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越獄片的鼻祖在這兒

越獄片的鼻祖在這兒

《死囚越獄》是法國新浪潮導演羅伯特·布列松的作品,講述了二戰期間在里昂法國中尉版逃離德國監獄的故事。極簡的敘事結構,單一密閉的監獄空間,分秒必爭的緊迫時間,羅伯特·布列松因本片榮獲第10屆戛納電影節(1957)最佳導演獎。這部距離現在六十年的大師作品可以說是越獄片的鼻祖。這部影片歷久彌新,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從這部片子中得到一些啟發。

故事梗概

本片取材於真人真事。故事講述被判死刑的男主人公弗朗西斯在臨刑前的幾個小時內,如何成功越獄地扣人心弦的故事。為逃脫納粹監獄,弗朗西斯策划了一場天衣無縫的逃亡計劃。為確保計劃萬無一失,他不僅做足越獄準備,還在僅有的洗漱空擋,多次跟隔壁囚室的獄友聯絡,試圖找到共同實施計劃的同盟。可還沒來得及他準備好一切時,就被判立刻執行死刑。最終他毅然帶著年輕的囚犯男孩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獲獎情況

第10屆戛納電影節(1957)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羅伯特·布列松

主競賽單元 最佳導演 羅伯特·布列松

辣評

羅伯特·布列松,二十世紀的法國電影導演。他在接觸電影之前學過繪畫,二戰期間做了一年戰俘,期間接觸到電影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電影風格和作品受到當時人們的廣泛認可,甚至在後來擁有了一票大師「迷弟」:戈達爾、路易·馬勒、保羅·施拉德等等。戈達爾曾說:「羅伯特·布列松之於法國電影,正如莫扎特之於奧地利音樂,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於俄國文學」。由此可見他對法國電影的影響之深遠。

羅伯特導演崇尚極簡主義,他的作品大多是極簡風格。就像是《死囚越獄》的結構,所有敘事圍繞主角一人為中心展開,以時間的發展講述故事。整部影片的戲核就是「死囚越獄」,沒有其他。影片專註於展現主要人物潤版的動作和精神狀態的變化,弱化人物關係,把主要人物的敵人符號化處理,體現了導演「少即是多」的創作理念。

鏡頭語言直白、精簡。開場交代情境時用了這樣一個長鏡頭——先是主人公潤版的手部動作特寫(嘗試接觸汽車門並打開),然後鏡頭上搖,一個潤版與押送警察的臉部特寫,通過表情表現兩人的主動與被動,接著再下搖到左邊犯人的手銬——揭示人物之間的關係。

潤版逃出汽車,鏡頭並沒有跟隨他走出汽車,而是仍然固定在車內,通過車的後窗和側窗把潤版逃離失敗被捕的過程展現了出來。鏡頭語言簡單利落,用最少的鏡頭交待最多的事情。在這部影片中,沒有一個鏡頭是可以摘除的,也沒有一句話是多說的。

布列松導演不僅用畫面精確表現出情境和人物動作,而且導演傾向於用聲音敘事。在這部影片中,主人公潤版的獨白簡直是在說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僅是潤版的心理活動,還有他的動作、他所處的場景以及他周圍的事物。所有的畫面都是建立在服從聲音的基礎之上。

羅伯特·布列松非常擅長用聲音來敘事。他有時甚至會用電話面試的方式來選拔演員,並且非常不贊同用職業演員為表演配音。在《死囚越獄》中,導演用了大量的人物獨白來表現故事。一方面是因為影片的大多場景都是主角一人在單人監獄中度過,另一方面就是導演熱衷於此

在1970年的訪談中,他就提到:耳朵更深刻,眼睛卻很浮躁、太容易滿足。耳朵是積極的、富於想像力的,而眼睛則是被動的。當你在夜間聽到某種響動時,你馬上就能分辨出那是什麼。火車汽笛的聲音能讓你在腦海里浮現出整個車站的映像。而眼睛,則只能是它們出現在面前時才可以。

羅伯特·布列松的作品還深受天主教的影響。羅伯特在德國集中營時認識了一個主教,離開集中營後受主教所託拍攝了一部劇情長片《罪惡天使》,從此確立他一天主教思想為主題,影片充滿哲學思考的電影風格。在影片的人物中有一名主教與潤版是獄友,他的鼓勵也是潤版沒有放棄追求自由的原因之一。

美國作家、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說:「布列松的影片呈現了靈魂的實體。」布列松電影中的主角有很多都是不屈服於命運,在靈魂深處接受苦難挑戰,並最終得到救贖的人。《死囚越獄》的主人公版潤就是一個這種性格的人。他所遭受的折磨和所處的環境並沒有使他放棄自由的希望,並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整部影片看下來,除了讓人嘆為觀止的視聽技巧,讓人動容的還有主人公潤版對生命的態度,理解自由對每個個體的價值。

-END-

文 | 老李

審核 | 辣黍黍 編輯 | 茹果

版權歸老李所有,辣評社整理髮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辣評社 的精彩文章:

TAG:辣評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