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明式傢具的臉面——「銅活兒」

明式傢具的臉面——「銅活兒」

明式傢具大家通常關心它的是材質、工藝、造型、價格等,但是有一個細節常被人忽視,明式傢具的「銅活兒」。

雖然銅活只是傢具上的配件,但卻是不容小覷的點睛之筆,因它既是一件傢具的臉面、又是家中最聚精氣神兒的地方。

— 1 —

點睛之筆

古斯塔夫·艾克曾讚歎:

五金配件於中國傢具,猶如鍍金裝飾於洛可可作品,這些配件的分布對傢具的美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布置這些配件,有時看來是利用了黃金分割知識。

中國傢具的歷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展中明清時期的銅活傢具精品,無論在藝術風格、還是在文化底蘊方面,都達到了頂峰,在世界傢具文化史中,也擁有著相當高的聲望。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深遠。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用於櫃的銅質鉸鏈和用於漆案的邊角、足部的鎦金銅件、銅案環等。

明 黃花梨文房箱銅拉環

金屬飾件的裝飾功能是以它的實用功能為基礎的,這些銅構件不僅起到支撐作用,也在接榫處起到加固之用。

大多金屬裝飾有各自的藝術造型,常結合傢具的具體風格以一些簡潔優美的幾何狀或寓意吉祥的圖案裝飾。

無論是總體比例,點面關係還是安裝位置都經過精心地構思,不僅對傢具起到進一步的加固作用,同時也為傢具增添了色彩,達到了繁簡適度、美觀得體的裝飾效果。

傳統傢具的金屬飾件,明代早期和民間多用白銅,是銅鎳合金。

白銅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冶金技術中的傑出成就,我國古代把白銅稱為"鋈"。《舊唐書·輿服志》載:

自餘一品乘白銅飾犢車。

也就是說唐代時規定,只有為一品朝臣拉車的牛身上,才能用白銅作為裝飾品,表明白銅在唐代相當貴重。

明 黃花梨文房箱

歷史經久,白銅表面生成一層氧化層,古色盎然,和硬木有相得益彰之感。而且它硬度高、不易變形、耐腐蝕,與黃銅相比,其手感更細膩溫潤。

晚期至清前期多用黃銅或紅銅鍍金,優美的造型和柔和的色調,再配上金光閃閃的金屬配件,使傢具更加美觀。

明式傢具上的銅活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保證傢具安全牢固的一個重要部件,因此銅件做得是否牢固是考量銅活兒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

民國傢具在明清傢具的基礎上,大量引進了西歐風格的銅飾件,使得這些飾件原有的特點更加明顯。

— 2 —

銅飾種類

古典傢具的銅飾件,匠師們稱之為「銅活」,每件銅活都有深厚的中式古典文化韻味。

根據功能要求,在櫃、櫥、箱、交杌等傢具上配以金屬飾件,既美觀又耐用。利用金屬裝飾成為了明式傢具裝飾的一大特點。

《明式傢具研究》中的銅活式樣

明式傢具上的金屬飾件主要是銅飾件,如箱子的抱角和攀手,櫃、櫥、悶戶櫥、連三櫥的面頁、合頁、牛頭、吊牌、穿釘等。在大面積的櫥柜上配以銅飾件,形成不同質感、不同色彩的對比。

左圖:面葉、拍子;右圖:扭頭

左圖:銅包角;右圖:提環

這些光彩奪目的金屬飾件,裝飾在黃花梨、紫檀、鸂鶒木等色調柔和、木質紋理優美艷麗的傢具上,造成了質感上、色彩上的強烈對比,給人以美的享受,使金屬飾件充滿了人情味。

銅飾件的形式、種類繁多,有海棠形、葫蘆形、如意形、蝙蝠形等等。這些富有民族色彩的金屬飾件,至今在廣大城市鄉村中大量存在。

— 3 —

「銅活」工藝

「銅活」雖是傢具上的配件,卻是最提精氣神的地方。

裝飾手法

銅活一般有素銅活、鎏金、鏨花、錘合等裝飾方法。

鎏金也稱為鍍金,是自先秦時代即產生的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飾件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件表面而不脫落。

葫蘆形鎦金鏤空銅飾兩枚一組

乾隆以後,隨著傢具造型的由簡入繁,傢具上有了更多的晶亮奪目的鎏金裝飾。

清十八、十九世紀 紫檀雕雲蝠紋櫃連鎏金銅鎖

鏨花工藝在明清時期十分盛行,是用小錘敲擊各種大小不同的金屬鏨子,在金屬表面留下鏨痕形成各種不同的紋理,使單一的金屬表面,產生多層次的立體裝飾效果。

金屬飾件大都有著各自的藝術造型,因而又是一種獨特的裝飾手法,不僅對傢具起到進一步的加固作用,同時也為傢具增色生輝。

製作工藝

銅飾件的製作工藝一般是悶制(即翻鑄)和裁製。悶製作一般較厚,成型後撮去毛刺,使外觀整潔。

裁製件較薄,厚度不超過1至2毫米,且多是眼錢、吊牌、曲曲、小包角一類的小飾件。做法是用銅片、銅板裁成所需的形狀。

清代乾隆朝以後,傢具上的鎏金裝飾增多,飾件上所鏨的大多是寶相花、卷草、拐子龍一類的圖案,有的圖案在空白處鏨一麻紋或魚子紋。

好的銅件製作工藝,表面精細光滑,並且邊角要圓潤,不能有鋒利的邊角,而且銅件上的圖案要精緻美觀。

交椅是明式傢具中銅活最多的一種,由於其結構上多彎轉起承,所以即便是再緊實的榫卯也不能保證其承重的安全需要,這就需要銅活來擔當起重要的角色。

明式傢具上的金屬飾件不但有實用性、裝飾性,更有其工藝性,看似不起眼,卻影響著傢具整體的風格和氣質。

— 4 —

安裝手法

一件傢具的銅活鑲嵌工藝是否到位,是評價它製作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銅活鑲嵌這種老工藝,越來越被人們重視。

金屬飾件的安裝手法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平卧法,一種是浮釘法。

平卧法

即在傢具安裝飾件的部位剔下與飾件形狀、大小、薄厚相同的一層木地,將飾件平卧在槽內。如果金屬飾件的邊緣有所變形,那麼器物表面所剔的部分也隨之變化。

這樣在安裝後,金屬面與木面嚴絲合縫,再通過打磨達到銅面和木面的完美銜接,摸上去沒有一點凹凸感。這樣的安裝方法叫平卧法,也就是俗稱的「滿鑲」。

這種作法都用暗釘,即在背面焊上銅釘,銅釘分兩杈,先在大邊上打眼。釘入打好的孔後,將透出的雙釘向兩側批開,飾件即可牢牢地固定在傢具上。

平卧法的安裝,對師傅的手藝要求很高,除了要精通銅活外,木工的雕刻也要掌握,因為有的銅件,例如雲紋的包角,就需要按圓弧的曲線去雕刻,而且厚薄均等,需掌握在1毫米左右。

浮釘法

浮釘法也叫明釘法,它的出現比平卧法晚,大約在清朝以後才有。有些專家在為老傢具斷代的時候,常把鑲嵌技術作為一個重要的斷代標尺。

浮釘法,傢具表面不起槽兒,只在傢具上打眼,將飾件平放表面後用泡釘釘勞,裝好後,飾件高出傢具表面,與平卧法形成不同風格的裝飾,這也就是俗稱的「半鑲」。

一般來說,大件的傢具採用平卧法,小件的如官皮箱、首飾盒一類,因飾件較小較薄,多採用浮釘法。

此外,有些厚重的銅飾件、燒藍飾件和普通鐵飾件也用浮釘法,這種厚重飾件正面的邊緣加以「倒棱」,使之顯得圓潤飽滿、光滑平整,加上釘頭飾個半圓體,安裝後給人牢固敦實之感。

平卧法與明釘法各有其適用範圍,這兩種方法安裝到位都具有很高的審美效果和藝術價值。

— 5 —

古典傢具斷代

古代傢具的斷代問題始終是業界和學術界一個棘手的問題,往往一件傢具器物斷代的距離差別非常大,很難對傢具斷代問題進行梳理歸納。

清 黃花梨銅包角狀元箱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

第一,傢具帶確切紀年款的非常少,斷代資料依據缺乏;

第二,本朝做的超前意識的傢具和後朝仿前朝的傢具相混合;

第三,傢具製造範圍大,全國各地區的風格流派各不相同;

第四,部分傢具的制式造型存在一定的延續性。

對於大件傢具斷代,需要通過對傢具的造型、制式結構以及風化程度、漆灰等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比較才好進行判斷。

但是對於一些小器型的傢具,它的制式造型不像大件傢具那般有太大的變化,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看它的「銅件」。

因為小器物本身榫卯就夠相對較小,為了加固和美化,大多數考究的小器物都有銅活兒。

那麼銅活在小器物上有什麼講究呢?它對於斷代又有何參考價值呢?

一般來說,厚度適中或者較厚,它的年份相對來說較早;反之,銅活較薄的,年份就較晚。

另外,鑄銅的往往年份要早於熟銅的,白銅的年份要早於黃銅的。

明式傢具上的金屬飾件像一顆顆小星,在傳統工藝美術領域中熠熠發光,它有助於我們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和了解明式傢具這一豐富的文化遺產。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大研習君 的精彩文章:

蔡國慶:這種富可以理直氣壯地炫
古典傢具研究重大錯誤——「鐵力木」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