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加拿大「特帥」總理奉她為精神導師,這位叫板川普的女外長到底有多了不起?

加拿大「特帥」總理奉她為精神導師,這位叫板川普的女外長到底有多了不起?

加拿大外交部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方慧蘭」是其中文名)日前因為公開叫板川普,反擊美國貿易戰,而大獲好評。

她是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選出的「年度人物」,在主導加美關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時,面對特朗普的索取無度,她始終不卑不亢,有禮有節。

方慧蘭接受《外交政策》雜誌年度人物獎,發表得獎感言。

方慧蘭從政前,是西方著名的媒體精英,曾擔任《Financial Times》美國版的主編,在國際傳媒界堪稱舉足輕重的人物,其後轉而從政,受到諸多質疑,被認為「變節」。

從政後,素來簡樸的她,會經常騎著自行車上下班,某次還穿著一雙「被磨得很不像樣子」的皮鞋參加G20峰會,引發爭議。

她卻一笑置之,我行我素。

只有三個寶貝孩子是她的軟肋。

特魯多當年邀她出山協助自己競選總理,因其大女兒不肯「放行」,她數次婉拒,結果特魯多不得不親自寫信給她的孩子,保證其陪伴時間不會因為工作而受到影響,才獲「批准」。

特魯多(左)和方慧蘭於競選期間

工作雷厲風行,對孩子卻極柔軟,方慧蘭的故事裡,有大格局如國家、民族,也有小家庭里一個母親的平凡點滴。

1

「無冕之王」入「紙牌屋」:

她不憚輿論更嚴苛標準

2013年,當方慧蘭宣布告別美國媒體界,回到祖國加拿大參選議員時,這一決定引起同行的不解。

在路透社任職時期的方慧蘭

在美國,記者是「無冕之王」,而45歲的方慧蘭多年來以她深度的調查報道、鞭辟入裡的評論,還有一系列論述著作,成為備受尊敬的媒體精英、公共知識分子。

按照美國傳媒的傳統,像她那樣的媒體精英,如果不一輩子監督和批評政府,反而跑去「當官」,是不可想像的。

但在方慧蘭心中,無論是做記者、編輯、論述者,還是去做公共服務,都是為了改變社會的不公義,推動社會的進步,這是一脈相承的。

時間回到1989年,還是哈佛大學俄國文學專業學生的方慧蘭,來到基輔大學擔任交換生。

來烏克蘭本是一次尋根之旅。這位出生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的女孩,外祖父母都是烏克蘭人,在二戰時期帶著方慧蘭的母親流亡到加拿大。

而她沒有預料到,這還是一次「覺醒之旅」。

幼年時期,由於父母離婚,母親需要工作,方慧蘭(左)和姐妹跟隨外祖父母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的郊區農場長大。

一次機緣巧合,方慧蘭獲得一個工作機會,替《紐約時報》記者Bill Keller擔任翻譯。此時正值蘇東劇變前夕,烏克蘭人希望Keller能夠向世界如實報道蘇聯體制的僵化。人們對媒體的信任讓方慧蘭感受頗深。

方慧蘭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個旁觀者,有義務為不同社會形態的人民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於是,在本科畢業後,她放棄了原本修讀法學院的打算——父母都是律師,她本來打算女承父業。

在以優異成績獲得牛津大學斯拉夫研究碩士的學位後,她重返東歐,開始為《金融時報》(即英國的FT, Financial Times)、《華盛頓郵報》(美國)、《經濟學人》(英國)等媒體擔任特約記者。

2000年,訪問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方慧蘭。

在這段時間,方慧蘭對於前蘇聯國有資產流失的報道,以及根據這些素材寫成的《Sale of the Century》(《世紀大出售》)一書,讓她聲名鵲起。

但她並不滿足於此,她將視角擴展到全球新貴階層,寫他們如何扼殺中產階級上升渠道。後來的系列報道以及出版的著作《Plutocrats》(《新貴集團》),成為她最有標誌性的著作。

同時,她也從一個駐東歐的記者,當上《金融時報》總部的副總編,之後她又成為《金融時報》美國版的總編,成為國際媒體行業舉足輕重的人物。

沒有對於公義的堅守以及對弱者的同情,方慧蘭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媒體人和公共知識分子。

正是這份對公義的堅守,讓她從媒體人到政治人物的轉變,也合乎邏輯。在她看來,從調查新聞到公共服務,不過是從找到病根到試圖開藥方罷了。

因此,當美國同行們揶揄方慧蘭搖身一變,從監督者變成特魯多陣營的「啦啦隊員」時,方慧蘭一笑置之。

2015年大選結果揭曉,特魯多當選總理,她被任命為國際貿易部部長。

正式成為政府官員後,方慧蘭的一切都被置於高光之下,她這時發現,人民對於女政治家的要求比男政治家更嚴苛,甚至有時候不太講道理。

方慧蘭素以恪守勤儉著稱,比如,她一直堅持騎自行車上班,如無必要,平時不會使用公車。

然而,有些方面勤儉節約能夠獲得讚譽,但有些勤儉節約則會引起非議。

在中國參加G20峰會時,方慧蘭被記者發現腳下一雙鞋子「已經磨得不像話」。一時之間,方慧蘭到底是樸素,還是不懂外交禮儀,成為坊間熱議話題。

方慧蘭向來是比較儉樸、平民的做派,成為高官後也從未考慮改變自己。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她會招呼記者到自己家,因為要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接受訪問,而她也不會刻意去換華服面對記者,只著簡簡單單T-shirt。

方慧蘭不拘小節,但她在需要端莊得體時,其實也十分美麗優雅。

而今,從國際貿易部部長到外交部長,誰能說年屆五十的方慧蘭,不優雅不美麗?

2

鐵娘子軟肋竟是兒女:

她是如何將工作

與育兒兼顧好的

總是無畏前進,打破人們預設的期待,在工作上方慧蘭是一個絕對的「鐵娘子式」的人物,但和英國的第一代「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不同,方慧蘭甘願讓兒女成為自己的軟肋,十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方慧蘭現在是特魯多內閣的重要政治人物,當年特魯多請她出山,也算加國版的「三顧茅廬」。

2013年,特魯多在看完方慧蘭的著作《Plutocracy》之後,就將她引為同路人,甚至是精神導師。在方慧蘭的某次公開演講後,特魯多專門找到她交流,很快就發現彼此在政治主張上的契合。

特魯多向她發出了第一次邀請。

方慧蘭很有興趣,但表示需要考慮一下。

此時是她人生中難得的安穩時光。她剛剛結束在東歐十數年的漂泊,定居美國,並擔任《金融時報》美國版的主編。當戰地記者的丈夫剛從中東回國。

一直以來,他們的三個孩子——女兒Natalka和Halyna,兒子Ivan,幾乎很少能夠享受父母同時陪伴在身邊的天倫之樂,她一早就答應了孩子們,這幾年她會將更多時間放在家庭上。

方慧蘭如實將這個機會告訴丈夫以及三個孩子。丈夫力挺這一決定,並表示自己會全力配合她的工作。

方慧蘭與丈夫Graham Bowley。

唯一一個不同意的聲音,來自於12歲的大女兒。

方慧蘭(右下一)與Natalka(左下一),此時16歲。

作為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Natalka並沒有大吵大鬧,而是將媽媽參與政治的利弊寫成了一份小論文。方慧蘭一看,笑了,居然分析得井井有條。

Natalka(下),此時18歲。

當特魯多再次向她發出邀請時,方慧蘭將自己的猶豫如實相告。特魯多表示他十分理解方慧蘭對家庭的重視。這讓方慧蘭有些意外:

「我有過很多的男上司。但我從來沒有和他們討論過我的私人生活。大部分女性會說:『永遠不要告訴你的上司你是因為孩子而不願意做什麼事情,這是最行不通的。』」

因此當特魯多表示理解的時候,方慧蘭感覺特魯多會是一個很好的上司。

過幾天後,特魯多又發了一封郵件,讓方慧蘭轉給Natalka。原來,這是一封和Natalka坦誠交換意見的信。特魯多沒有將Natalka當成小孩,這讓方慧蘭倍感暖心。

特魯多的誠意和說服打動了Natalka,女兒同意讓母親參選。方慧蘭這才算沒有顧慮,答應特魯多的邀約,並舉家遷回多倫多,開始準備競選。

當方慧蘭成為議員乃至於外長的時候,工作與家庭的衝突更尖銳了。作為外長,她經常要連軸轉,還必須經常出席外事活動。

她必須想出一個更好的方法能夠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

一家人見證母親方慧蘭簽署重要法令。

在工作的時候儘可能帶上年紀比較大的孩子,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在競選期間,方慧蘭就經常將兩個女兒帶在身邊,大女兒甚至成為了志願者。

一來,這的確可以爭取到寶貴的相處時間;

二來,如果能讓孩子們了解到自己工作內容,會更容易理解母親;

三來,這也是一種言傳身教,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有益的學習經歷。

方慧蘭帶著兩個女兒參與競選活動

那麼,假如答應孩子的事情因為公事衝突,如何解決呢?

按照常理,當然只好請求孩子們諒解,事後補償了。方慧蘭則有過一次不一樣的嘗試。有一次,她邀請烏克蘭大使館人員參與的一次討論會臨時改期,撞上了原定的親子時間。最後,方慧華決定將會議搬到自己家裡!她和孩子們準備燒烤,大家可以在享受美食的時候、在輕鬆的氛圍下交流。

結果烏克蘭大使十分樂意,並自告奮勇準備傳統烏克蘭美食。這成為加拿大外事工作中令人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

她曾經說,最重要的是盡量在碎片時間中增加親子共處的時光,良好的日程管理非常重要。

同時,再忙碌,她也不忘在工作和照顧家庭之餘,保留自己的空間,她認為這對於女性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因此,她還是一位業餘的馬拉松選手,再忙也會抽空練習長跑。

是啊,沒有好身體,如何應對高強度的工作呢?

3

結語

我們一直以來都喜歡向大家介紹優秀的女性 role model,因為,我們相信,人之所以能夠取得過人成績,必有其過人之處。而我們終生修行,無非就是不斷「照鏡子」,實現自我的成長和精進,看他人的故事,從中學習與反省,也正是一種「照鏡子」。

從方慧蘭的身上,我們看到人在年輕時候找到自己的興趣、找到可以終生為之奮鬥的方向有多麼重要。而這時,你需要勇氣作出抉擇,哪怕這意味著對過去的否定與放棄。放棄法學,轉做媒體人,就是方慧蘭人生轉折的重要一步。

作為一個女人,也大可以不必被外界的評價帶著走,不論是著衣打扮,還是職業選擇,凡事但求無愧於心。但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實力做底。

一個女性,既想關注自身,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一份出色的事業,又同時想有好的愛情、婚姻和家庭,這是人之常情,並非貪心,也絕非一個完全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喬嫂阿邁勒·克魯尼、方慧蘭、桑德伯格,不都做到了嗎?多多推介這樣的role model,會讓大家看到,這事兒並沒有那麼不可能。首先我們得敢想,不能自設牢籠,先就覺得,啊,為了家庭故,不得不得放棄事業,在一開始就自我審查,做了一個「二選一」。

新時代的女性,要敢想一點,要貪心一點,要努力做到「兩手都要硬」,如果為了婚姻家庭就意味著放棄事業,為了事業就意味著放棄婚姻生活,那不是女性太可憐的問題,而是太不公。憑什麼?!對嗎?

我們可以學習方慧蘭,做好時間管理,並且嘗試有創意地解決矛盾與衝突。人不去想,不去試,那好的結果就永遠不會發生:)

文/安那其桑 & 非非馬

編輯助理/陳釵坭

有一種愛叫點贊和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非馬 的精彩文章:

我在6月敦煌沒晒傷晒黑,就靠這兩樣
縱是傑克遜女兒,也曾遭性侵霸凌深陷抑鬱,重要的是她學會了絕地反擊!

TAG:非非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