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用嘴上的佛系,掩飾你內心的焦慮

別用嘴上的佛系,掩飾你內心的焦慮

你像得病了。

明明硬碟里塞滿了乾貨技巧必背帖,大腦里卻依然空空如也;明明自拍修圖老半天,超高評論量卻拯救不了現實苦瓜臉;明明一天只吃兩頓夜裡狂跑三圈,前凸後翹還是渺茫又無期。

可氣的是,身旁那些傢伙,要麼人美條順氣質佳,要麼雙商把人虐成渣。你開始暗罵:做人真沒勁,努力有屁用。否則,我怎會平庸至此。

焦灼、不甘、嫉恨、泄氣……卻只能刷微博聊八卦逛淘寶,心力交瘁暴食再昏睡。直到清醒時問自己:「我為什麼又浪費時間啊?」

這樣的你,可真焦慮。

身心掏空型焦慮

最近有個刷屏熱詞——「空心病」。

雖是杜撰之語,它卻折射出大學生們的群體浮躁——孤獨、情緒差、興趣匱乏、感覺學習和生活沒什麼意義,無法建立深層親密關係。

像身處於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不知自己該想什麼,該做什麼」。如此一來,日日浮沉,身心掏空。

電影《黑天鵝》里的女主角Nina,是個典型的焦慮患者。

她從小忍受著母親的「絕對控制」,受原生家庭影響,長大後,Nina成了一個追求極致的舞蹈家,「姿勢精準無瑕,卻一直沒有靈魂、沒有自我」。

後來她終於有了機會——在《天鵝湖》中一人分飾兩角。為了實現理想中的「完美」,她既要保留白天鵝的矜持優雅,又要逼迫出本性的邪魅妖冶。

外部壓力與自身矛盾之下, Nina幻覺頻現,直至精神分裂。片尾,是正式演出,Nina隨音樂起舞、搖曳、謝幕。伴著掌聲如潮,她卻摔落舞台,卧躺血泊。

黑白天鵝終於不再搏鬥,她死了。

從表面來看,Nina所患之心病是一種能力焦慮。就像溺水之人,越亂撲騰,越易腿腳抽筋、下沉加速。而事實上,能力焦慮的背後往往是關於自我存在和自身意義的質疑。

這位腹黑女主正是如此。自始至終,她都背離著本心。鮮有幾次覺醒,無不押寶一般,盡數拋給了外界環境,以及母親、老闆、觀眾們的熱切目光。

對於缺乏生活掌控力和自我意義感的人而言,一旦努力無法消弭有關未來的不確定,那麼些許敏感、比較、失衡、落差,便都會成為焦慮的「幫凶」。

得病的你我,概莫能外。之所以「明知道」卻「做不到」,之所以手頭事畢卻內心空茫,之所以害怕失敗壓力山大……說白了,是沒弄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

源動力不足,眼前之物便如雞肋。

《霸王別姬》中關師傅說得很妙:「人要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倘若把一生妥善安放於他人設定好的藍圖,你所痴妄的,也不過是他人眼前的風景。

身心掏空的你先要找到「真實的自我」。

急功近利型焦慮

咱生活的時代,也有病。

早起刷手機,你發現《畢業月薪十萬是種怎樣的體驗》《上了985、211,才發現一無所有》之類的偽乾貨、牛人帖,昨晚便霸屏了朋友圈。

耳聞輿論場,你知道網紅都靠臉吃飯,10萬+閱讀不算多,資格證是秒過的,少年當老總沒啥可奇怪。

日益浮躁的社會,蔓延的功利主義,迷濛雙眼的你我。似乎都在刻意屏蔽著萬能傳播鏈上,所有個例均能包裝成典型,所有光鮮都可放大和偽飾。

眾聲喧嚷,唯你語塞。出名趁早,就你晚成。真恨不得三天刷完一門課,節食減掉一身肉。

想要速效成功的野心越強,你越發看不起當下不求上進、泯然庸人的自己。

小時候看蠟筆小新,我老說,他爸爸真沒存在感啊。就像生活中的「大多數」,三十二年的房貸、挨不完的暴揍、加不完的晚班……日子過得苦兮兮。

而這老大叔成天就知傻笑,坦然得很。工作不順,他就想想身邊老婆兒子,想想今晚看場球賽。心情不爽,只要手邊有杯冰啤酒,煩惱就被咕咚咕咚灌下去了。

現在回想,小新爸爸很厲害呀。那種「生命要浪費在美好事物上」的人生哲學,他玩兒得很溜。對咱「大多數」而言,或許平庸才是生活常態。

如果僅因所謂的「優秀」「成功」,逼著自己飆速前行不管不顧,拋卻瑣碎日子裡所有靜候和熱愛——那壓根不算上進,而是無謂之較勁。

小時候丟過的臉、走偏的路、考砸的分數;長大後沒用的閑書、如夢的愛情、悔不當初的抉擇……是經歷,是體驗,也是你沒辜負的好時光。

才二十歲啊!怕什麼來不及。

假性勤奮型焦慮

此類焦慮者,往往自律力驚人。平日鉚足一口氣,緊繃一根弦,很少懈怠和歇息。

像我有個朋友,他每天早出晚歸泡圖書館,拚命三郎般考研考證、看書做題。偶爾碰個面,他要不左手刷題右手扒菜,就掏出單詞書嘰里呱啦地背。

大前天,他很突然的,說找我聊聊。

「真氣人。考前兩個月我就衝刺了,每天熬到兩三點,卷子做了幾十張,居然又不及格,你說改卷的是不是有毒?」

「我老覺得,身體不怎麼聽使喚。明明累得想休息,腦殼又往外蹦公式蹦大題。除了讀書,其他好像沒啥意思?」

剛開始,我挺同情,也挺佩服。聽了好一會兒,我才反應過來,這哥們兒,分明是個「低品質勤奮者」。用他原話說,熬夜大法好,苦讀是個寶。

考四六級是滾動式抄背單詞,學數學要一手刷題一手答案,不睡覺可以趕超別人多贏幾分,減少外出就能修身養性保實力。

這恰好解釋他為啥「越努力,越焦慮」。說白了,就是空有「忙碌的姿態」,卻沒有「透徹的深思」。勤能補拙沒用?當然不。但也有前提啊。

最起碼,「勤」得用在真正棘手且更有價值的部分。在偽用功者眼裡,「收集信息」無異於「獲取新知」;「把書翻完」意味著「我在進步」;至於「熬夜苦讀」,會讓自己「感動想哭」。時間久了,難免形成思維上的能力錯覺。

光上課不考試還好,可一旦假象戳破、高分夢碎,那真是欲哭無淚。

「這不可能啊,怎麼才這點分?」

「唉,我當時怎麼沒多熬幾夜。」

「原來這本書背兩遍沒用,起碼三遍……」

有時候,不怕真窮,只怕偽忙。不怕效率低,就怕懶動腦。

抱怨「越努力,越焦慮」的你——不如緩緩,咱先來個深度思考。

其實,「焦慮」沒那麼可怕。身心被掏空,也許定位沒準;急功近利,也許心態跑偏;假性勤奮,也許方法有誤。越是渴望擺脫焦慮的你,越要學會與焦慮共存。

適度了,它能當催化劑;過度了,它就成定時炸彈。

祝,你我的焦慮剛剛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後園 的精彩文章:

一世很短,願我們別弄丟愛情

TAG:後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