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士兵都有一種怪病,游牧民族常利用這點,打得他們措手不及

中國古代士兵都有一種怪病,游牧民族常利用這點,打得他們措手不及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此可見在那個時候咱們的先人就已經意識到後勤對戰爭的作用。行軍打仗士兵吃的東西自然也和在家吃的東西有所不同,軍糧必須能夠保存很長時間,並且營養還要好,畢竟打仗可是體力活。那麼中國古代的士兵都吃的什麼糧食呢?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唐朝,那個時候中國士兵們是的都是粟米。咱們都知道粟米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糧食,在原始社會中我們的古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粟米。在當時的中國,人們的主食就是粟米,所以用粟米作為軍糧十分方便,無論到哪裡都能夠找到原料。粟米生長所需要的條件是非常低的,無論是在什麼環境中,它都能夠生長,而且產量也很穩定。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粟米作為軍糧還有一點就是它的保質期非常長,一般來說大米的保質期只有五年,而粟米能夠長達九年。粟米充當軍糧的話,可以儲備很長時間,這對於國家來說也能減少保存的成本。根據史料記載,隋朝滅亡之後20年,唐朝的人打開長安城倉庫里隋朝保存的粟米居然還能食用,由此可見粟米作為軍糧在儲存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軍隊上除了人之外還有牲口,在中國古代戰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鬥工具,騎兵在對抗步兵的時候具有很大的優勢。從漢朝開始為了保證戰馬能夠保持充沛的體能,於是就開始提高戰馬的飼料質量。當時人們就在戰馬的飼料中添加粟米,當然戰馬的飯量肯定比人要高,一匹馬一天吃掉的粟米相當於6個普通人,由此可見當時粟米的消耗是非常大的。

那麼普通士兵一般都是怎麼吃飯的呢?在秦朝的時候每個士兵一天能夠分配兩斤半的粟米,那些從事體力勞動低的士兵分配的只會更少,所以他們每天也僅僅能夠填飽肚子。到了宋朝時候,軍隊做飯的時候通常會把粟米和就地取材的野菜、肉放在鍋里一起煮,然後分給士兵吃,實在是想像不出來這樣的飯菜味道是什麼樣的,但是對於當時的普通士兵來說 能填飽肚子是最重要的。

其實宋朝的時候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種植作物種類的增多,軍隊上士兵的口糧也豐富起來。據記載宋朝軍隊出征的時候,一般都會帶上乾糧,比如說大餅,雜餅,此外他們還會帶上一下下飯的鹹菜:鹽巴以及醬。

當然中原王朝的士兵一般是很少能吃到肉的,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軍糧則有各種肉,他們把牛羊肉做成腌肉,這樣能夠保存很長時間,方便士兵在行軍中食用。中原的士兵因為長時間吃不到肉,普遍患有「夜盲症」,因此在對戰北方游牧民族的時候,他們經常利用這一點晚上發動襲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布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方殖民者去非洲販賣「黑奴」時,為何無論男女都要剝光衣服

TAG:阿布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