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暢談·六祖壇經-面對境界

暢談·六祖壇經-面對境界

暢談·六祖壇經(78

-面對境界-

整理者:心燈讀誦者:心音

離開了眾生就沒有佛可言,離開了淤泥亦出不了蓮花。你不應該害怕眾生,不要害怕你的家人、同事、朋友或者左右鄰居。假如沒有他們,你產生不了煩惱。若是沒有煩惱,你可能沒有機會悟到菩提。很多修行的人怕別人吵、怕別人煩,或者很怕面對大眾或很多瑣事。這樣的修行不是不能修,可是有一天,你還是要回來面對。你想要開悟見性、大徹大悟,就不要害怕紅塵。但你也不要墮落紅塵。問題是,你覺得很難修,因為你的腦袋或記憶一定覺得你無法忍受。不堪受之人,則無法荷擔如來家業。比如,孩子從小培養時,就要給他適度的壓力,讓他學習遇到事情時能承受某部分的挫折。等到有一天他能接受挫折了,則再繼續添加,讓他慢慢成長。否則,等他出了社會,遇到壓力,就會面臨你所意想不到的下場。他不是自殺,就是離家出走,不然就是墮落。很多父母親不會教這個區塊,只會保護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加壓,只會一味地壓功課。

你也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有這樣成長。縱使你有過這樣的成長經歷,也不代表你現在可以,因為你還是不斷被境界打敗。老一輩子人常講:「我們過去很苦,讀小學要走兩三個小時的路。」體力的鍛煉比較簡單,內心世界的承受比較難。你先適度鍛煉你自己,之後才知道如何培養你的孩子。剛開始可以從有為法下手,直到有一天鍛煉、承擔亦無。你越能勇敢面對境界,就越能勇敢去處置它。請你不要逃避任何境界,你要在境界中修行,以淺顯的角度,就是不要排斥、害怕境界,你應該如實去面對,如實去隨緣處事、處理。到最後,你要有更高的智慧,因為那個境界是你的概念所分別的,那個境界的順逆是你自己腦袋創造對立去分別的,你應當去消除,這才叫般若智慧。不然,修到最後,會修成忍耐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和忍耐波羅蜜不一樣,忍辱是能夠安住。

我們活在境界、現象當中,所以我們見到相,就被相所轉、所迷。一個開悟的人則見性。你要從見相體悟到見性。你的問題和心事都是現象,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怎麼講都是現象。現象永遠講不完,等於你的人生永遠無法解決。你當活在本體、自性當中。學佛的人最現實,他不是否認他所面對的境界和現象,而是看穿它們。一般人則沒有辦法看穿境界和現象。無論你現在是什麼樣子、什麼處境,請你接受。你現在的樣子,你可以活在自性當中,未來的人生有好的樣子,你還是活在自性當中。出生的時候要很高興,死的時候也要笑哈哈。撿到錢,很高興; 丟了錢,別人拿去用,也很高興。性相是不可分離的,是吻合的,故《心經》曰:「色不異空,色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聞後思惟:你能如實觀察一切境界的真相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儒達觀 的精彩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言下見性
暢談·六祖壇經-無我利他

TAG:禪儒達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