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義奇:不良貸款的社會損失

李義奇:不良貸款的社會損失

來源:蒙格斯報告

欄目介紹: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迎來飛速發展,改革成果世界矚目。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對我國改革歷程、成就和問題進行回顧梳理,《蒙格斯報告》公眾號特約李義奇博士專稿,推出「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特稿系列」專欄,連載系列文章。

作者簡介:李義奇,河南南陽人,金融學博士,教授。北京金融街資本運營中心副總經理。

導 言

在國有銀行制度下,銀行不良貸款損失,最終會通過貨幣發行的渠道轉嫁給全社會,帶來的是通貨膨脹的壓力。由國有銀行發放不良貸款帶來的國民經濟的效率損失,最終將由財政埋單,是財政負擔的加重。李義奇博士通過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不良資產的處理方式,理性探討不良資產的社會損失,敬請閱讀。

肉爛在鍋里,是一句口頭禪。

千萬不要小瞧這句口頭禪。因為關鍵時候,說不準,貴單位一些重要政策工具出台的背後,有關決策者,心中所想,可能就是這句口頭禪。

《小兵張嘎》中有句經典,「別看今天鬧得歡,就怕以後拉清單。」小張嘎這句話,意思就是,今天我鬥不過你,或者今天我沒空收拾你,改天我有時間了,或者我有能力了,再和你算賬不遲。若心中想到改天要算賬,今天就要想辦法把肉留在鍋里。所以說,一般來說,如果遇到不盡如意的但是情勢所迫一定要往前走的事情,首先要確保肉爛在鍋里,以供將來有條件時,好算賬。

說點正事。

當年在銀行工作時,有次搞調研,和一位老信貸人員喝酒聊天。他一番話語,我一直沒有忘。比如說,國有銀行給國有企業發放一筆貸款,最差的情況是,這筆貸款成為呆賬,銀行收不回來了,最後核銷了。從銀行來看,這筆貸款損失了。但是從整個國家來看,從整個國民經濟循環來看,這筆資金似乎還在,並沒有損失。他說,這筆錢,無論是國有企業消費了,還是國有企業轉移給別人消費了,它還是在整個國民經濟系統中循環,轉化為了其他行業其他產業其他企業或個人的產值、收入,並繼續為國家貢獻稅收,並沒有消失。他的意思是說,國有銀行形成一筆壞賬,看起來國有銀行損失了一筆資金,但整個國民經濟卻沒有形成這一損失,至少是沒有形成這麼多損失。他說的應該有道理。

他可能不知道,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銀行的呆賬損失,最後核銷了的貸款,由於由這筆貸款形成的存款無法消失(因為不是企業還貸),就需要有相應的安排來平衡銀行的、以及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除非拖著不辦,以不良貸款或者其他名目一直記在銀行的賬上。否則,要麼是用銀行的利潤沖抵,要麼是央行發行貨幣(再貸款等)彌補。在如今的貨幣供應體制下,如果採用銀行利潤沖抵的方式,放貸時產生的存款的增加,最終會以減少銀行所有者權益的方式,來平衡資產減值情況下的銀行資產負債表。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銀行經營狀況的惡化。如果銀行經營預算約束有彈性(例如國家信譽背書),這樣做做也無妨,就是明面上不好看,與外人的生意不好做了。如果是央行發行貨幣彌補,直接向國有銀行發放再貸款(或其他類似形式),來購買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平衡國有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欠債國有企業無妨,國有銀行無妨。社會上只是平空多了一些貨幣而已。

在國有銀行制度下,銀行不良貸款損失,最終會通過貨幣發行的渠道轉嫁給全社會,帶來的是通貨膨脹的壓力。我們老百姓,不會看到,這個過程中,複雜的銀行資產負債表遊戲,大略也感受不到,些許貨幣超發的影響(超發太多另說)。這些問題略去不講。

我們只想說說,銀行是國家的,企業是國家的,大家同在一個鍋里吃飯。國有銀行的貸款損失,肉爛在了鍋里,並沒有消失,所有在這個鍋里吃飯的人,都有份。沒有在這個鍋里吃飯的人,吃點虧。因為他們一樣負擔物價上升的成本,卻沒有吃到鍋里的飯。大家,特別是基層的人群,可勁兒的往體制內擠,至少他們的直覺是對的。

如是,不良貸款這檔子事,並沒有有的人說的那樣可怕。反正肉爛在鍋里,大可不用著急,早晚騰出手來收拾都行。

常識告訴我們,事情不僅僅是這樣的。

一般情況下,信貸市場的壟斷者(國有銀行)偏好以較高的利率發放較少的信貸,以攫取壟斷利潤(這裡的較高和較少是相對於市場均衡水平而言的)。這種情況下,國有銀行可獲取壟斷利潤,但這種壟斷行為也將帶來整個市場的無謂損失,即「哈伯格三角」。

但是,國有銀行的行為與一般市場上的壟斷者不同。因為國有銀行對信貸市場的壟斷是國家人為設定的壟斷,國有銀行必須按照政府意志,以較低的利率水平,滿足國有企業剛性的信貸需求。在體制安排的激勵結構下,國有銀行自身的預算軟約束及道德風險問題,使其有擴大信貸供給以獲取好處(逢迎上好、挾財自重等)的激勵。這樣,國有銀行超出市場均衡水平發放低於市場均衡水平利率的貸款,就成為常態。

如此行為,不僅理論上的壟斷租金完全消失了,反而形成了壟斷者及相關方實際的損失。直觀地說,損失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利息損失,即低利率造成國有銀行的利潤損失;二是本金損失,即不良貸款損失;三是國民經濟的效率損失(類似於哈伯格三角的無謂損失)。

前兩類損失,轉移給了國有經濟,所謂肉爛在鍋里,只是福利的轉移,國家左口袋裡的錢裝進了右口袋。積累一定程度,國家會以超發貨幣的形式埋單。關鍵是第三類損失,國民經濟的效率損失。

國民經濟的效率損失也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市場主體在爭奪信貸資源博弈中所支付的成本,由於信貸資源的廉價性(國家壓低利率),使得各市場主體支付交易成本以奪取信貸資源的意願較高;二是機會成本損失,即信貸資源不能得到優化配置帶來的效率損失,本來這些寶貴的資金資源,是有可能投入到更好的項目和企業中去的;三是國有銀行壟斷經營下X-無效率導致的損失。

這種信貸體制下,國民經濟的效率損失,證明了國家控制金融產權的安排,存在著一個成本遞增的機制。一方面國有銀行在項目選擇上,習慣於搭便車(各級政府和央企的),沒有自擔風險尋找市場上的好項目的激勵。另一方面,(市場主體爭奪信貸資源的)交易成本與(國有銀行壟斷經營的)X無效率兩者之間,具有互相增強的機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無法消除。可以預期,即使沒有外來衝擊,經濟規律也會決定,這種金融體制模式,不能永遠地存在下去。由國有銀行發放不良貸款帶來的國民經濟的效率損失,最終將由財政埋單,是財政負擔的加重。理論上講,當國家感到控制金融的成本超過收益時,就會有放鬆金融控制的激勵,甚至有逐步從金融領域退出的激勵。

仔細審視我們的金融制度,事實上就是一個沒有風險分擔機制(大家都是一家,老百姓扛包能力有限)、分散機制、釋放機制,卻有風險積累和放大機制的安排。這使得金融領域的政府角色,時不時地就面對著兩難選擇:控制,難堪重負;不控制,亂的不行。

肉爛在鍋里,這種農業社會的思維模式,在現代社會裡已經過時了。大膽想一想,需要一個多大的鍋,才能將不斷增多的肉盛上。如果不想回到過去,人為減少肉的產出(餓肚子),那麼,就要允許,外面的到裡邊來,也要允許,裡面的到外邊去。

事實上,早年的那個鍋,已經不在了,儘管它還停留在一些人的觀念里。現如今,中央與地方,國有與民營,中資與外資,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混雜在一起。現今世界,已經不是一個天下就可以囊括的。

有一系列的考驗,在那裡等著。金融穩定、財政能力、資本不足,等等。金融改革在一些關鍵問題上,等待實現突破。說點題外話,有個感覺,資本不足問題,可能會顯現。但是,資本不足會與通貨膨脹壓力共存嗎?為什麼我們遇到的,都是別人一生一世連聽聞到都不可能的怪異問題?

國有銀行信貸投向問題,對國民經濟造成的影響,一是不良貸款最終形成通貨膨脹壓力,二是國民經濟效率損失最終形成財政負擔。在預算軟約束的環境內,財政負擔,極易還原為通貨膨脹壓力。最終,肉有沒有爛在鍋里,不知道。但是,背鍋的,就是大家,所有人。

早年的那個鍋,已經不在了。聚九州之鐵,再鑄一個,也難。

轉載聲明:踐行知識付費理念,本篇文章採用有償轉載模式。轉載相關事宜請諮詢客服蒙格斯小助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Rokid自研AI語音晶元KAMINO18亮相 將支持亞馬遜Alexa
平安電子中期策略:乘國產之浪潮 馭成長之東風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