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小暑到來熱浪襲,如何解暑是關鍵

小暑到來熱浪襲,如何解暑是關鍵

悅讀中醫

只做中醫精品閱讀

小編導讀

伴隨著世界盃的狂歡,大家有沒有意識到今天已經進入小暑了?

小暑到來,意味著我們正式進入了全年最熱的時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暑氣逼人的時間裡,如何認識「暑」,又該如何解暑——

溫馨提示

連續兩次獲得「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榮譽稱號之後,悅讀中醫微信今年再次從報名的數千個公眾號中脫穎而出,順利入圍第三屆「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評選活動網路投票環節!作為悅讀中醫微信大家庭的一員,請您動動手指,來為悅讀中醫加油助力!

即日起至7月13日,請您和您身邊所有關心關注中醫藥健康文化的家人、朋友為唯一的醫藥類微信公眾號代表——「悅讀中醫(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投票!有了大家的支持,「悅讀中醫」就有奪取「三連冠」的信心!

長按下方二維碼,每天一次,為悅讀中醫加油助力!

溫風至

蟋蟀居宇

鷹始鷙

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曆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

話解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

民間俗語:「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是說小暑到來,意味著已經進入暑天,天氣炎熱,因尚未達到極點,所以稱為小暑。進入小暑,我國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有的地區氣溫可達40℃以上,時有熱浪襲人之感。小暑也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個季節,暴雨常常光顧大地,南方地區常有雷雨天氣,自然災害也隨之增多,所以這個時期防洪防澇顯得非常重要。

小暑之季,已進入伏天,炎熱的天氣常常使人心煩不安,汗出不止,疲倦乏力。此時重要的養生事宜,是「解暑」。

在外感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中,唯獨暑是個複合邪氣。因為夏天溫度和濕度都高,所以火邪和濕邪組合起來侵害人體,就導致了中暑。我們來看看暑字,上面一個日,代表毒熱的太陽當頭照,下面也有一個日,代表被太陽烘烤灼熱的大地,中間的土,代表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所以造成暑病的原因,首先是傷害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然後又感受了火熱邪氣。

因為「暑」是複合邪氣,所以它的表現也兼有火邪和濕邪的特點:首先它會出現火邪致病的高熱、驚厥、抽搐、昏迷的癥狀;同時也伴有濕邪致病的胸悶、納呆、嘔惡、腹瀉、黏膩、污濁、纏綿膠著的癥狀。按說濕氣是陰邪,似乎應該能平衡火熱邪氣,但是恰恰相反,就像人在大海中航行一樣,儘管周圍都是水,但是無法飲用,緩解不了焦渴。這樣一來,火熱邪氣本身就大量消耗人體的津液,加上脾胃被濕氣困厄,又無法消化吸收外界補充的水液,就像把鍋放在火上干燒。所以暑病的危重程度有時候比單純感受火邪要嚴重得多。

暑病既然複雜,治療暑病就如同抽絲剝繭,要分輕重緩急,標本兼顧。

首先要給外感邪氣以出路。對中暑高燒的人,切忌用冰袋冷敷,那樣做的結果就是把火熱邪氣遏制在體內,伏邪內竄深入,到了心包和心,就會變成危重症。應該用酒精,或金銀花露等酒精製劑擦洗體表,利用酒精揮髮帶走熱量的原理宣散熱毒。其次,要恢復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打開膀胱的通道,把水飲痰濁濕氣排出去。這種治療尤其適用於中暑以後尿閉、尿少、小便短赤、淋漓澀痛,但是腹中脹滿,有水鳴音的人。中醫經常使用的方劑叫做六一散,成分也很簡單,滑石和生甘草,比例六比一。方劑不僅得名於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根據易經理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這個方子能幫助化生津液。「六一散」的應:用很靈活。如果兼有心煩不安的情況,可以加上少許硃砂,這叫「益元散」;如果是目赤咽痛,口舌生瘡,可以加少許青黛,名為「碧玉散」;如果有輕微的發熱、頭痛等癥狀,可用鮮薄荷葉煎湯或搗汁一同服用,名為「雞蘇散」。這些方劑,都是夏季治療暑病的良方。民間還有一種用法是以「六一散」給小兒洗完澡之後塗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以預防濕疹,可謂價廉而療效顯著。

把濕氣排出去之後,還要振奮恢復脾胃的生機和功能。大多數中暑的病人,脾胃都被陰寒濕氣傷害,出現嘔吐、腹瀉的癥狀,其實這是人體自我恢復自救的表現。醫生不應該粗暴制止,而是要因勢利導,及時補充體液,同時用一些芳香化濕、振奮中焦陽氣的藥物,比如藿香正氣水、十滴水等。十滴水的作用要比藿香正氣水更強烈,適用於那些除了有嘔吐腹瀉還伴有陰寒凝滯腹痛的人。十滴水具有健胃和祛風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因中暑引起的頭暈、噁心、腹痛、胃腸不適、過敏瘙癢等,還可以外洗治療小兒痱子和凍瘡。

好 · 書 · 推 · 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飲用花草養生茶還有這些禁忌,不可不知!
舌苔的白、黃、黑、絳,指明了病位和治法——溫病名家看診,就是這麼牛!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