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改變香港資本市場的內地關鍵人

改變香港資本市場的內地關鍵人

對我而言,從來都是會贏什麼?而不是會輸什麼?因為我原本就是一無所有。

文 / 華商韜略 畢亞軍

4月30日,港交所新制《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諮詢總結》正式生效,被認為是25年來最大改革的港交所由此進入新時代。

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是該制度的最大看點。當年,正是因為雙重股權結構的局限,香港錯失了阿里巴巴。未來,香港則將因為這個新制,不再錯過新的阿里巴巴。

一手推動大變革的關鍵人,是港交所史上的第一位內地人總裁,也是工友們都抽煙喝酒,打牌侃大山,他卻獨自學英語的,既合群,又不合群的——石油工人李小加。

【石油工人出國記】

李小加習慣被人稱為小加,而不是總裁。

小加祖籍東北,生於北京,很小就跟支邊的父母去了甘肅,從石油技術學校畢業後,加入中國最早的海上採油鑽塔喝了4年的海風。

塔上的生活枯燥無味,一個小房間擠了10來個青壯年。8小時之外,除了從塔架這頭走到那頭,如何打發時間是個大問題。

工友們抽煙喝酒,打牌侃大山,李小加也參加,但總是稍微娛樂一下,就去看書、背單詞、學英語了。他說自己當時並不知道學了會有什麼用?但就是不願浪費時間,「閑著也是閑著,多學點至少沒有壞處的。」

這讓李小加在隊伍里顯得既合群,又不合群。合的是,不管工友有知識沒知識,他都處得來,玩得來;不合的是,他太愛學習了,不少哥們覺得,他有些無聊。

這不合群之處,最終讓李小加走出了跟工友們越來越不合的人生,越走越遠——

國家恢復高考後,李小加因為英語比較好考入了廈門大學英語系。畢業後,他先是加入剛剛創刊的《Chinadaily》做了記者,之後又到美國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繼續深造,也謀求發展。

在這所大學,小加最大的收穫是改變了「怕丟人」的性格。「每次老師提問,其他同學問題還沒聽完就舉手搶答,我卻總是擔心答不好,不敢答,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真是無用。」但一學期下來,他卻考了全班第一。

這讓他認識到那些爭著搶答的美國同學並不比自己強多少,也讓他明白一個道理:競爭的社會,必須非常主動地表現自己,爭取機會,如果等待別人來發現或提拔,那可能永遠也等不到,因為有的是人會去主動爭取。

弄清這個道理後,小加取長補短。一方面向美國人學,有了五分把握了就去試;一方面繼續發揚中國人的傳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既敢人前爭先,又擅人後修鍊,這種作風也漸漸融入血液,成為信仰,沿襲至今。

當時的留學生活非常困窘,李小加到美國時只有40美元。為了掙錢,擺攤兒修車他都干過,但卻不覺辛苦,而是深感「太幸福了」。

「一個晚上就可以掙七八十美元,在國內哪見過那麼多錢!」走進大超市、大賣場,也像是進了天堂。「當時我們就在心裡想,咱們中國如果能像這裡一樣,那該多好啊!那時,沒人敢想像中國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

小加說,那種幸福感,那種反差,一直激勵他加倍珍惜每一個機會。包括到今天,這也依然是他的財富,讓他可以面對常人不能面對的困難:「現在再差也比那個時候好。」

【一個星期,1600美元】

在美國,小加最初學的是新聞,這讓他常為工作犯愁。至今,在美國新聞界出人頭地的中國人也十分罕見,當時希望就更是渺茫。

拿到學位後,小加碰了很多釘子才得到一份小報的工作機會。每月20個工作日,一月600美元多一點,「都不夠養活自己的,所以我朝思暮想地要轉行。」

思來想去,他決定去學跟新聞相對近一點的法律。雖然在美國,中國人學法律也同樣難以出人頭地,但多少比新聞好一點,再加上也沒其他選擇,他悶著頭就去讀了。

這成為他「柳暗花明」的契機,也讓他多了一個體會:「我們那個年代比較不幸的是沒什麼選擇,比較幸運的也是沒什麼選擇。很多事情因為沒選擇,所以我們沒多想就傻乎乎,死心塌地去幹了,然後就給干成了。」

向多所學校遞出申請後,李小加得到了包括哥倫比亞在內多所大學的入學邀請。權衡後,他決定選擇收費最便宜的印地安那州大學,但出於禮貌,給所有錄取他的學校和教授都寫了一封信,感謝對方的錄取之恩。

這個毫無他心,純粹出於禮貌的周到,讓幸運之神大大地關照了他。

「哥大一位教授打電話給我,問我是被哈佛、耶魯錄取了,還是被斯坦福錄取了。因為在他看來,只有這幾所學校會比哥大更有吸引力。我說他們誰也沒有錄取我,我是要去印地安那。他很奇怪,問我為什麼?我於是如實相告,印地安那一個學期學費才4000美元,但哥大要兩到三萬美元。」

李小加回憶,聽完他的困難後,教授很果斷地問:「錢是唯一的問題嗎?」他則有些羞澀又肯定地回答:唯一的問題就是錢。

教授決定邀請小加到學校去看一看,然後再作討論。忐忑中,小加去了,一番交流下來,得到一個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大驚喜:教授不僅答應給他讀哥大法學博士的全額獎學金,還給他每年1.5萬美元的生活費。

他簡直不敢相信:「那我當然就要去哥大了。」後來,當這位教授退休,小加捐了一大筆錢給哥大,以教授之名成立了愛德華教授終身基金,讓哥大資助像自己當年一樣的人。「他是我感激一生的恩師,在關鍵時刻改變我的一生,也改變對美國社會的看法。」

在哥大,小加第一個學年就考了全班第一,之後一直優異。好成績讓他具備了進入著名律所的基礎,之前就有經驗的「敢於表現自己」,則讓他把基礎變成了現實。

哥大法學院每半年舉行一次模擬法庭,從全年級選出幾個代表分別扮演原告、被告律師,法官則由外面請來著名的校友擔任。在一次模擬法庭中,李小加的辯護力壓全場,並被擔任模擬法官的校友特別看好,而這位校友不但是美國一所著名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合伙人,同時也是美國律師協會主席。

然後,李小加走進了這位校友的辦公室。

「他說我給你一份工作,工資差不多是1600美元。」小加回憶,當時他還在讀書,只能暑期到公司上班,校友也清楚這個情況。

「我心想,媽呀,一個夏天就可以掙1600美元,多棒呀,美死我了。」

就在小加歡喜溢於言表時,校友補充道:

「一個星期,1600美元。」

【一代投行精英】

哥大法學博士畢業後,李小加進入了華爾街最大的Davis Polk & Wardwell律師事務所,主要工作是證券及兼并與收購的法律服務。

進律所不久,李小加就接到一個有關中國的案子。中國財政部首次面向海外發行國債,Davis Polk & Wardwell則是指定的律師事務所。因為中國背景,李小加被派上了用場,讓他作為中國財政部的代表律師,與主導此次發債的主承銷商美林集團(Merrill Lynch & Co.)合作,協助完成這個項目。

李小加配合完成了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項目,並在過程中被美林看上了。

1994年,李小加進入美林,不久即被派回中國,然後一工作就是9年,並從1999年開始出任美林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兼總裁。期間,他牽頭完成了中國移動、中海油、中國電信等多項具有突破性意義,也被全球資本市場矚目的重大交易。

2003年春天,李小加從美林「轉會」,加盟摩根大通,擔任其中國區主席兼法人總裁。

由大通銀行與J.P.摩根合併而成的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Co.),被業內稱為「小摩」,但這個「小摩」卻不小,它既是美國第二大綜合金融服務機構,也是一個流著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血液的悠久品牌。

摩根大通與中國的交往由來已久,但到李小加上任時,其在中國市場的成績,尤其是投資銀行業務,卻乏善可陳。李小加帶著厚望上任,也以漂亮的答卷離開。

在2006年中國股票交易賬簿管理人的排名榜上,摩根大通已超過被稱為「大摩」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以及他的老東家美林證券,成為中國排名第三的投行新巨頭。李小加任前,這個成績是第11位。

亮眼的業績來自李小加的創新變革,最大動作是:規劃並實施「啞鈴式戰略」。

該戰略的核心是,將尚未被外資大投行重視的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與歷來被外資高度重視的超級大國企,同等作為公司的目標市場,就像「啞鈴」的兩端並重發展。

「超級國企的大項目,有巨大的業績和收入,還是必須做。」李小加在2007年對華商韜略解釋說:「但你特別需要想清楚,明天、後天以及未來的客戶會是誰,並且抓緊行動,提早準備,布局未來。我的答案是,大國企獨佔市場的時代正在結束,民企正在迅速崛起,這是制定『啞鈴式戰略』的直接動因。」

從「選美式勝出」向「不可替代的勝出」努力,也是李小加的關鍵一招。

所謂「選美式勝出」,是所有投行都知道這個企業有業務,大家都去爭。「就像選美小姐一樣站在那裡,等待企業決定選誰不選誰。」

「不可替代的勝出」則是投行結合企業需求,主動為企業創意項目方案然後去實施。「方案是你出的,只要企業認,項目自然就是你做,因為你不可替代。」

這一過程中,李小加以身作則,為摩根大通做出了一個「不可替代」的標杆案例——中海油競購尤尼科(Unocal)交易大案。

完成上市後,中海油希望跨越式發展,洞察老客戶心思的李小加,讓摩根大通為其量身設計了一個方案,並「不可替代」的成了方案的操盤人。

「我們認為中海油只有通過兼并收購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跨越式發展,靠自己去找油根本不可能達到目標,而且必須是進行大規模的兼并收購才可以,小打小鬧也不行。」

按這一思路,摩根大通以「漏斗」策略幫助中海油篩選出了合適對象,開動了併購的戰車。「把全世界的石油公司放進大漏斗,首先篩掉吃不動的;其次篩掉太小或者和中海油業務沒有關聯的;然後去掉根本不可能賣給我們的;最後剩下大概八、九家。」

最終,尤尼科被認為是最佳對象,中海油與摩根大通於是緊密合作,不斷將交易從構想推向現實,李小加還從總部爭取到支持:由摩根大通提供13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

雖然這個項目最終因為政治干擾等原因以失敗告終,但李小加依然將其視為輝煌的成績,因為它拉開了中國國有大企業進軍海外搞併購的序幕,並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美國《時代》周刊還因此將中海油總裁傅成玉評為2005年全球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稱他以過人的膽識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保持平常心】

李小加認為,在商業上競爭,如何差異性地優化自己非常重要,而如何建立信譽,則比差異化優勢還重要。

李小加建立信譽的第一準則是,不黑對手,甚至要維護對手。「心裡都是希望贏的,但用什麼代價去贏,非常非常重要。」

在李小加的價值觀里,勝之不武對成功者的傷害比堅守原則的失敗還要大。

李小加評價自己,「IQ和EQ對比,我可能EQ更強一些;數字和感覺對比,我可能感覺更強一些;從數字性訓練和概念性訓練來說,我可能概念性訓練強一些。」

他認為,他們這群早期留學生與海歸的成功,都要歸於時代的造化和賜予。「因為生逢中國人不了解外國人,外國人不了解中國人,而雙方又都想努力靠攏的時代,這種時代機遇給我們的,遠遠勝過自己的努力。」

所以,他總宣揚:「我們這群人成功以後,或者自認為成功以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他也總保持謙卑、平和,以從容淡定的形象示人。

這讓他成為有名的長期關係信奉者,很多客戶、朋友,都和他是「百年好合」。當2009年接受港交所邀請,2010年正式出任港交所行政總裁,成為港交所歷史上第一位非香港本土人士和「內地掌門人」之後,也是好人緣幫他很快進入角色。

當華商韜略問到李小加如何應對逆境,會不會也有自己的痛苦時,李小加的回答是:「困難總是有,但不曾覺得有什麼太大的痛苦,因為我從來沒有那種覺得自己天生就該怎麼樣的想法。對我而言,從來都是會贏什麼,而不是會輸什麼,因為我原本就是一無所有,即使遭遇挫折也是收穫,收穫了經驗。」

至於所謂的成功秘訣,小加強調,很重要的是,用結果證明自己的能力,用過程證明自己的品行,要讓人喜歡跟你打交道,讓人看到你就對你有信心,敢對你作指望,「每天都要欣欣向榮的,不能死氣沉沉。」

加入港交所之後,一直強調自己是「橋樑」的李小加,成了更為重要的「橋樑」。上任不到3個月,他就給了港交所兩個發展新定位,其核心都指向,要將港交所建成一座溝通香港與內地,內地與國際的「資本之橋」。

在他的推動下,滬港通、深港通、雙重股權結構相繼登場……「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新時代就真正開始了。」

李小加談香港交易所發行及交易監管

8年過去,功夫沒負有心人。

內地證監會與香港交易所針對,創新企業出台的不同發行安排對比。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異想天開,2000美元辦銀行?他還真做到了
俄羅斯最IN中國元素的萬億級棋局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