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說「語文是各科之母」,那麼數學呢?應該是「生活之父」了吧!理性、睿智、靠譜……

如果說「語文是各科之母」,那麼數學呢?應該是「生活之父」了吧!理性、睿智、靠譜……

之前我一直有個錯誤的觀點:初中以上的數學,其實都沒用。能算個買菜錢、工資錢就夠了。並且,在上了大學以後,為課桌上消失了數學課本慶幸萬分,還特意寫信給好友抒發了酣暢淋漓之情!

現在看來,這個觀點真的很不正確。畢業多年,回望來時,我一直覺得阻礙我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數學,這裡不是說考試的數學科目,而是數學思維、邏輯思維,說嚴重的,就是智力、智商。因為大腦沒有很好地得到邏輯思維方面的訓練,所以遇到問題不會理性思考,這就決定了層次站不高,看問題不全面,「當局者迷」自然而然。

最近在練習數學,看了一些數學方面的書,竟然在年近不惑的時候重新發現了數學的魔力,才知道之前對數學的恐懼和厭惡,其實是因為沒有掌握學習數學的訣竅和方法,或者說,沒有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

昨天剛開始看劉炯朗的《數學的魔法》,對於他詳細解說的「茶壺理論」,我還哈哈笑了半天,「用已知問題去解決未知問題」,也就是我平時輔導小朋友時所說的:問什麼找什麼、缺什麼求什麼。這個思考、尋找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現在應用題都被稱為「解決問題」,這也說明,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就是幫你解決問題。遇到同樣的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決定了生活的能力和生活的難易。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對於生活遊刃有餘、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而有的人遇到哪怕小問題都愁眉不展、不知所措。這真的是思維的問題、數學的問題。

書中,作者還提出一個觀點,關於教師的,三個面層:灌輸、引導和激發。對於這個題目,我比較有感觸。

所謂灌輸,就是我們常說的「填鴨式」,就是告訴你「所以然」,不管你知不知道「其所以然」,你只要記得答案,告訴你什麼是什麼,考試能答對、得高分就OK。這種教育方式曾影響了好幾代人,這樣的結果就是懶于思考、懼怕思考。學生就是記憶的機器。考分就是師生的命根。

而引導,就比灌輸多了一點藝術。就像作者說的,告訴你地圖上有寶藏,並且指引你去尋找。這是教育改革之後一些有覺悟的老師開始試行的方式之一。做好領路人,引導學生去探索、去求知。

當然,學習就像學走路、學自行車。一味地靠領路、靠引導是不夠的。歸根結底,是要當事人自己學會走路和騎車,也就是說要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主動性重要、學習方法也重要。那麼,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刺激學生探索的慾望、指點探索的要點和方法,就能打開一扇通過知識殿堂的大門。這是高層次的教育,需要藝術的教育。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也需要藝術。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只是學生在前行,教師也要不斷提升。高屋建瓴、技高一籌的時候,才能統領全局,真正讓教育成為一門藝術,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應該是在「傳道授業解惑」之上,讓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領者 的精彩文章:

教育的藝術,探尋無止步

TAG: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