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代變遷令「晚婚」不再「可怕」

時代變遷令「晚婚」不再「可怕」

在31歲的「高齡」開啟初戀,大丹覺得,這戀愛來得著實晚了點兒,但也不後悔。彷彿應了那句「人以群分」,大丹身邊有一眾過了30歲、還沒結婚的好友。她給包括自己在內的這夥人起了個名號——「晚婚族」。(7月6日《中國青年報》)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你匆匆忙忙嫁人,就是甘冒成為不幸者的風險。」在生活中,吃飯可以將就,房子可以將就,但婚姻不能將就。不斷讓自己變得優秀,等待合適的那個人,挺好。而結婚不再受年齡的束縛,恰能折射出時代觀念的變遷。

過去說,早一點結婚,早一點有人陪伴自己。可隨著時代的發展,豐富的物質生活環境,讓可供情感寄託的存在越來越多,每個人心中的世界正逐漸地擴大。我們可以去世界的盡頭旅行,我們可以在網路的空間翱翔。而與親人、朋友、寵物間的距離縮短,亦讓我們在精神層面上,不再那麼需要「貼身的依靠」,早成婚的情感需求也就小了。

且在這個社會結構日趨扁平化的時代,人們對物質條件已不那麼看重,相較的情感需求也越來越複雜。有人喜歡成熟穩重的,有人喜歡青澀單純的,有人喜歡浪漫激情的,有人喜歡簡單質樸的。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締造了千奇百怪的性格,而每一個人的性格成長史,正慢慢與年齡脫軌。在「小姐姐」或「小奶狗」身上找到愛情的故事比比皆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愛情電視劇中那樣「浪漫地活著」?

在高新科技滋養下的現代社會,年齡已不再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觀念、事業基礎、顏值身材的主要標準,那麼「年輕一點結婚」或「找年輕一點的結婚」,理由是什麼?年輕和漂亮是兩回事,年長和帥氣也是兩回事,女人到五十歲一樣可以當「仙女」,男人到六十歲一樣是「帥哥」。年輕時找的就會是最好的?年長時找的就一定會差嗎?

過去,有不少人信奉「修身、齊家、治國」式的階段型成長軌跡,似乎不成家,就沒法安心幹事業。他們常說,感情可以在婚後慢慢培養,早結婚對事業有好處。可事實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已為我們創造了廣袤的逐夢空間,婚否已不是生活的主題。而缺少感情交流的磨合,兩個人激蕩出的不愉快,必將波及工作、娛樂、朋友圈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人又何必讓自己長期陷於不快樂的境地呢?

急促結婚的人,也許都存在一個自相矛盾的觀念。都說,早一點結婚是怕自己「變老」,可每個人的年齡都是在不斷增大的。25歲步入婚姻,到30歲就不面對婚姻嗎?離婚率的增高,說明婚姻關係已不再是兩個人的束縛,若人生沒有進步和磨合的空間,年長了一樣會「相互嫌棄」。

梁實秋曾言: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網上也常說,做一個有趣的人,找到一個有趣的靈魂。人海茫茫,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人很難,為此需要我們積攢更多的時間和緣分慢慢尋覓,而這樣的過程亦是自我成長的過程。當然,在合適的年紀結婚也是必要的,畢竟身體的素質也影響子女的健康和父母的養老,但有足夠的自信和積累,結婚也只是稍微晚幾年的「自我成全」而已。

的確,在最好的年紀找最好的人。可一個人是否年輕,看的是心態,而不是年齡呈現的數字。若思想被陳舊的觀念束縛,那才是真正變老。而以「蒼老的靈魂」步入婚姻,恐怕才是「人人」所不看好的「大齡婚姻」。

文/嚴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網 的精彩文章:

保利物業牽手天創物業達成戰略合作 聚合效應1+1大於2
世界盃:因為悲情 所以動人

TAG: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