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軍校學員玩起高科技不服不行,研發的「神器」了解一下?

軍校學員玩起高科技不服不行,研發的「神器」了解一下?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張利、廖萍 等

學員領獎照片

戰場充滿未知,而想像力可以說是幫助軍人看透戰場迷霧的翅膀。

6月下旬,有一群陸軍工程大學訓練基地的學員,憑藉不凡的想像力,在校第一屆學員科技創新比賽中原創設計了14項作品,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高高捧起了比賽獎盃「卓越杯」。

那他們的獲獎作品到底是啥樣呢?今天我們就跟隨筆者欣賞一下其中的幾件作品。

01

活塞雙向做功,是真的嗎?

雙向活塞運動機構

一看到上圖,大部分人都能猜出其中的是活塞,但可能猜不出來的是它是「雙向活塞」,目前還處於理論設計階段,並沒有投入實際使用。

活塞是發動機中最忙碌的,吸氣、壓縮、做工、排氣……循環往複。可是有一點,無論是單缸還是多缸發動機的活塞,都是單向做功的,就像下圖:

賈濤等3位機械工程專業學員,在大學二年級學習《發動機》課程時,開起了「腦洞」:活塞單向做功,勢必有一部分能量被浪費了,能不能讓活塞雙向做功呢?

整整兩年,他們圍繞這個問題,補習理論、查找資料、請教專家,但卻沒有絲毫進展。去年寒假的一天,賈濤晨跑時,發現一位老先生正在打太極拳,行雲流水、圓轉連綿,他被吸引住了,看了足足半小時。突然,靈光閃現,他想到「借力打力」4個字,當時就拿出手機跟另外兩位同學開視頻,提出雙向活塞的設計思路。

他說,可以將發動機的曲柄連桿機構以及活塞重新裝配,在一個油缸進行排氣衝程的同時,利用其廢氣動力以及慣性,為另外一個活塞提供動力,這樣就可以交替循環做功。

這個思路很「完美」,目標與現實卻隔著山山水水。他們在學習掌握材料、結構、傳動、製圖、模擬等等理論和技能方面,受到的挑戰不必細說,最終他們提出了設計方案,完成了模擬論證,製作出了實物模型。

雙向活塞運動機構

「這個設計還需要改善,離實際應用的距離則更遠,但是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小夥子們敢想敢做的精神難能可貴。」這是競賽評委給他們的評語。

02

給「天女散花」做個標記

講到地雷大家都比較熟悉。有一個場景是這樣的:

電影《集結號》中的踩雷場景。

地雷布設分為人工和撒布兩種。人工布設,是有雷場文件詳細記錄布設的數量、種類、雷場邊界的,十分有利於戰後地雷排除銷毀。而撒布,則是採用飛機、火箭進行拋灑。

火箭佈雷小視頻

這樣的布設神似「天女散花」,受風力、風向、地形的限制,撒布後的地雷很難精確定位。這不僅給戰後掃除遺留地雷帶來困難,也給平時實雷訓練帶來困擾。

問題來了,有沒有技術能解決這個「BUG」呢?

智能雷場系統主節點模塊展示。

學員楊光和他的團隊設計出了智能雷場系統,這個系統基於北斗和Zigbee,採用可視化編程等技術,能夠實現撒布地雷位置信息的智能顯示。

通俗點來說,在同一批撒布地雷中,有幾個地雷作為主節點,其他地雷作為普通節點,構建起整個雷場的定位系統。

戰時,撒布出去的地雷定位系統處於休眠狀態,戰後掃除遺留地雷行動開始後,就可以喚醒這批地雷的定位系統,每顆地雷在哪個位置一清二楚,是不是很神奇?

03

讓想像力跑不停

學員們的想像力一直在飛,科技創新作品還有許多。比如這個:

水面偵察潛航器

水面偵察潛航器

這個作品是本文作者張利和小夥伴們一起設計的,利用它可以在江河小流域進行偵察,填補了衛星、無人機等空中偵察的空白,我們還給自己的這個小作品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叫「海霓號」。

一般的浮橋都需要兩岸固定,可是在洪澇災害時,浮橋的另一頭不具備固定條件怎麼辦呢?學員杭善忠團隊設計的下面這個自適應應急救援浮橋,可以忽略對岸地形,利用水流衝擊力快速架設,同時利用安裝的感測器實時感知水流流速,通過鋼繩自動對浮橋進行自適應調整。

自適應架設應急救援浮橋

學員們設計這些作品都是結合課程學習、利用課餘時間完成的,他們記不清熬了多少個夜晚,經歷了多少次試驗的失敗。可是,挫折的考驗是青春動聽的和弦,走向成功的過程是青春奮鬥的紀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90後飛行員馬一超:「三棲殺手」是怎樣煉成的
中央軍委印發《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綱要》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