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兒戲中的南充方言

兒戲中的南充方言

苟明奇

孩子們的遊戲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上世紀60、70年代,南充的娃兒們玩的一些遊戲富含方言元素。除了劃甘蔗的遊戲給出了「吃豁皮」一語的來源和本義外,以下幾個兒戲也可挖掘、玩味一番。

【打洋塊兒】

打洋塊兒是一種競技遊戲,可稱作「土保齡球」。土保齡球的球瓶叫「洋塊兒」,是用比較硬撐的紙(比如課本用紙)摺疊呈瓦房的屋頂狀而成,只是坡面更陡。將若干個洋塊兒緊挨著擺成一行(有時大娃兒為了提高難度,會擺成其他隊形),然後從十餘步外貼地擲「球」擊打,以擊倒的洋塊兒數量多少來確定成績。土保齡球的球則是經過挑選的「馬涼谷」(即鵝卵石,蓬安方言又作「鵝涼棒兒」),形狀以扁平為宜,既利於貼地滑行,又要拿著上手。呈杵狀的馬涼谷最不好用,檔次最低,叫做「蒜棒槌兒」。

「洋塊兒」可能跟另一種泊來遊戲多米諾骨牌有關,骨牌就是一塊一塊的,而且洋塊兒被擊倒的情形跟多米諾骨牌一個接一個倒下相似。

至於「馬涼谷」的書寫和釋義,現目前硬還莫得說得圓泛的意見。西華師大楊小平教授發現長沙方言中鵝卵石為「磨南鼓」,從發音相近推判「馬涼谷」可能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帶來的辭彙,給出了一條很有價值的線索。

【吹叫叫兒】

南充人把哨子說成「叫叫兒」。這是一種把表物功能或特性的動詞疊用再加兒化音的造詞方式,比如,把輪子叫「滾滾兒」, 把灶雞子(蟋蟀)叫「跳跳兒」,把小娃兒用的圍裙叫「綳綳兒」(綳音如「奔」),把黃牛黨叫「竄竄兒」。對娃兒們來講,鐵制的叫叫兒是掛在體育老師胸口子上的,借不來也買不起,所以,他們都吹竹製的叫叫兒。切一段細竹棍,一頭切成斜面,在斜面中間剖縫,嵌入一小片竹葉作簧片,竹叫叫兒差不多就做起了。吹不吹得響,就要看製作工藝是否到家,也要看吹奏技巧是否嫻熟。

【逮陽麻釘兒】

南充人說的「陽麻釘兒」,就是蜻蜓,也就是成都人說的「釘釘貓兒」。大概是因為其尾部的形狀、花紋有點像帶紋路的麻釘,就直接叫它「麻釘兒」;前面加「陽」,或可歸因於昆蟲喜陽,蜻蜓總在陽光燦爛時最為精蹦(蹦在此音如「笨」)。陽麻釘兒分兩類,一種身形較小,分別呈紅、黃、黑、褐等幾種顏色,被娃兒們視為平頭百姓;另一種體型較大,呈碧綠色且光澤亮麗,被娃兒們封為「總統陽麻釘兒」。

逮陽麻釘兒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徒手去捉,條件是陽麻釘兒停留的位置合適捉得到,要領是動作輕、穩、准,此法總體來講成功率較低。二是用桃膠去粘,桃膠裹在細竹棍頂端,把竹棍伸出去就可以粘住較遠處停留的陽麻釘兒。此法的優點是擴大了捕捉範圍,缺點是可能傷及陽麻釘兒的翅膀。三是用網兜去網,在竹棍頂端綁一個網兜,在空中舞來舞去,去網飛起的陽麻釘兒。此法對身高、力量、技巧和預判都有較高要求,只有大點兒的娃兒才有法操作。四是用「美人計」誘捕,把一隻「母陽麻釘兒」用細線栓起,細線的另一端拴在細竹棍頂端,揮舞起來,色誘「公陽麻釘兒」來爬背(爬音如「巴」),然後將其拖到地面擒獲。聽大人說陽麻釘兒要吃蚊子,所以娃兒們都把捉來的陽麻釘兒放在蚊帳裡頭,當滅蚊器用。

【辦鍋鍋餚兒】

辦鍋鍋餚兒不同於過家家。過家家只是假吧意思做做樣子,辦鍋鍋餚兒那硬是真吃。之所以叫「鍋鍋餚兒」,是因為辦鍋鍋餚兒除了鍋之外,不要其他任何炊具、餐具,鍋中食物熟了,娃兒們就用樹枝、竹條挑,甚至用手抓,塞進嘴裡,大快朵頤。至於鍋中食物,有葷的有素的,有家的有野的,有挖來的也有捉來的……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娃兒們太缺油水了。

【冚麻雀】

冚,蓋的意思,古音為kam,後來分化,北方話發音為kan(砍上聲),南充話發音為kang(康去聲),南充人把「蓋上」和「蓋著」都說成「冚到」。冚麻雀源自古老的狩獵行為,所謂張羅捕雀。冚麻雀一般用篩子,把篩子倒扣,用一根細木棍或竹棍支起篩子沿,棍上栓一根細繩繩兒,在篩子下撒些米粒或豆子,篩子上再壓一塊石頭,然後牽著細繩埋伏一旁,耐心等待。一旦麻雀啄著米粒或豆子進入篩子底下,就迅速拉動繩子,令篩子扣下冚住麻雀。麻雀抓來做啥?多半是用來辦鍋鍋餚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搞笑!看這隻聰明的鴨子是如何躲避老虎追捕的
無視警告牌!16歲女孩被急流衝下38米高瀑布 不幸身亡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