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對孔子說:做好自己,少管別人

老子對孔子說:做好自己,少管別人

春秋末期,諸侯爭霸,君臣相殺,社會混亂。

就在這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卻產生了中國的兩大思想家,老子與孔子,進而發展成中國文化的兩大精神內核,道家和儒家。

這兩位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思想巨人遇到一起,會聊些什麼呢?

《史記》記載,公元前五百多年,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

孔子當時是個年輕人,抱著恢復周禮,整飭朝綱,挽救社會的遠大理想。

老子比他大20多歲,已是得道之人,當時擔任周守藏室之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館長。

孔子向這位學問深厚的長者請教「禮」。

請教之前,孔子先表達了對聖王先賢的敬仰,以及自己的志向,不料被老子潑了盆冷水。

老子說:「你說的這些人,屍骨都已腐朽了,只有言論還在而已。況且,君子遇到合適的時機就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機不好,就要像蓬草一樣隨遇而安。我聽說,會做生意的商人,都把財物深藏不露,德性高尚的君子,都顯得很愚鈍。去除你的嬌氣和慾望,拋棄你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高的志向,這些對你都沒有什麼好處。我要和你說的,就是這些而已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我揣測,年輕時的孔子也是個憤青,所以老子才會有這樣一番說得不太客氣,但卻語重心長的勸導之語。

老子的意思應該是,社會的變化是無法逆轉的,與其做個憤世嫉俗的人,還不如做好自己,努力增加自身的才智,修養高尚的品德,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道理都是相通的,今天的年輕人總是在抱怨,抱怨社會,抱怨單位,抱怨別人,我們要學習老子的思想,多關注自身成長,少抱怨周遭環境,應時而動,隨遇而安。

老子真是個善良的長者,似乎感覺話還說得不到位,勸導得還不夠,送行時,又語重心長地說:

「我聽說富貴之人送人財物,仁義之人送人善言。我不富貴,只好盜用仁人的名義,送幾句話給你:聰明深察的人,常常與死亡很近,原因是他好議論別人;到處顯示博學善辯的人,常使自己遭到危險不測,是因為他喜歡揭人之錯惡。做人子女要以父母為上,不要有自己的態度;做人臣子要以君王為上,不要有自己的主見。」(《史記:孔子世家》:「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表面上這是明哲保身的思想,告誡孔子,不要到處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免遭遇不測,活著很重要!

其實不然,在老子的眼裡,萬物與人沒有什麼差別,人與人之間更沒有什麼差別,他是奉勸孔子不要以自以為是的智慧和能力去評判別人。

對於當今的年輕人來說,重要的意義在於,不要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於對別人的洞察非議之中,要立足本分,與人為善。

孔子見過老子,是怎樣的心情呢?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在當時的孔子眼裡,老子是個不可捉摸的人吧。

老子追求的是無所羈絆困頓的理想人生。

而孔子所追求的,是現實社會的和諧,是修齊治平。

老子希望以「無為」達到世界的和諧,這種「無為」甚至深入到人際關係。

孔子追求以「有為」為社會做貢獻,這種「有為」不可避免要有褒貶賞罰。《論語》中就有很多褒貶,看來孔子也沒有完全聽從老子。

但孔子還是汲取了其中的養分,並揉進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子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一個是出世的,一個是入世的,老子的話只是講做人,孔子的話里處處透出做事。

當然,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言論也許有其局限性,但人性從來沒有改變,道義也沒有改變。

我們要顧忌人性的弱點,也要有濟世的情懷。

內道外儒,是中國文人的精神,也是中國文人的進退之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以老子之心做人,以孔子之心做事,是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學習的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山醉話 的精彩文章:

TAG:秋山醉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