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對人再好,他也還是對你不滿意,為什麼?

你對人再好,他也還是對你不滿意,為什麼?

你對人再好,

他也還是對你不滿意,為什麼?

宣化上人《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是當爾之時。世尊:就是佛。四眾:是四眾弟子。這四眾,有兩個講法,可以說是比丘眾、比丘尼眾、優婆塞眾、優婆夷眾這四眾;又可以說是發起眾、當機眾、結緣眾、影響眾這四眾。

比丘,是男出家人;比丘尼,是女出家人,這是出家二眾。比丘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三個意思,就是乞士、怖魔、破惡;比丘尼,也是有這三個意思。所以比丘眾、比丘尼眾,這是佛的內眷屬,是出家二眾,也是行法眾,是要修行的。優婆塞,是男居士;優婆夷,是女居士,這是在家二眾。所以出家二眾和在家二眾合起來,這叫四眾弟子。優婆塞、優婆夷,都是梵語,翻譯為近事男、近事女;他接近這個寺院,接近三寶,可以事奉三寶,這叫外邊的二眾,是護法。

發起眾──他知道佛的意思,看機緣已經成熟了,來發起請問佛這個道理;他有智慧,又有權謀。權謀,就是有權巧方便這種的智慧。有智慧,他就可以見機,可以明白現在到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法;於是他就發起,請佛說法。

當機眾──所謂「當機」,就是佛就對著他說這種法。好像《金剛經》的當機眾,就是須菩提;《彌陀經》的當機眾,就是舍利弗,及這一切的大阿羅漢和大菩薩。《楞嚴經》的當機眾,就是阿難和二十五聖。

其他的經典,也都是這樣子,這是佛對著他們說法。

影響眾──他本來以前都明白佛法了,並且已經聽過很多佛說法了,他就聽不聽,都可以了;可是他還要特地來擁護法會,做影響眾。這麼一來,其他人一看:「哦!這些個大菩薩,都來聽經了!」於是也都歡喜聽經。如果沒有這些大菩薩來聽經,他們就會生出一種不信的心:「這也沒有什麼人聽,大約是佛講的經也沒有什麼意思!」這一些個大菩薩都來聽經了,所以這阿羅漢、比丘和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看,對法都生出一種信心及誠心,注目凝神,洗耳恭聽。眼睛也不轉,聚精會神的,都聚會到一起,這叫注目凝神。洗耳恭聽,好像把耳朵洗乾淨了,恭恭敬敬這麼聽佛所說法。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受這影響眾的影響,引致他來發心。

結緣眾──他自己覺得和這一切的人沒有什麼法緣,所以就到這法會來結緣。怎麼結緣呢?譬如在美國,講經法會很少的;到中國那地方,講經法會多得很,這兒也講經,那兒也講經。有時候,聽經的人就買一點糖,一個人或者三塊、五塊,這麼分糖給大家吃;有的時候,或者就買點餅乾,先供佛、供法、供僧,最後留下一部分,就分給大家結緣。有的或者買點水果、買點什麼人人歡喜吃的東西,來結緣。

為什麼他要結緣呢?就因為他自己覺得和誰都沒有緣,和親戚也不能相處到一起、和朋友也處不到一起,所有的人都不歡喜他;於是他就要想和人結緣,這麼請人吃一點什麼東西,或者送給人一點什麼物品,也有的供養錢,這叫結緣。在中國聽經,不光是在家人聽經,而多數是出家人在聽經;在家人就或者買一點布、或者買一點什麼物品,供養出家人。總而言之,買點日常所用的東西來供養出家人,或者買點什麼和法會這一切的人結緣,這叫結眾緣。

這四眾弟子,在這法華會上,都完全有的。圍繞:圍是周圍,繞是來迴轉。好像我們在開光那一天,念「南無阿彌陀佛」,這麼轉,就叫圍繞。在佛教的禮,是叫繞佛;繞佛三匝,從右到左這麼繞。以後我們開一個什麼餐會,都記得要有一定的規矩。什麼規矩呢?譬如昨天吃東西,應該像繞佛這麼樣子,從右邊上來,拿了東西,從左邊那兒走出去;這麼樣子,人就不會碰頭了。不要來回這麼撞,你撞我、我撞你,沒有規矩!如果你從右邊也上、左邊也上;雖然都可以走得通,但人都碰頭了,這因為沒有規矩,你也擠、我也擠的。

在佛成佛之後,本來一般人也都不知道怎樣對佛,有什麼禮節;在這時候,凈居天人就化成人,到佛的前邊,向右邊這麼繞佛三匝,然後叩頭頂禮,退坐一面。圍繞的意思,就是這樣子。

供養恭敬:不但圍繞叩頭,又供養佛。這麼多人供養佛什麼呢?都是要用一種真正的恭敬心來供養佛。恭敬,是表示要五體投地來叩頭;在佛教里,五體投地來叩頭是最重的一種禮貌。恭敬,要身心恭敬;不是說身恭敬、心不恭敬;也不是說心恭敬、身不恭敬;要內外合一。

尊重讚歎:又要尊重佛,又讚歎佛。尊重,是不輕慢;贊,是以千萬的偈頌,來稱讚佛;嘆,是嘆為稀有,說佛是世間上沒有的。好像我們現在念經,在唱贊中有一句「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這都是贊佛;或「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些都是贊佛的偈語。對一切佛所說的贊,都是說世尊最尊、最貴;總而言之,盡量來讚歎佛。

現在再講一講「結緣」,結緣是非常重要的;你若不結緣,即使你對任何人,心再好,他也還是對你不滿意。為什麼?就因為沒有緣。

以前有這麼一個法師,他非常聰明,所有的經典,他看一遍就記得;不像我這麼笨,我要看三遍才記得。他講經,什麼經都會,講得辯才無礙,甚至於天人都來聽他講經。可是怎麼樣呢?天上的人來聽講經,人間的人卻沒有人聽。為什麼天上人來聽呢?因為他講得太妙了;為什麼人間的人沒有人來聽呢?因為他和人太沒有緣了。他既然是有智慧的人,也就明白這個因緣、這個因果;所以他特地買了很多米,然後到山裡去,幹什麼呢?喂小鳥去;一天到晚,他念〈大悲咒〉、〈楞嚴咒〉,加持這個米。他觀想:所有的小鳥吃了這個米,就舍離飛禽的身,托生做人去;他就一天到晚,喂這滿山的小鳥。你看這小鳥,它知道這地方有吃的,也是一個介紹一個、一個介紹一個的,都到他這地方,來吃他的米。在山裡頭,一喂餵了二十年;二十年後,他又出去講經了。

這一回,一講經,和以前大不相同了!這一切的年輕人,統統都來聽他講經;不但聽他講經,而且對他那種恭敬,是五體投地的;又非常的聽教,法師說什麼,他們聽什麼,簡直信到極點。這一般年輕人的來歷是什麼?就是他所喂的那些個小鳥,都生去做人了。因為得到他的法食,得到他對它們的好處;所以它們做人之後,還不忘這法師的恩德,就來擁護這個法師。

我們這兒有三個和尚,連我是四個;我講經,有人聽、沒人聽,我不管。你們要是將來講經沒人聽,就去喂鳥去;喂完了,也會人多得很。這也是因為對一些鳥都結了緣,所以小鳥變成人,就來聽聞佛法。你們應當注意這一點,和一切的人都應該結緣,不應該發脾氣;你要是同人發火,就是沒有緣。沒有緣,你就變成一個孤獨的法師,沒有人相信你;你走到什麼地方,也沒有人供養,將來或者餓死都不一定。

講「供養」,要用真心供養,要用誠懇的心供養。真心,就是你不能舍的,你若舍,那就是真心;也就是你捨不得你最愛的東西,你能舍了,這就叫真心。誠懇心,就是沒有雜亂心,做事情要實實在在地去做,誠誠懇懇的;也就是專一,要一個心,不要有兩個心去供養。

以前有一個要飯的乞丐,他看見人人都供養三寶來做功德;他自己沒有多少錢,就把他所有的錢買了一斤油,來供養常住、供養廟上。供養廟上,就是供養三寶──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方丈和尚是得天眼通的,等他來到門口,這方丈和尚就出來迎接,請他到方丈室,很好地招呼他,又請他吃齋。在這同時,有另外一個有錢的人,送來一簍油;這一簍,大約就有兩三百斤,比他這一斤油,加多了兩三百倍。他也送到廟上,來供養三寶;可是這個人送來,方丈和尚僅僅叫知客師父來招呼他,沒有親自出來迎接。

廟上一些個和尚和沙彌,都不明白這件事,就請問方丈和尚:「為什麼這麼一個窮人,僅僅買了一斤油來,你就走到門口來歡迎這個人,又請他到方丈室吃齋?另外一個人,送來有三百多斤油,比他增加了三百倍;方丈和尚為什麼不親自招呼這個人,來歡迎他呢?我們大家都很不明白的,請方丈和尚給我們解釋這個問題!」

這方丈和尚就說:「你們不知道,這個供養一斤油的窮人,他就只有這麼多的錢,也只能買這麼多的油來供養,你說他是不是真心?買三百斤油的那一個人,他是有錢的,他不止能買三百多斤,甚至可以買三萬多斤都有餘的;在他的身份,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所以這一個窮人,是用真心,難捨能舍;他整個的財產,都捨出來了。你說,這要不是一個大護法,他肯這樣做嗎?所以我歡迎他,招呼他吃齋。那一個,他家裡的財產多得不得了,他就布施出三百斤油,僅僅是九牛一毛的事情,我何必招呼他?」

由這一點看來,供養三寶,要在你難捨能舍、難布施而能有布施心,這個功德才是大的。你看富有的人,他並不是今生富有,而是他前生就有難捨能舍、難行能行所積下來的福蔭,所以今生才富有。方丈和尚給這一些個和尚沙彌解釋之後,他們才明白供養三寶的道理,要有真心,要有誠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楞嚴咒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迴向自家眷屬與迴向法界,所得福報的差別
物品的體性,是清凈的見精所看見的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