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軍無能還是敵人太強悍?為何鴉片戰爭清朝敗得這麼慘?

我軍無能還是敵人太強悍?為何鴉片戰爭清朝敗得這麼慘?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在鴉片戰爭前,大清帝國人口佔到了世界的五分之二,GDP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是當時世界上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

然而,一場鴉片戰爭,就讓這個帝國的虛弱和落伍暴露無遺。

那麼,為什麼鴉片戰爭中清朝敗了,難道資本主義就是比封建主義厲害嗎?

不是的,之所以敗得這麼慘,「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官僚政治腐敗透頂

腐敗問題貫穿清朝始終,清軍入關後,就開始了「跑馬圈地」,導致了清朝和普通大眾的對立。官僚政治的腐敗發展迅速,經過了康熙的寬仁放縱,雍正整肅的短暫清明,到乾隆時期,衰敗的趨勢也已無法挽回。至道光時期,貪腐已成為官場的常態。

如果是腐敗也就罷了,在清朝官場,官官相護和妄自尊大成為清朝官僚的典型標籤。

鴉片肆虐清朝,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僚階層的默許和縱容,特別是廣東和福建。這些地方官僚在緝私中敲竹杠做得如魚得水,英國走私鴉片所交各種費用甚至要高出鴉片價值數倍。

這樣的條件下,讓官僚們去禁煙,就好比是黃鼠狼看雞。好在有個官場異類林則徐,於是禁煙得以開始。但是林則徐始終跳不出封建官僚的圈子。他查英國商人,查買辦,就是不查自己的同僚,得罪同僚什麼下場,林則徐很清楚。

所以,官僚的腐敗和無能,是導致鴉片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而後期開戰他們也出色地完成了給皇帝和國家挖坑的任務。

2、道光皇帝很混蛋

道光應該為腐敗的政治負責,也該為戰爭的失敗負責。

對比明朝的皇帝的慵懶,清朝的皇帝相當勤政,基本都是事必親躬,累得半死不活。勤政雖好,但恰恰是事必親躬毀了大清帝國。清朝時期,專制集權達到頂峰,皇帝決定了天下興亡。所以皇帝素質決定了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很可惜,道光的素質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雖然在位時期清朝衰落嚴重,但道光非常勤政,並且為挽救清朝他做了很多努力,如整頓吏治,整厘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禁鴉片等。

不過很多事看起來很好,但實際上很糟。他的努力只為自己的統治更加穩固,且治標不治本。在治國風格上也極其吝嗇,這樣的素質是註定挽救不了清朝的。

不僅如此,道光對於外面的世界基本是懵逼的。比如不知道英吉利在何方?距我大清有多遠?有無陸路可通等。這樣的眼界是打不了勝仗的!

在道光的性格上,他疑慮猶豫、反覆無常,所以導致改革收效甚微。比如鴉片戰爭前禁煙時嚴禁與馳禁猶豫搖擺,戰爭爆發後主戰與主和反覆無常。在用人上,任賢與任奸功罪倒衡。戰後也不反思,而是苟安姑息,得過且過。

俗語云:「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不靠譜,下屬也好不到哪裡去,這是導致鴉片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3、全局部署拆東牆補西牆

鴉片戰爭時期,誰是遠道而來的,誰又是以逸待勞的一方?

答案不言而喻,然而卻不是最終的結果。

戰爭爆發時,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有了蒸汽動力的船,續航能力強,而清朝一直以來都是康熙時代的老家當。武器上,英國裝備了相對於清軍抬槍而言不太先進的前裝燧發滑膛槍,但是槍上列裝了刺刀,這保證了白刃戰時的優勢。而清軍方面,抬槍射速慢,精度低,反而不如弓箭好使。

此時清朝有正規軍80萬人,鴉片戰爭中,清朝先後投入戰爭的有10萬人左右。前來侵略的英軍有7千人,後期增加到2萬。面對龐大的國土和漫長的海岸線,需要處處防守的清軍不佔數量優勢。每個重鎮,清軍駐守的部隊有4000人至10000人,在每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中英多次戰役,中方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處於劣勢。而英軍依靠先進的艦船卻可以進攻任何一點,並牢牢掌握制海權和進攻主動權。

所以清朝只能拆東牆補西牆,投入戰爭的清軍極其有限,再加上落後的武器,挨打是肯定的。因為長時間的和平環境,導致清軍軍備廢弛,八旗和綠營都越來越差勁。面對英國的進攻,清軍反擊不足,防守也不足,丟城失地接連發生。

為了反敗為勝,道光在全國範圍內調兵。1841年10月10日,英軍攻佔寧波,道光急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精兵2千人,前往浙江征剿。當時的條件,從四川東下到達浙江,需要4個月。而巧的是,英軍從本土調兵也需要4個月。

然而,侵略中國的英軍基本來自於南亞的印度,這裡到中國沿海只用2個月不到。等到2000出川將士風塵僕僕,歷經2000餘公里趕至前線,英軍已經在寧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勞之下,清軍焉能不敗?

廢弛的軍紀和錯誤的指揮,最終讓清朝一敗塗地。

4、軍民關係緊張

在古代,官兵在和外敵作戰的同時,也喜歡搶劫百姓,所以無論是外敵還是百姓,對他們都恨之入骨。

林則徐是個憂國憂民的好官僚,滿腦子想的都是禁煙和富國強兵,在禁煙中和開戰後政績都可圈可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此後被道光免職,但是他的功績不容抹殺。

不過,林則徐身上,始終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警惕民眾,這種思想由來已久,反映了清朝時期緊張的官民關係,進而延伸到軍民關係。

他認為:每個民眾都可能是潛在的通敵者,因此他一直對普通民眾保持著高度戒心。這種不信任從清朝建立一路走來,統治階級始終無法和群眾做到魚水一家親。再加上腐朽的地主階級瘋狂剝削,社會對立的鴻溝早已經無法彌合。

軍隊就更是如此,八旗綠營從來就不是群眾的好朋友。這幫人打仗不行,搶劫百姓在行。保家衛國指望不上,還要擔心自己的財產被搶了去。

所以,戰爭從始至終都是清政府指揮清軍在忙活,至於民眾,則表現各異。

英國人在廣州等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所以爆發了三元里抗英等轟轟烈烈的民眾反抗。而在英軍突破虎門要塞沿珠江北上時,江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民眾,他們冷漠圍觀清軍與英軍作戰,當清軍艦船被擊沉時他們還拍手叫好。英軍登岸時很多居民自願領路,給英軍送來瓜果牲口。在百姓心中,相比於深惡痛絕的清政府,英軍更像是替天行道的英雄。

有這樣的軍隊和民眾,鴉片戰爭焉能不敗?

事實上,從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再到1842年戰敗,包括道光皇帝在內的所有清朝上層,都沒有意識到鴉片戰爭的可怕影響,在道光皇帝眼中,這不過是和以往清朝對外作戰一樣,失敗也是可以理解地,所以戰後,除了割讓了香港島,賠款了2100萬銀元,開放了5個通商口岸,基本沒有什麼變化!

這也是導致後面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新說法 的精彩文章:

抗日戰爭時期,真實的日本軍官和士兵,其實是長這個樣子的!
兩個中隊的日軍請求投降,美軍團級軍官怒吼:妄想,坦克衝上去

TAG:歷史新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