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法的靈魂本質

書法的靈魂本質

在各式各樣的書法展中,我們經常看到一種有悖於傳統書法創作的所謂現代化書法,「它故作晦澀,採用陌生的形式,自覺地開展試驗, 並存心使觀眾不安」,也聽到一些標榜現代派的理論家到處宣言,故弄玄虛,標新立異,試圖把書法變成一個純粹的技法,讓人不可捉摸。對於書法初學者來說,難免茫然。藝術敘述形式的演變是由文化環境驅動的,並與歷史現實相適應,書法現代派的產生,自然跟當前時代的表述困境密切相關,也是我們在書法理論研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但筆者以為,雖然現代派的呼聲很高、很熱鬧,但並不是書法的本來樣子,也不代表書法的未來發展。任何沒有文化及思想深度做支撐的軀殼都是長久不了的。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書法應該是什麼樣的?莊子與惠施在討論「魚之樂」時,各執其詞,最後,莊子說:「請循其本」。意即不要爭了,我們回到事務的本原上去吧。面對現代書法派別林立,各自宣揚自己的主義,我們也可以說「請循其本」,回到書法的本質上來看一看。書法的本原是什麼?書法首先是漢字,是語言的載體,這是書法的基本功能。現在,用毛筆寫信記事,已經很少見了,但是,當我們要寫一個書法作品時,還是要琢磨寫什麼好,不同的主題,我們選擇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內容。可以看得出來,就算書法成為藝術,書法抒情表意的基本功能仍然存在。筆者以為,書法的發展,萬變不離其宗,一副作品,總是有其內涵存在。本文將通過書法蘊含的喜怒哀樂、品學德性、庄道禪儒三個方面,論述書法在各種形式的表象下,依然脫離不了它表意傳情的基本功能。

書法的表意抒情功能,首先表現在書法作品中蘊含著創作者的情感思想,一副能打動人心、有收藏價值的書法作品,是因為字裡行間蘊含著充沛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哀,縱使相隔千年、萬水千山,我們依然能隔著時空的距離,遙想創作者揮筆時的情景,產生心靈共鳴。反之一些當代書法,沒有文化含量,純視覺的衝擊的觸動顯而易見是很表淺的。

王珣《伯遠帖》

對書法創作狀態的論述,最早也最為大家熟知的當屬西漢文學家楊雄的「書為心畫」說,但更直接、更深入的卻是蔡邕。蔡邕是東漢後期著名的學者、文學家、音樂家與書法家,他創作的《篆勢》《隸勢》《筆論》《九勢》四篇書論,文短意長,涉及了中國書法的本體論與創作論的一些基本問題,對中國傳統書學影響至大。在其《筆論》中,蔡邕這樣論述了書家的狀態:「書家,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書家,散也。」這裡的「散」應當讀作sàn,是動詞,為散發、排遣之意,「欲書先散懷抱」意即書法是抒發思想感情的藝術。

蔡邕認為,書法的追求是放飛心靈、抒發情感,書寫時則要舒散懷抱,放任情感,縱恣性靈,如被他事糾纏而不能做到,書作便不會佳美。在蔡氏看來,書法創作的過程,就是書家性靈情感借筆墨抒發的過程,只有書寫中有飽滿而強烈的創作慾望以及充沛而自由的情感與性靈,達到「縱情恣性」,才能寫出展現書家真情至性的上佳之作。天下三大行書都是「草稿」,之所以流傳後世,奉為圭臬,無法複製,就是因為不僅書家是當時最上乘的書法大家,更因為在創作的時候情感飽滿,最不修飾,運筆隨心。天下第一大行書《蘭亭序》飽含了王羲之人格的洒脫自由以及對人生宇宙的感嘆情感;第二大行書《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字隨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第三大行書《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祭侄文稿》

作書,需要情境,需要心境,古時的書法家如此,現代亦如此,幾千年下來,書法創作形態經歷了無數變化、派別,但書法「散懷抱」的創作心態卻依然傳承。書作之時,有秋風漸起時月明風清之感,有狂風掃落葉時的澎湃,有秋意濃雨打落葉的悵惘……心境不同,書的情致也各有區別。夜闌無聲,惟有眾星映照一線光明時,書法家揮毫散墨,完成生命玄妙的精神創造與渲染,也給後人留下浮想翩翩的空間。相反,一件作品如果失去情感,與作者的情感世界抽離,變成完全陌生化、神秘化,成為一個沒有生命內涵的樣式,那它就喪失了欣賞、傳世的價值。

黃州寒食詩帖

漢字書法不僅是表意的字,傳達出某一種思想,同時,也是表情的物,蘊含著書家的品學德性。它通過極簡略的筆墨、精粹的線條,表現了對萬物的情思,又用用線條的起伏、粗細、曲直、乾濕、輕柔、光潤的不同變化,表現出書家的思想情趣,胸襟人品,傳達出書法家的品學德性。關於書法作品是作者德行、品性、品藻反映的論述,古已有之,「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漢代楊雄對書法精神簡短的論述,成為論述書法與人品關係的經典之談。清代書論家朱和羹所言:「學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東漢辭賦家、書法家趙壹有「書之好醜,在心與手」的議論等。清代文論家劉熙載也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寫一手好字容易,要達到書法的高境界卻很難。真正上乘的書家必須達到書品與人品統一,無人品即無書家之冠,無書品亦不能稱之為書家。「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諸朴。」顏真卿的書法之所以成為唐代的典範,就是他在書法中融入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亂世之時,他固守城池,為唐朝盡職,最後被叛將殺害。他一生忠烈悲壯,以生命捍衛了唐王朝的尊嚴,他的人格是中國人的楷模。宋歐陽修評論說:「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

反面人物的書法作品,即使從書寫美的角度來說很好,但如果和人品結合起來的話,人們是不會接受他們的藝術作品的,因為他們的為人和做事方法與態度不被世人接受,北宋宰相蔡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蔡京藝術天賦極高,有才子之稱,連狂傲怪才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蔡京躋身於北宋「米、蔡、蘇、黃」四大家中,當時人們談到他的書法時,經常用「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來形容。但因為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雖然書法一流,但他的作品同樣被人們拒絕在了書法藝術殿堂之外。再看看南宋秦檜的結局,「宋體」字傳說為秦秦檜所創,秦檜本應成為一代書家,卻因為他殘害忠良、賣國求榮,被世人唾罵,連他所創的字體一直被說成「宋體」,而不稱「秦體」,更無人稱他為書法家,是被人品所誤的典型。

古人云「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書法藝術要達到高層次階段,不是比功力的深厚,比點畫、章法的精巧,而是比作者的精神、胸襟、氣質的修養及體現在書法作品中的思想內涵、人文精神。經典的藝術作品,從外部形式到內容、思想、精神等都是有價值的,都表現出人們對善與惡、正與邪這些原則性問題的態度,使欣賞者受到作品內容和作者高尚道德的鼓舞和感化而引起共鳴,在得到美的感受的同時心靈得到凈化,境界得到升華。

書法作品中不僅飽含書家的喜怒哀樂、品學德性,書法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自有它的庄道禪儒。書法一下筆,字裡行間的哲學思想比比皆是。書法有了文化賦予的屬性,讓我們有了共同欣賞書法的基礎,這是書法寫意抒情的一個重要方面,正如王岳川所言:「書法非小技,而有文化大道存焉」。

中國文化追求和諧,太和之道是我們的理想境界,書法的境界也是如此。當然,書法 的和諧不是簡單的線條平均排練,而是通過錯落有致、濃墨相間等藝術手段,達到一種藝術的平衡。如《蘭亭序》的章法整體雅緻勻衡,黃庭堅的《黃州寒食詩卷跋》一點一畫,互相牽制,一字一行,小大參錯。蘇軾《寒食帖》牝牡相銜,彼此渲染。中國文化「和為貴」的價值觀,在書法藝術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道家思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辯證法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這種辯證思想在書法藝術中也盡情體現。書法藝術中對空白的經營,強調在無墨處施展才華,就是具體體現。如在顏真卿《劉中使帖》、宋克草書《杜甫壯遊詩》、董其昌草書《白居易琵琶行》、懷素《自敘帖》中,虛實相間的例子更為比比皆是。在書法藝術中,一紙之上,著墨處為黑,無墨處為白;有墨處為實,無墨處為虛;有墨處為字,無墨處亦為字;有字處固要,無字處尤要。白為黑之憑,黑為白之藉,黑白之間,相輔相成;虛為實所參,實為虛所映,虛實之際,互為所系。老子的對立統一思想,被書家演繹得漓淋盡致。

儒道互補、剛柔相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基本內容。儒家倡導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成為儒家思想的補充。中國書法藝術對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的追求,正是儒道互補精神的體現。當然,書法藝術中對陽剛與陰柔的表現,不是二者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備之,有所側重。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書法,由於晉代士人崇尚高邁俊逸的精神風格,洒脫清遠的精神氣度,其書法藝術總體上以陰柔為基調,含蓄蘊藉,柔中帶剛;反之,清代由於漢民族在心理上有著抑鬱憤懣之情結,特別是金石之學昌盛,使書家從中獲取一種強勁的動力,以釋抑鬱之懷。康有為、梁啟超的書法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強渾穆之氣象,又有意態瀟洒之奇逸,剛中帶柔。

除了書法精神體現出的中國文化精神,書法作品本身的內容,也是中國文化的具體傳承。書家的作品,不乏王羲之、蘇軾這些文化大家,所寫為自己的文學作品。但很多書法家,尤其是當代書法家的作品,都喜歡用古代的文化經典作為書寫內容,「厚德載物」「上善若水」「無為而治」這些文化名言,可能就在居室中變成我們今天生活的元素。如果不懂儒家,不懂「知其不可而為之」,也不懂道家「道不遠人」,那麼,有人就會寫一些「財源滾滾」「升官發財」之類的話,俗不可耐,完全喪失了文化品位。由此可見,書法和文化緊密相關,在對文化的傳承中,完成書法的抒情寫意功能。

從小的方面來講,書法作為字,是人們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作為工具,它有社會認同性。書法作品的被認同,往往是書法里蘊含的喜怒哀樂、品學德行,讓人有所感有所思,引起共鳴。從大的方面來講,書法非小技,有文化大道存焉。書法融會了歷代賢哲們高度的文化內涵,吸納了他們的廣博智慧而不斷精進,自古至今的書法珍品,憑藉著千姿百態的線條構建,共同聚集著對中國文化的陳述,對民族精神的彰顯。我們從對中國書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富有生機的精華,更看到了書法藝術中所蘊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綜上所述,書法的抒情表意功能,是書法的一個基本功能,也是書法欣賞、書法歷代相傳的基礎。如果我們今天僅僅將書法看作是美術,看作是一種陌生的形式,那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書法的傳承與創新,有一個度,如果為了標新立異,而捨棄書法的內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註定是不能長遠的。

搜索公眾號「陝西省書法院」添加我們。

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主編大人是誰 的精彩文章:

書法藝術就是線條和形體的靈動結合
「中和」思想-書法的核心

TAG:主編大人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