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沒你想得那麼仙,她好吃極了!
生活在杭州,一年最愛兩個時節,冬天等雪來,夏日盼荷開。
每年這個時候,小夥伴們就開始奔走相告,「西湖的荷花開了。」夏日裡,能讓芍藥樂呵呵出門的,除了燒烤就只有荷花了。
每年荷花開的時候都樂此不彼往西湖跑,但每次賞荷總有一點點遺憾。心想著,若能乘著小舟,在蓮花深處蕩漾,采幾枝荷花蓮蓬,才算得上是盡興。
想寫荷花糾結了好幾個日夜,被藥粉也催了很久。總覺得自己寫不出荷花萬分之一的美。所以呢,芍藥今天想另闢蹊徑,說說荷花的煙火氣。
{ 芍藥姑娘 Vol.801 }
x
荷花才沒那麼仙
在漫長的夏日裡,總有那麼幾天,我是感激這份炎熱的。因為荷花就開在這當頭的熱浪里,小荷尖尖、荷葉田田在碧波與陽光之間舞動。
約上三五好友,起個大早,那陣兒太陽剛露臉,湖邊的水汽還未消散,正是賞荷的好時候。
積蓄了一晚的芳魂,
在早晨無聲無息,靜靜釋放。
陽光給荷葉鍍上了一層金邊,
荷花不勝陽光的照拂,分外嬌紅。
看一池荷花的綠意紅雲,頓覺天也沒那麼熱了。但芍藥更喜歡在雨天賞荷,比起晴天的嬌美文靜,雨天的荷花是熱熱鬧鬧的。
夏天的雨,下起來一點也不客氣。嘩嘩啦啦,就如天上也有一片荷田,不慎漏了個大窟窿,傾倒在了人間。
雨水落在荷葉上,
如孩童跌跌撞撞,可笑又可愛。
直到荷葉搖頭晃腦,
就知它就快堅持不住啦!
呼嚕嚕一串,水珠們紛紛跳入了水中。
花瓣上呢,也沁著水珠,
如美人香汗,盈盈可愛。
而下雨天,芍藥最喜歡的是,聽雨水拍打著荷葉的聲音。水打荷葉,不是滴滴答答愁緒滿懷的聲音,也不是落在石板上清脆的響聲,而是一陣撲通撲通,不緊不慢。
閉上眼,思緒就能隨著雨聲飄到千百年前,一座庭院,一壺好茶,與周敦頤一起吟詩賞荷。
周敦頤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他將荷花奉為君子,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家喻戶曉。
而愛蓮的又何止周敦頤一個,古人對蓮花的喜愛,且不說歷朝歷代層出不窮的詩詞歌賦,單單是別稱就有幾十種之多。
「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開與未開有不一樣的說法,在千萬種風物里,荷花是獨一份。而說起來,荷花能存活至今也是個奇蹟。
看似很普遍的荷花其實是「活化石」,是被子植物種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大約一億多年前,荷花就與蕨類植物、恐龍一起活躍在當時的地球上。
後來,原始人類出現,為了生存需要採集野果充饑,於是發現荷花的果子和根(蓮子和蓮藕)清甜可口。人類文明漸漸發展,荷花又以她清新脫俗的風姿進入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詩歌、繪畫、陶瓷、工藝品中都能見到荷花曼妙的身姿。
王問《荷花圖》
《詩經》中將荷花與少男少女的愛情聯繫在了一起,「山有扶蘇,隰(xí)有荷華」。《離騷》中屈原以荷為衣,「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所以,荷花在一開始並不是一個精神領袖,而是從實用性進入人類的視野的。而她的實用性也從未被拋棄,而是演化成一種更為詩意的生活方式。
荷花食
說到荷花的吃法,以夏雨荷為代表的濟南人最有發言權。濟南人吃荷花是有傳統的,老舍曾在一篇散文中記述了濟南人油炸荷花花瓣的場景。
將雞蛋、少許麵粉、適量的鹽加水拌勻,
讓荷花花瓣兩面都沾上面糊,
下鍋油炸至兩面金黃即可。
圖片來自@微博濟南
據說慈溪太后夏日常食荷花解暑,這油炸荷花便是她最喜愛的一道菜品,還有一道涮荷花,也很受她老人家的垂青,吃法跟涮火鍋類似。
將荷花花瓣摘下洗凈,
放入熬制的雞湯中涮幾下,
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用荷葉蒸制各種菜肴,是最普遍的吃法,
將荷葉香深入到食材之中,清香解膩。
要特別提醒的是,公園裡的紅荷多為觀賞型,並不適合吃,白荷多為食用之選。我國荷花品種多達幾百種,如果大家想吃荷花,也千萬不要手癢去摘,最好去購買能食用的品種。
荷花茶
《浮生六記》中記載著芸娘的荷花茶,最讓人手痒痒想效仿。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條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傍晚的時候,將裝著茶葉的小紗包,放進荷花花芯內,熏一夜花香。第二天清晨取出,用天泉水烹之,香韻尤絕。
操作起來雖不難,難的是尋一處荷花池。為了方便,可買一枝未開放的荷花,將茶直接倒入花心內,然後將絲繩將荷花綁起來,插入瓶中。
第二天倒出茶葉,雖不能與芸娘的茶相比,但也多了幾分荷香。
也有取荷花直接沖泡者,
將白色的荷花放在大碗中,
取一竹瓢,邀三五好友共飲。
白蓮適合食用,紅蓮為觀賞品種
荷花露
古人將露珠視為植物元神的顯現,古人經常收集植物的露水,甚至有專門收集露水的工具,承露囊。承露囊可以直接掛在花蕊下,收集甘露,唐朝時百官會向皇帝進獻承露囊,民間也相仿作為禮品互相饋贈。
傳說花上露水的功效是依花的稟性而定的,據說西施的美貌就與她經常飲用荷花清露有關。
以荷花露沖飲,或是調入粥中,
清涼解暑,且有荷花芳香。
圖片來自下廚房用戶巴巴Barbara
《紅樓夢》中曾提到以「荷露烹茶」,
其滋味更勝妙玉的梅雪烹茶。
荷葉酒
荷葉酒並不是用荷葉釀的酒,而是以荷葉為杯,以莖為管,將莖葉相連處刺穿,讓酒通過荷葉的莖流入口中。原來在古代,就流行用吸管了
這種荷葉酒也叫做碧筒飲,早在魏晉之時就已出現。《酉陽雜俎·酒食》中記載,「取大蓮葉置硯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上輪菌如象鼻,傳吸之,名為碧筒杯。……言酒味雜蓮氣,香冷勝於水。」
宋人林洪飲碧筒酒
碧筒飲是古代的消暑利器,就好比現在的冰鎮啤酒。芍藥第一次見這碧筒飲,就想去買幾株荷葉試試,做一回古人,享一番風雅。
效仿了古人飲荷花茶、荷花酒,食荷花露,其實還遠遠還不夠。古人作樂講究意境,如果沒有對應的景緻來襯,算不得雅。沒有半畝荷塘,一盆荷香,聊以暢敘幽情。
看著吐紅搖翠的風荷與層層疊疊的葉浪,折個荷葉當帽子,再飲一口荷花清露。當人與自然親近的時候,再怎麼苦熱的夏,也都蕩漾遠去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結尾這麼寫道,
「與明月對酌,與蓮荷靜坐,
在寂寞的夜裡想你。」
而此刻的你在想什麼
是想那荷花還能怎麼吃,
還是想著明天就去賞荷?
END


※梅雨「霉雨」?我的植物可怎麼辦喲!
※周末去哪兒玩?我們辦了個植物市集,等你來逛
TAG:芍藥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