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人走不必茶涼:留一份餘溫 留一份情誼

人走不必茶涼:留一份餘溫 留一份情誼

人生處處充滿了難題,但是人生卻又不是考試。考場上你需要絞盡腦汁得個高分,但是最值得期許的人生,不在高分,而在恰到好處。

先秦宋玉有一篇《登徒子好色賦》,其中有這麼幾句話形容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說自己東鄰家的姑娘長得美,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好。

人生遇事也是如此。分內的工作、該有的努力,自然需要盡職盡責地做好,然而待人待物,卻不妨多一份寬容,留三分餘地。曾國藩說過這麼一句話:「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

話不說盡

先從說話說起。我們說人會說話,經常用「能言善辯」一詞。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伶牙俐齒、暗藏機鋒固然能讓人印象深刻,卻也不免有言多必失的憂患。

而真正會說話的人還不僅在於知道什麼該說,更應該知道什麼不該說。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口德於己。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餘地於人,留些肚量於己。

人在順境之下志得意滿,就容易把話也說滿。卻忘了世事難料,人的心境更是此一時彼一時。無論對待他人,還是評價自己,話說的太滿,不僅會讓自己下不來台,還有可能會堵住自己前行的道路。所以曾國藩說,立身以不妄言為本。

憑自己自以為是的揣度,給未知之事下定論,誤人誤己,豈不是立身之大忌?

倒不妨學學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的說話之術。他說話從不說盡,有學生還總結了他的常用語,寫了一首打油詩,其中兩句就是「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彷彿不見得。」其實,保留三分話,更是保留三分觀望的態度。

事不做盡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變動不居的。地位、財富、權勢、關係,皆是如此。

人與人之間,化敵為友、反目成仇、每況愈下、後來居上、虎落平陽、一鳴驚人等等,沒有什麼是恆定不變的,不斷變化才是人生常態。俗話說,「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做事也不要太絕,在為敵為友之間,留一條灰色地帶,給他人一條出路,也是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事不做盡,不僅是對人的態度,也是對自己的要求。曾國藩對此就深有體會。

當年,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攻城破池,為剿滅太平軍立下了大功,湘軍日漸強大。這時候,他有些朋友和手下的將領甚至開始鼓動曾國藩擁兵自立,上演一出「黃袍加身」。

結果,曾國藩卻默默轉身,寫下一句「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他以「湘軍作戰已久,暮氣已深」為由,自削兵權,讓朝廷放心。

後人對此事也多有討論,結果一致認為:曾國藩有稱帝的實力,卻沒有稱帝的條件。但曾國藩在那樣的歷史環境中,在眾人的鼓動下,在巨大的誘惑前,卻能仍舊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用理智平和的心態去看待這一切。對照後來袁世凱的結局,更會感覺到曾國藩的明智。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事不做盡、明哲保身才是長久之道。

情不散盡

《三國演義》中有個重要的章節:《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這個故事世人皆知。赤壁之戰後,曹操倉皇從華容道敗逃,諸葛亮派關羽在這裡埋伏。曹操人困馬乏,損兵折將,不能再戰。關羽最終卻不顧當初立下的要活捉曹操的軍令狀,放過了他。

如果說在關羽投到曹營後,曹操賜給他赤兔馬、戰袍、豪宅,並向皇帝舉薦他為「漢壽亭侯」,還是因為想著關羽能為自己所用,那麼,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之後仍然將他放走,甚至還在夏侯敦追殺他的時候派人前去解圍,那大概就是因為一份惺惺相惜之情了。

曹操當初放走關羽時,肯定也不會想到華容道一事。有時候,情誼永遠比利益重要,關係永遠比物質重要。

即便兩人真的走到絕交那一步,最好的做法也是念一份舊情,為對方想一點,不要互相詆毀,也不要互揭對方隱私,古人說,「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世間並非只有互相利用,還有一份情在。人走不必茶涼,留一份餘溫,也是留給曾經那份情誼的念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富貴貧賤 總難稱意:懂得知足也是放過自己
一頓飯被打斷三次 這樣的周公你知道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