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暑不僅是一個節氣,還有各種有趣的風俗!

小暑不僅是一個節氣,還有各種有趣的風俗!

點擊「浩然文史」關注我們

本文約1800字,閱讀將花費您約6分鐘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唐·元稹

小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105度,天氣開始正式進入炎熱的時期,但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所以這個節氣叫做小暑。故民間諺語中也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的說法。

一、小暑三候

在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有十五天的時間。古人從實踐中概括經驗,將這十五天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概括它們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的「三候」了。

小暑節氣的三候分別是: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

一候溫風至,是指小暑節氣之後,天氣已經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階段,涼風習習的日子已經遠去。這之後即便有風,也都是「溫風」,天地之間都彷彿變成了一個大蒸籠,風吹在身上很不舒服。

二候蟋蟀居宇,也有的地方寫作蟋蟀居壁,是一樣的意思。大致是說,這個時期蟋蟀的羽翼還沒有長成,只能躲在洞穴中「面壁」。要等到農曆的七八月份,蟋蟀才會跑到田間求偶。

三候鷹始鷙,這是說再往後五天,雛鷹開始感受到肅殺之氣,開始練習飛翔,為以後的搏擊長空做準備了。

二、小暑民俗

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主要的功能是為了指導農業生產,所以許多與節氣相關的民俗都跟農事有關。同時,古人可沒有現在這麼多的降溫設備,悶熱難當的伏日是非常難熬的,所以也有一部分習俗會跟防暑降溫相關。

首先說說農事方面的習俗。在大部分的農耕區,經過農曆五月的搶收搶種之後,六月份的農事主要是各種田間管理的工作。有農諺說:「夏播作物間定苗,追肥治蟲狠鋤田。春苗中耕帶培土,防治病蟲嚴把關」,大致體現了這個時期農業生產活動的內容。這些田間管理活動,一方面勞動強度相對降低,另一方面在每天伺候莊稼的過程中,也飽含著農民對秋季豐收的渴望。所以,祈禱豐收就成了小暑農事民俗中的主要內容。

在我國很多的農耕區,過去都有小暑食新和祭祖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製成各種麵餅、麵條或者炒麵等,鄉里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一種祈願。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獻給祖先,在祭祀祖先的同時,懇請祖先保佑風調雨順。

小暑祭祖嘗新

而為了應對小暑之後日益炎熱的天氣,先民們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

一種是「市冰」。古代沒有冰箱什麼的,但大戶人家或商家有些會有冰室,冬天的時候將冰塊保留下來。到了夏天就可以取出來,或者拿去市面上賣,或者自己家裡人享用冷飲。有些商家還會把楊梅、桃子等時令的水果切碎放在冰里,做成現在類似「冰粥」的冷飲。

另一種辦法就是盡量減少運動了。小暑前後有一些民間流行的活動,這些活動無一例外都是以「靜」為主的,少運動少出汗,這是應對酷暑最樸素的辦法。比如有些地方在這個季節流行的對弈、釣魚等活動。找個陰涼的地方下棋或者釣魚,既可以減少消耗,另一方面這些活動也有靜心的作用。「心靜自然涼」,體現了古人在艱苦環境下的生活智慧。

小暑垂釣

三、小暑的飲食習俗

中國古代講究「食葯同源」,在特定的時節,通過食用一些特定的食物可以起到養生祛病的功效。小暑之後很快就要入伏,為了應對酷夏的炎熱,民間也總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食品。

炎炎夏日,一般人都會感覺蔫蔫的,胃口不好。所以這個時候的飲食呢,要多選清淡的食物,食材要側重健脾、消暑、祛濕等功效。在我國很多地方,有「小暑吃藕」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開始自清朝咸豐年間,藕一方面與「偶」諧音,有成雙雙對合合滿滿的寓意,另外在文人墨客筆下,藕也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賦予了高潔的品行。而從食物本身來說,藕也有健脾開胃的作用,適合夏天食用。

除了吃藕之外,在南方的一些地區,有著「小暑黃鱔賽人蔘」的說法,小暑前後是吃黃鱔的好時節。黃鱔作為食品,按中醫的說法有著祛濕、滋補的功效,而小暑前後正是黃鱔最為肥美的時候,確實也很適合食用。

小暑黃鱔賽人蔘

此外,炎炎夏日,急需補水。所以一些水分充足的水果,特別適合小暑前後食用。比如西瓜和西紅柿,都是特別適合的選擇。可以將這兩種水果去皮、去籽之後混在一起,壓榨成果汁飲用。西瓜是特別好的消暑補水的水果,中醫中有一個消暑的名方叫「白虎湯」,而西瓜因為有同樣的功效,也有著「天生白虎湯」的美譽。西紅柿則能生津止渴,對於夏季口渴煩躁,消化不良等熱症有很好的效果。

一杯果汁,消暑解渴

好了,關於小暑節氣,今天就跟大家聊這麼多,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浩然文史 的精彩文章:

「雙橋好走,獨木難行」——你知道筷子的歷史嗎?

TAG:浩然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