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挑剔的米芾唯獨讚美的唐代書家 線條大師 褚遂良

挑剔的米芾唯獨讚美的唐代書家 線條大師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在褚遂良年表中有這樣一段:「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丙寅)十一歲,褚遂良父褚亮奉詔偕潘徽、歐陽詢等人助越國公楊素撰寫魏書,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隸書,父友歐陽詢甚重之。七月十日,虞世南授秘書郎。虞世南開始撰北堂書鈔。」這段文字給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褚遂良自幼讀書,具體幾歲不詳,但是在十一歲的時候就已經格外用功的練習隸書了,並且受到了歐陽詢的指點。這個信息很重要,讓我們很容易就理解了,褚遂良最成熟的作品《雁塔聖教序》中為何有那麼濃厚的隸書筆意。阮元《南北書派論》里有一句說:「褚遂良雖起吳、越,其書法遒勁,乃本褚亮,與歐陽詢同習隋派,實不出於二王」。這雖有武斷之嫌,卻也入木三分。褚遂良一生有多少作品,由於文獻缺失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先看下文獻可查的他的早期作品《伊闕佛龕碑》。641年魏王李泰在洛陽伊闕閣為其母長孫皇后造佛龕,岑文本撰文,誰來書寫碑文呢?虞世南與歐陽詢的先後離世,註定了是褚遂良。能為長孫皇后書碑,可見書遂良在初唐書法界中的地位之高。

伊闕佛龕碑

此碑刻於洛陽龍門石窟的賓陽洞內,它與北魏雕像的秀骨清像之風極吻合,這是一種來自北朝書法的風格美,線條中沒有後來的那種飄逸、輕妙,而在於莊嚴,表現出超邁、斬截、充沛、威嚴的境界。但與北朝書風又不盡相同。北朝碑刻更多無意識之流露,難免粗糙。褚遂良加入文人氣質,寬泛而穩妥的節奏,線條中有柔和、深沉、細膩的律動,典雅而超脫於前者。

孟法師碑

貞觀十六年(641)五月立,岑文本撰文,原石久佚,傳世有清臨川李宗瀚藏唐拓本。它與《伊闕佛龕碑》有相同和明顯不同的地方。用筆有曲,字勢開張,隸意雖有,卻更內斂,橫畫的俯仰起伏與豎畫的努勢,特色最為鮮明。可以說這是褚遂良變法的開始,有意識地融匯各家之長,在古法與新態、用筆的方與圓、筆畫的曲與直之間尋求自家風格。李宗瀚指出:正是這一點『遒麗處似虞,端勁處似歐,而運以分隸遺法,風規振六代之餘,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極用意書』。換言之,他對古典書法的單純之美、靜穆之美以及冷靜的理性精神,已有所偏離,走向更自由的表現。

雁塔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立永徽四年(653)。序書於十月,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李世民撰文;記書於十二月,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李治撰文。褚遂良時年五十八歲。杜甫云:「書貴瘦硬方通神」雁塔聖教序表現的正式這種「瘦硬通神」的審美趣味。它是褚遂良隸書筆意最為濃厚的一件作品。

晚年的褚遂良,在書法上達到了超高的美境。把歐陽詢、虞世南的楷書作品和褚遂良的放到一起,會看到一種風格上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對筆法的追求造成的轉變。若說北碑體現了骨氣之美,歐陽詢體現了嚴謹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體現了溫文爾雅的內斂美,那麼,褚遂良表達的是來自於筆意的華美,刻意地處理每一筆畫,沒一根線條,每一個點與轉折......結果是,這種刻意欲超出了字形以外,看來好像具有脫離形體的獨立意義,點線由是有了一種抽象的美。可見由歐陽詢等人建立起來的嚴謹的楷書結構,在褚遂良筆下已經開始鬆動。這種鬆動並非他功力不夠或者別的什麼,而是他善於運用結構的疏密、用筆的疾緩來表現流動不居的情感。若說歐陽詢是「結構大師」,褚遂良則是「線條大師」他的線條充滿生命,書家的生命意識融入結構之中,體現了中國藝術美學中一個重要的審美範疇:「飛動之美」。

追尋書法文化的源頭,找到最初的那一股泉眼。我們的思考也許不是最深刻的,我們的見解也許不算最權威的,但我們對書法的熱愛與 沉醉是最真誠的!

怎麼樣喜歡這樣的探討嗎?如果喜歡就關注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韻遺風 的精彩文章:

「一畫開天」橫的寫法

TAG:墨韻遺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