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魏國對陣諸葛亮只守不攻為何那麼有定力

魏國對陣諸葛亮只守不攻為何那麼有定力

原標題:魏國對陣諸葛亮只守不攻為何那麼有定力


魏國防守諸葛亮為何那麼有定力


諸葛亮歷次北伐,似乎都像是軍事演習一樣,進退自如,魏國似乎視而不見,你來了我就認真防守,你走了好像也不管我事,直到你下次再來。到諸葛亮最後一次伐魏,竟然在魏國境內搞起了屯墾,即便這樣,魏國仍然不肯出戰。大軍在外,諸葛亮畢竟耗不起,於是他給司馬懿送去了婦女用的衣服飾品,意思是說司馬懿像個婦女一樣,不敢像男人一樣去戰鬥,以便激怒司馬懿。但諸葛亮能激怒了司馬懿,卻不能激怒整個魏國。在司馬懿請求進兵時,魏明帝曹叡給司馬懿下詔不許出戰。在那樣一個年代,將軍們都是以軍功來獲取名利和榮譽的,只這樣的防守不戰,他們肯定是不甘心的。曹叡可能是擔心司馬懿壓不住這幫將軍們的激動情緒吧,於是又給他派來一個持節軍師辛毗,讓他代表皇帝對軍隊實施監督,任何人都不能輕舉妄動,就這樣一直把諸葛亮耗跨。


(司馬懿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還有一種說法,諸葛亮認為司馬懿是不想戰的,他所以上表請戰,無非是做樣子給將軍們看的。這樣一說,魏國從皇帝、朝廷中樞到前線主帥和指揮部都是不想進攻的,那麼,魏國上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戰略定力呢?


應該說,這是對於西北戰場的正確認識,而這種認識又逐步形成了魏國的一種戰略共識,一旦這種共識形成,他們就上下一致,毫不動搖地執行下去。當然這種認識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


(諸葛亮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早在漢建興五年(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就開始駐守漢中,做著大舉伐魏的軍事準備。魏國得到了諸葛亮長期駐守在漢中南鄭的消息,所以就有人議論說可以發大軍先行討伐,魏明帝的心中也贊同這種說法,就來徵求孫資的意見。孫資說,當年武皇帝(曹操)討伐張魯,陽平關之戰,是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取得的。又自己親自前往救出夏侯淵所部,多次說南鄭簡直就是「天獄」,而斜穀道就是五百里「石穴」。武皇帝善於用兵,對於西南山區的用兵,從來不責備將士是不是出力,不爭一是的意氣,這才是真正懂得看到勝利的機會出現了就戰,而知道難以獲勝就撤退的道理。眼下就進軍南鄭討伐諸葛亮,道路艱險,計算下來,用精兵征討,加上後勤供應部隊,還得有遏制南方四州孫權的人馬,至少得需要十五六萬人,這樣必然就要重新再徵調勞役和兵士。天下會不會躁動不安,投入的人力物力究竟有多大,這才是陛下應該深思熟慮的。況且對於軍事行動來說,用在保證戰鬥人員的勞役應該是三倍。單單從今天的戰事來說,應該分別派遣大將據守各處要塞險地,威力足可以震懾強敵,鎮守安靜疆場,將士像睡著的老虎,老百姓也安寧無事。這樣堅持數年,我們魏國必定日益昌盛,吳蜀兩個敵國必定會自己疲憊衰敗。魏明帝聽從了他的話,放棄了主動進攻的計劃。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回洛陽朝見魏明帝,建議大軍伐蜀,一路由斜谷出發,一路溯漢水而上,也就是劉封當年攻打上庸的反方向進軍路線,兩軍在南鄭會師。由於司空陳群的反對,曹真又建議從子午谷進軍,或者從武威進軍,陳群再一次提出反對意見。曹叡沒有明確表態,曹真認為這是默許,就從子午谷進軍。正好趕上連續下了三十天大雨,棧道也被沖毀,曹真的大軍在子午谷才走了一半。朝廷中太尉華歆、少府楊阜、散騎常侍王肅都上書建議撤兵,魏明帝下詔終止了這次行動。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這時候大司馬曹真已經去世,魏國在西北抵禦諸葛亮的統帥是司馬懿。司馬懿採取了尾隨而不戰的策略,但由於眾將領堅決要求出戰,結果被諸葛亮打敗。後來諸葛亮因缺糧撤軍,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張郃中埋伏中箭身亡。

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魏國的認識已經清晰並形成了共識,就是不主動對蜀國作戰,只做堅決的防守。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前四次北伐不同,他這次的目標是長安,大有一番決戰的意味。但魏國仍然不為所動,只做專心的防守。魏明帝給司馬懿下詔書說:「我軍只需堅壁據守,消耗其銳氣,諸葛亮必將陷於想進既難以如願,撤退又不甘心,長時間對峙必然糧草耗盡,原地抄掠卻註定兩手空空的被動局面,那個時候他就只能自動撤兵了。等蜀軍撤退之時再大舉追擊,以逸待勞,這就是我軍大獲全勝根本所在啊!」也就是說,諸葛亮不退,司馬懿不能與諸葛亮戰。擔心司馬懿控制不了眾將領的情緒,在司馬懿上書請戰的情況下,魏明帝還把辛毗派到了前線,讓他擔任大將軍軍師,持節節制諸軍。辛毗是曹操時期的老臣,性情剛直敢諫,連魏文帝曹丕都懼怕他三分,所以前方安靜下來,沒有人敢貿然出戰。


有一種說法,司馬懿是想出戰的,所以他也多次請示魏明帝,打算和諸葛亮交戰,只是都沒有得到批准而已。這樣一看,魏國上下似乎思想並不一致,也就是朝廷中的皇帝官員主張堅守,而前線的將帥主張進攻。但是,另外兩件事情需要一說:一是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持節來到前線,敵人不可能再出戰了。」諸葛亮說:「他(司馬懿)本來就沒有出戰的意思,所以他一再地請求出戰,不過是做給眾將看的。否則,將在軍中,君主的命令有所不受,假如他能夠戰勝我,又怎麼會去千里之外去請求出戰的?」;二是諸葛亮派出使者到司馬懿軍中,也就是下戰書,司馬懿只是問一些日常飲食之類的瑣事,不問軍隊和作戰的事情。如果把這兩件事綜合加以考慮,司馬懿也是不想出戰的。後來,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也沒有追擊,也可以說成是他的思想同樣是只守不攻。現在有人說司馬懿根本就不會出戰,因為他要養敵自重。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成立,應該說對魏國的只守不戰,司馬懿執行的還是比較好的。也就是說,魏國的這種戰略定力,在司馬懿這兒得到了非常好的執行。尤其是司馬懿忍在被罵作女人的情況下最終還是忍了下來,可見他的定力更為強大。


簡單再說一下最早提出這種戰略方針的孫資。


孫資,字彥龍,太原人。曹操為司空期間徵召打算任用他,因為他為兄長報仇殺了人,帶著全家避難到了河東,沒有接受曹操的徵召。後來太原郡想任用他,他以疾病為由推辭了。在好朋友賈逵的勸說下,孫資才出來做官。到魏文帝時期,孫資和劉放一道在皇帝左右,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魏明帝時期,兩人更加受重用,同時被加散騎常侍,也就是工作性質不變,官位進了一級。三國是一個軍事為先的年代,所以不管是將軍、行政官員還是秘書人員,都要懂的軍事,否則這官根本就當不下去,至少不會得到提升,孫資也不會例外。太和末年,遼東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稱燕王,還向東吳的孫權稱臣,準備聯合進攻魏國。孫權除了派出使者外,還派遣將軍周賀帶著一萬人馬到遼東去支持公孫淵。魏明帝想要在中途截擊討伐周賀,朝廷大臣議論者大多以為這樣做不行,唯有孫資認為可行。結果,魏軍果然大破周賀。孫資也因此被進爵為左鄉侯。後來魏明帝臨終之時,劉放和孫資還推薦了曹真和司馬懿為託孤大臣。

古代的交通通訊都很不發達,一個前線的軍事主將必須根據戰場千變萬化的軍事形勢做出自己的決定,這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論支撐。但是,就國策和戰略層面上來說,一旦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上下內外還必須思想統一,步調一致,絕對不能因為一人一事而有所改變,這才叫戰略定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空星照 的精彩文章:

禰衡天下奇才為何三國諸侯誰都不用他
公孫瓚獨夫民賊劉備為什麼還要依附於他

TAG:長空星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