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加征關稅對我國經濟影響有限中國將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步伐

美國加征關稅對我國經濟影響有限中國將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步伐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經貿緊張關係不斷升級,據新華社報道,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已經宣布,美國於當地時間7月6日00:01起對第一批清單上818個類別、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根據中國海關總署關稅征管有關負責人表態,中國對美同等規模的美國產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並已於北京時間7月6日12:01開始正式實施。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7月6日發表聲明稱,美國這種徵稅行為是典型的貿易霸凌主義,正在嚴重危害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安全,阻礙全球經濟復甦步伐,引發全球市場動蕩,還將波及全球更多無辜的跨國公司、一般企業和普通消費者,不但無助、還將有損於美國企業和人民利益。

應對中美貿易摩擦,中國經濟有什麼優勢和特點?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我國經濟有較強的承受力,經過近些年的調整,中國經濟增長已從過度依賴投資、出口,轉向消費為主較為均衡的拉動作用。我國實行全方位開放,對外經貿並不完全取決於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

「短期而言,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從中遠期來看,這種影響仍然是可控的,也是完全可以消化的。」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是比較典型的大國經濟,經濟總量以及源自內部的需求極其龐大,足以幫助中國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需求,實現由內需驅動的增長模式,只要按照我國既定方針,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將經濟增長潛力充分地釋放出來,中長期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仍然在可控和可承受範圍之內,完全沒有必要因此恐慌。

美中貿易逆差不等於美國「吃虧」

在業內專家看來,美國之所以在現階段挑起貿易摩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源於經濟增速所帶來的「失落感」,將與外國競爭作為經濟增速放緩的「替罪羊」。

按照2017年美國官方統計數據,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為3752億美元,而中國統計的這一數據為2700多億美元,相差900多億美元。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余永定認為,造成這種統計差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美國把中國香港的轉口貿易籠統地計算在中美貿易之中,但其中有很大比例是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或地區通過香港進行的貿易轉口;第二,美國計算對中國的進出口時,出口金額按離岸價格計算,進口金額按到岸價格計算,出口沒有包含裝卸、運輸和保險等費用,而把進口的裝卸、運輸和保險等費用全部算作自己的進口支出,兩相比較,拉大了貿易統計差額。

特朗普政府將減少對華貿易經常賬戶逆差作為一個貿易政策目標,本就並非合理有效。在余永定看來,如果美國強迫中國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中國只能減少從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不但將對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而且將對國際分工體系和生產網路價值鏈的正常運轉產生破壞性影響。

「美國在貨物貿易中存在較大逆差,成因有多個方面。」郭樹清表示,美國貿易逆差的形成和持續,是其經濟科技創新能力、高端服務業競爭能力以及在國際貨幣金融中特殊地位的反映。正因如此,美國才能長期享用來自世界各地多種多樣物美價廉的商品,以及源源不斷的低成本資金,中國在這兩個方面轉移的價值量都占極大比重。

中國商務部2017年5月份發布的《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顯示,據中方統計,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59%來自外資企業,61%來自加工貿易。恆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中國從加工貿易中只賺取少量加工費,而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從設計、零部件供應、營銷等環節獲益巨大,逆差並不意味著美國「吃虧」。

美方徵稅措施打擊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

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經貿發展格局下,貿易戰下無贏家。董希淼說,作為全球經濟體量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兩國的經濟總量佔全球比重近40%,貨物出口量佔全球的近四分之一,中美貿易戰打響勢必影響全球經濟復甦進程。可以預計,全球範圍內貿易摩擦的升級無疑將對踏入復甦周期不久的全球經濟帶來沉重打擊。

《2018·CF40-PIIE聯合報告》指出,美國單邊主義關稅威脅的行為,從純經濟學角度看,不僅將損害下游廠商的利益,還將破壞全球供應鏈,乃至損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代價將遠遠超過收益。

「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支持者和參與者,很多出口產品都是在華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7月5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根據分析,美方公布的所謂340億美元的徵稅產品清單中,大概佔比約59%是在華的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其中,美國企業佔有相當比例。

可以看出,貿易戰影響的不僅是中國企業,在華跨國公司也將面臨貿易戰的衝擊。當前全球價值鏈已發生重構,全球化已衝破國界使得各國的產業體系高度絞合,中國出口的商品並非完全是「中國製造」,而是「世界製造」。

貿易戰不會有贏家,貿易戰一旦開打,將是兩敗俱傷的局面,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必將難以長期維繫。在董希淼看來,中美雙方還是應當努力在減少貿易順差、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放開對美國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進口等問題上達成協議,尋求共贏,避免最壞情形發生。

高新技術產業或迎發展契機

世界主要國家的競爭,根本上是科技創新的競爭,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已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也是當前美國不斷升級貿易摩擦的焦點所在。美國將矛頭指向「中國製造2025」,以國家安全保障和知識產權保護為名,對我國高新技術的引進、應用和研發、創新造成阻力。

郭樹清強調,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科學技術上還有很大差距,但是產業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發展是每個國家的基本權利,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構成了發展進程。

近年來,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在不斷加碼的產業政策和日益完備的工業體系支撐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量質雙提升。一方面,規模持續快速壯大,今年前5個月,我國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比規模以上工業高5.1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新興領域亮點頻現,今年前5個月,集成電路製造業投資增長28.1%,半導體分立器件製造業投資增長33.1%。

但也不可否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如對外依賴度較高、企業經營成本較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偏低等,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對於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來說,中美貿易戰有負面影響,但如果應對得當,危機將轉化為高新技術產業鳳凰涅槃的契機。」董希淼說,從國內來看,我國的自主創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區域協調、城鄉統籌、陸海聯動存在廣闊的市場空間。面對美國的限制,我們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堅定不移地加強自主創新,實現高技術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方改革開放節奏不會變

中美貿易摩擦正處於關鍵時期,是否會影響中國改革開放成為外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郭樹清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對這一問題給予了明確答覆,中國將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步伐。

董希淼對記者說,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可逆轉,面對這一潮流世界各國都應主動投入到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擴大對外開放工作,不斷加快開放步伐,已經將外商投資准入限制措施減少近三分之二,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世界投資報告》,我國在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排名中保持前兩位,也是全球第二大引資國。

日前,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布《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將負面清單由63條減至48條,並將在22個領域推出開放政策。

其中,在金融領域,取消銀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比放寬至51%,2021年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股比限制。

在不斷「加碼」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加快「走出去」,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據董希淼介紹,近年來,中資銀行海外業務佔比不斷提升,大型銀行在世界範圍的布局越來越廣,我國已有5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

與此同時,外資銀行在華機構數量也不斷提升。根據銀保監會數據,2017年底,我國已有外資銀行法人機構39家,外資銀行在我國境內營業性機構總數達到1013家,較2002年增長近5倍,年均增長13%。

面對可能發生的「貿易戰」,余永定建議,中國要「兩條腿走路」,與美國進行雙邊談判,但也不能脫離WTO框架,要把中美「雙邊談判」和「在WTO框架內談判」很好地結合起來。

另外,應當充分認識到,中美貿易衝突不是通過一兩次談判就可以解決的,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應該堅持使用市場化的方式解決中美貿易爭端,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

(金融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時報 的精彩文章:

泰康個人稅延養老險在滬發布

TAG: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