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上宴請朝臣,一人將龍袍壓在座椅下保住一命,剩餘大臣命全丟了

皇上宴請朝臣,一人將龍袍壓在座椅下保住一命,剩餘大臣命全丟了

在古代開國皇帝和守成之主不一樣,他們的人生經歷更為豐富,不僅僅能夠南征北戰,而且有著一般皇帝所沒有的雄才大略,在創製王朝之時,為了能夠讓子孫穩坐龍椅寶座可謂是費勁了心機,共患難易同享福難,這一點在開國帝王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很多曾經和開國帝王一起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的能臣戰將,最後落得是凄涼的下場,要麼被殺要麼被活剮,要麼被發配邊疆的苦寒之地。

皇上宴請朝臣,一人將龍袍壓在座椅下保住一命,剩餘大臣命全丟了

因為在開國皇帝眼中,這些曾經生死相依的朝臣會給自己的江山帶來威脅,為了消除隱患,寧可錯殺而不漏放。比如西漢開國之初對韓信的處置方式,活脫脫的印證了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而在眾多開國皇帝中,大明的創始者朱元璋將誅殺功臣的事情做到了極致,大明朝創業之時,跟隨朱元璋一起拚死沙場的34個功臣名將中,最後只有四個人幸免於難,「胡惟庸案」、「藍玉案」殺死的涉案人員數萬人之眾,真是世所罕見。晚年的朱元璋猜忌心更重,特別是太子朱標亡故後,更讓其誅殺功臣的舉動愈加瘋狂,而他所做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孫子朱允炆除去任何的潛在隱患,防止「黃袍加身」事情的發生。

皇上宴請朝臣,一人將龍袍壓在座椅下保住一命,剩餘大臣命全丟了

而有一個歷史故事被口口相傳,甚至編到了戲劇當中反應了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殘忍,這就是「火燒慶功樓」。傳出版本比較多的是,當年朱元璋在南京城修建了一座慶功樓(顧名思義是慶祝功勞和有功之臣的意思),花了不少心思,好不容易的建造好了慶功樓。

皇上宴請朝臣,一人將龍袍壓在座椅下保住一命,剩餘大臣命全丟了

當時朱元璋為了慶賀慶功樓的建成,而召集了諸多的文武有功之臣,並選定日子讓他們來到慶功樓上赴宴,同時明太祖朱元璋也在暗地裡讓人在慶功樓埋好了炸藥和大量的乾柴,這件事情做得非常縝密,甚至一開始連大軍師劉伯溫都不知道。

但聰明絕頂的劉伯溫後來發現了不對頭,察覺了其中的貓膩,當天劉伯溫隨同朱元璋一起來到了慶功樓上喝酒,趁機悄悄地把朱元璋龍袍的一個小角壓在了自己屁股坐的椅子下面。赴宴的大臣們個個都非常高興,因為創建明朝他們都有居功偉業之勞,而且如今皇帝還賜予了他們不少人丹書鐵券,本來想著可以就這樣享受餘生了,但不料想大難即將臨頭。

皇上宴請朝臣,一人將龍袍壓在座椅下保住一命,剩餘大臣命全丟了

大臣們列席而坐,吃的吃喝的喝最後都酩酊大醉,呼哈呼哈的睡起了大覺,此時朱元璋悄悄地離開了席位,因為這麼一動,劉伯溫就察覺到了皇帝將要離開,所以也悄悄地隨著朱元璋離開了慶功樓,逃過一劫。

不久,朱元璋下令將乾柴和火藥點燃,瞬時間慶功樓一片火海,爆炸聲哭喊聲連天,如人間煉獄,最後赴宴的朝臣和宮女侍從千餘人全部喪命。

通過這個事件可見朱元璋的殘忍,但著名的「火燒慶功樓」卻一直備受學者們的質疑,因為在史書上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雖然朱元璋誅殺功臣是廣為人知的事,但「火燒慶功樓」卻經不起推敲,「火燒慶功樓」更多的是被認為是滿清入主中原後,為了詆毀妖魔化明朝而創製出的產物。

不過「伴君如伴虎」在朱元璋身上體現的很徹底,就連聰慧過人的劉伯溫都沒有像張良那樣得以善終,足見古代君臣特別是開國君臣之間的微妙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