

盧溝橋的炮聲通過電波傳往東京,日本內閣和軍部經過短暫的爭論,就做出了增兵華北的決定。關東軍兩個混成旅團、駐半島的第20師團奉命出動,國內三個師團進行戰爭動員。

1937年7月17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

雲南的龍雲、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四川劉湘、山西閻錫山、寧夏馬鴻逵等通電支持。

延安通電全國:「實行全國總動員,保衛平津,保衛華北,規復失地!」

1937年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抗戰全軍將士書》:「到了今日,我們忍無可忍,退無可退了,我們要全國一致起來,與倭寇拼個你死我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度度狼哥哥 的精彩文章:

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番號的考證

TAG:度度狼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