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融業服務高質量經濟:怎麼做,怎麼想,怎麼辦?

金融業服務高質量經濟:怎麼做,怎麼想,怎麼辦?

李虹含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一個人是否健康,我們看他的毛髮、氣色,望聞問切一下可知一二。

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健康,我們看的是哪些指標呢?

多年以來,較低的失業率、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欠其他國家外債、穩定的物價水平成為了判斷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

那麼,一個國家是否擁有高質量的經濟又該用哪些指標呢?

正如一個人擁有更健康的身體,我們要看他是否可以健步如飛,清癯幹練?是否可以目光如矩,眼光如電?是否可以虎虎生風,勇武矯健?

一個國家若是擁有高質量的經濟,他的國民應當安居樂業,他的環境應當碧水藍天,他的外交應當四方朝拜,他的文化應當繁榮昌明……

多少年來,我們都在倡導讓金融去支持實體經濟,現在看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要求太低了,應當學會讓金融去支持高質量經濟。

那麼金融怎樣才能支持高質量經濟的發展呢?

金融的核心是資金的融通,關鍵是資金的價格,主體是金融機構,抓住這三個寸關尺,便能把握住其支持實體經濟的核心要義。

再稍微專業一點,金融業由貨幣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服務和影子銀行四個體系構成。

讓這四個體系共同為支持高質量的實體經濟發展而努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7年全年,金融業增加值為65749億元,同比增長4.5%,處於多年來低位,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7.9%,呈下降趨勢,說明脫虛向實已起到一定的成效,實體經濟將逐漸成為支撐GDP增長的主力。但即使如此,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仍然超過歐美等發達國家,甚至與美國在發生金融危機前的比例一致。

這一切都說明,金融業支持中國高質量經濟發展仍任重而道遠,不僅需要去槓桿防風險,還要繼續脫虛向實。

中國經濟處於轉型期,經濟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中國經濟充滿了種種陣痛,漫天飛舞的霧霾,逐漸沒落的重工業,找不到方向的新經濟,迷茫無措的創業人群……

夾雜著痛與醒、夢與真的中國經濟在勇邁前行,卻也步履維艱。

金融是否是雙好的鞋子,好的拐仗,是否是實體經濟有效的助推器?它到底應該怎麼做呢?扶一把這轉型中的中國經濟走向更遠的康庄大道?

筆者認為,這幾個方面金融業深可探究,可銳意進取。

當下,若問金融領域誰的風騷最盛,毫無疑問是金融科技,如何將金融科技更好的應用於高質量實體經濟發展,是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議題。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困境體現在多個層面。如果經濟下行,實體經濟不景氣,那些產能過剩、有積壓庫存的行業,企業銷售額、業績低迷,風險較高,銀行哪敢將貸款放心發放給他們。

另外,正如人有高矮胖瘦、窮富美醜,企業也分央企、國企、大企業、中小微企業。

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永遠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銀行不知道企業借錢想幹什麼,企業也不知道銀行到底想了解什麼信息,導致企業的貸款需求更得不到解決。

說起業務拓展,讓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銀行員工都是一臉無奈:個人業務存款越來越難拉,客戶越來越難伺候,動輒披金戴銀的大媽們金鐲子一甩:老娘要投訴你。

銀行員工們經常說:我倒是想服務實體經濟,各位祖宗們不給機會。

對公業務更是有存款的是大爺,要貸款的是祖宗,國有企業更是太上皇。銀行人見誰都得點頭哈腰,永遠擺出一幅:Sir , may I help you的資態。櫃員們活得像機器人,大堂經理比丫鬟更卑微,對公經理像是陪酒賣笑的,支行行長更是公關公司的……

銀行人的壓力比誰都大,因為誰都有可能給你業績,但誰也都可能是騙貸的。

做是錯,不做也是錯……只有壓力永遠是對的。

而客戶的抱怨一成不變,只有改善用戶體驗是未來所有金融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

多年來,高高在上的金融機構憑藉品牌的力量形成行業壟斷,而忽視了中小微客戶的用戶體驗。

但,高質量的經濟中,金融必不可缺,而且必須服務實體經濟。

一是金融支持要解決在實體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小微企業貸款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

中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個人消費貸款難,價格高,長期困擾著實體企業、個人與金融機構。

金融科技將大數據分析和信用評級有效應用於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信貸的場景當中,更加精準的評估了小微企業、個人「借錢不還」、「貸款高消費」的風險。

比如,你本身是窮人卻在海南買了度假別墅,還向銀行申請貸款;

比如,企業本身有錢去鋪張請客、公關送禮,還向銀行遞交貸款申請。

這一切都逃不過金融科技的法眼,聯網的銀行卡將企業、個人的消費支出紛紛列明,點滴上傳至總部風控部門。

這就是所謂的大數據徵信,你花一分錢銀行都知道你的現金流去向。

你再也無法欺騙銀行:我缺錢,需要貸款。無法通過隱瞞財產、消費信息騙到銀行扶貧的貸款資源。

二是使用金融業務需要銀行控制好風險成本,提高貸款資金精準扶持的效率。

中小微經濟體融資難主要緣於銀行不願意發放貸款,許多老銀行都說:放筆小企業貸款耗神、耗力,收益卻很少,不如集中力量去做大企業。於是,商業銀行落得個嫌貧愛富的名聲。

中小微企業規模較小,交易成本過高是制約中小微經濟體融資的重要癥結。

金融與科技的結合,不僅能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適應新形勢下的風險評估和控制模式,更不斷創新線上信貸產品研發,優化風險評估機制,並針對中小微企業客戶已有的信貸業務,提供創新型服務。

三是好的金融服務應當拓展金融服務實體渠道,增加客戶金融服務黏性,加速高質量經濟發展。

從現實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向互聯網金融企業貸款,互聯網金融產品無論是APP、還是工作效率,都讓實體企業交口稱讚。

傳統金融如何能在各個渠道重新俘獲企業的芳心,讓他們再次向銀行等機構借款。用戶體驗無疑是重中之中,龐大的客戶群體與狹窄的服務渠道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大瓶頸。

實體網點的成本、渠道建設的成本、人員支出的成本,三座大山壓在傳統金融機構身上,令其無法全身心服務高質量實體經濟,天天琢磨怎麼減少運營成本。

金融科技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最低廉的成本,培養合作夥伴、第三方開發者、核心企業以及供應鏈條上的眾多中小微企業聚集平台之中,並以平台的高度黏性培養客戶群體,批量開發平台客戶,擴展銷售渠道,幫助金融機構獲得更多穩定收益。

高質量的經濟應該是活力而不浮躁、漂亮而不妖嬈、利民而不傷財的萬金油式經濟。

回眸歷史,蓋棺定論時,捫心而問:金融有沒有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有沒有讓人民更加安居樂業,國家更加富強民主,未來更加平坦順遂?這才是金融是否服務了當代高質量經濟的最重要問題。

若能做到這些,金融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高度潤滑劑,勢必將變成高質量經濟的強大助燃機與助推器。

微信訂閱號:李虹含

IDyingtonghuo5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虹含 的精彩文章:

TAG:李虹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