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技醫聯,會帶給醫療革命怎樣的主旋律?

科技醫聯,會帶給醫療革命怎樣的主旋律?

現在,中國互聯網可謂無孔不入,他們變革了交通、外賣、零售業,重構了消費者的溝通方式和業餘時間體系,我們把越來越多的工作和生活塞到新興的智能手機和古老的個人電腦中,但中國醫療領域之於互聯網卻更像一塊頑固的石頭,互聯網的水和油,始終進入不了這塊領域。顯然,這裡面有政策的問題,醫療關係到中國老百姓最深層次的民生問題,我們幾乎都是在最後三年把數十年的積蓄交給醫院的,所以,有關部門一直希望在醫療領域實施「強監管」政策,官方的說法,是要讓互聯網有序改造醫療行業,而非像出行、電子商務那樣在短時間內完成進化,更不希望出現野蠻生長,曝露出大量問題,人命關天的事兒,真得需要謹慎小心,況且,醫療領域牽扯了太多的資源和利益爭端。

平心而論,中國的醫療事業較之舊時代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步,我們可以對抗天花、戰勝非典以及多種傳染病,在心臟上連續搭橋、改造,輔助其輸血都不成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老百姓也遭遇著越來越琳琅滿目的疾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來時摧枯拉朽,走時就帶走一切,而且我們也面臨著醫療資源不足,區域間的不均衡等問題,而這些都是互聯網「科技醫聯」最擅長領域,躍躍欲試!

科技醫聯,刮一陣醫藥改革的春風

中國有句不太古老的話:資源放錯了位置就是垃圾,或者說價值會大打折扣,一位攻讀8年醫學的專業博士,28歲畢業之後拿到了自己首個月的工資,僅有1280元,甚至達不到許多發達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這位博士只能感慨,無用武之地,醫技不能物盡其用,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在山區、農村和三四線城市,醫療資源都非常匱乏,他們很多人懷不上孩子還要寄希望於觀音菩薩,即便是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優質的資源也難言充裕,「排隊2小時,和醫生對話5分鐘」是常有的事兒,一切的治療似乎都要交給冷冰冰的儀器和藥品。在這種大背景下,如何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成為「科技醫聯」最重要的課題。

「科技醫聯」應該是一個有效的、優質的醫療共享平台,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讓中國稀有的醫療資源服務更多的人,國內某醫聯平台聚集了45萬名醫生,合作的醫療機構達到了5000家,註冊的醫生可以在平台上發布自己的證書、科室、擅長領域,以及一些典型的醫療案例,而消費者則可以提供自己的癥狀、病例,或者只是簡單的預約醫生,再進行面對面地望聞問切,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線上問診都將被記錄,詳細的步驟和信息都有據可查,如果從業人士足夠有上進心,他們甚至能主動要求消費者評分,類似淘寶上的好評、差評機制。建制如此透明的機制,不單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醫療行業的運作效率,更能刺激醫療行業的變革,甚至形成「以技養醫」的制度,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庸醫不得不把精力集中於提高技能而非倒騰藥品上,其實,這也是解決醫療資源匱乏和旺盛需求之間矛盾的根本之路。

此外,科技醫聯平台打通的不應該僅僅是醫生和患者之間,還要連接起製藥企業和優質醫生資源,事實上,每一個製造企業都需要大量的優質醫生,這種優質代表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紮實的學科知識,如此軟實力是稀有的寶貴資源,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藥物製造的精準性、壓縮新葯的研發周期,降低試驗成本,從而整體降低藥物的價格。現在,中國老百姓之所以總覺得看病艱難,最大的問題就是葯價太高,每逢有親朋住院,筆者都會感覺一陣聒噪,那些催繳費用的小喇叭大概是人間最恐怖的東西,而現行的制度更偏向於「以葯養醫」,又更進一步加劇了藥品的高價格。顯然,完全指望獨立的「科技醫聯」顛覆現有的醫療體系非常不現實,它們存在的價值更多的是成為有關部門的改革工具,或者站在時代的浪潮,風姿卓越地颳起一陣改革的春風,同時,需天時地利人和共同的作用。

AI醫生,未來醫院的一劑良藥

相關數據統計,2017年醫療市場規模達到223億,同比增長41.8%,高增長的背後體現的正是「傳統醫療服務無法滿足患者需求」的社會矛盾,這種矛盾猶如一雙無形的手,死死地抓住「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脖子,甚至讓這種所謂的美好根本喘不上氣兒來。如果科技醫聯僅僅是把醫生、患者、製藥商和保險部門連接到一起,那麼,它們也只是起到資源整合的作用,整體的變革力有限,事實上,我們更希望科技醫聯,或者說更廣泛的醫藥科技能催生出新的醫療資源,唯有如此,才能徹底緩解人類看似永恆頑強的醫患矛盾。

過去五十年,人類的眼界不斷擴展,已經延伸到廣袤的宇宙,而且在電子、物理、基礎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接下來的五十年,人類勢必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認識自己,其實,我們現在依舊不能完全搞清楚人類大腦的構造,依舊對前列腺這種複雜器官無可奈何,更搞不清楚記憶、夢境這些事情的本質,但隨著生物晶元技術的進步,人類有望在體內植入數據收集晶元,這些數據會記錄全部器官的運行規律,讓人類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同時,模擬出器官的型號、構造,連同細枝末節,也能給未來的3D列印器官提供最詳實的參考。未來的心臟,有望被生物3D列印出來,而當數據足夠精準的時候,列印材料足夠逼真時,血型匹配、生物鏈接等等就都不是事兒了。

西醫講邏輯、看病理,中醫則是完完全全的大數據,這個評論聽上去非常讓人沮喪,但卻是不爭的事實,事實上,我們的祖先就是通過持續地試吃、記錄、再試吃的模式編纂成大量的中醫典籍,神農嘗過百草,李時珍更是吃了很多葯。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AI醫生絕對會成為現實,海量的臨床現象被記錄到存儲器中,高精度數據採集器要遠勝望聞問切式的診斷結果。未來患者面對的可能是冷冰冰的非人類醫生,他們臨床經驗豐富、服務周到,面冷心熱,比之自然人醫生更有人情味,甚至能承擔起精密的手術。要知道AI醫生的出現,不僅解放了自然醫生繁重的課業壓力,他們不再需要背誦好幾本的大醫藥數據,正如前文提到的8年博士,更能代替人類完成非常危險的手術,比如一些高度傳染性的疾病,理應全部交由非自然人類醫生處理,而現代醫生則要轉行作為保健、情感類的工作。

科技醫聯也好,AI機器醫生也罷,他們都不應該只是玄幻的概念,更應成為下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竟,科技要想讓生活變得美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讓人類變得更健康,讓老百姓看得起病,掌控生命。(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斯坦丁 的精彩文章:

國外小鎮的高科技救贖,能實現煥新目標嗎?
AI裁判、寫手、保姆…站在人性和技術的十字路口

TAG:康斯坦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