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建盞相關的史料與古籍

與建盞相關的史料與古籍

關於建盞的史料及古籍其實挺多,筆者對手上的資料稍做整理,同諸位盞友分享。

《茶錄》,蔡襄作於宋皇祐年間(1049—1053),是宋代重要的茶學專著,全書分為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茶、熁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

熠盞:凡欲點茶,先須情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點茶: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紛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情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茶錄

《 大觀茶論 》 是宋代皇帝趙信關於茶的專論,成書於大觀元年( 1107 )。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制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懊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笑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烏衣巷柴燒烏金釉

《清異錄 》 二卷,傳為北宋陶谷著,是一部筆記,它借鑒類書的形式,全書三十七門,六百多條。此書多記唐、五代時人稱呼當時人、事 、物的新奇名稱,每一名稱列為一條,而於其下記此名稱之來歷。據統計, 《 辭源 》 據 《 清異錄 》 立目引文,或僅引作書證的,約佔 《 清異錄 》 全書條目的三分之一; 《 漢語大詞典 》 所引則高達二分之一。

錦地鷗:閩中造盞,花紋鶴鴿斑,點試茶家珍之,因展蜀畫鶴鴿於書館。江南黃是甫見之,「鶴鴿亦數種,此錦地鷗也。」

清異錄

《 茶具圖贊 》 南宋審安老人著。他於宋咸淳五年( 1269 )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選取了點茶道中的十二種器具,根據其特性和功用,以擬人化手法賦予其姓,配以名、字、號,擬以官爵,系以贊,並附以圖。取姓的原則是根據其材質,官職則取與其功用、形制諧音,名、字、號皆與其形制結構特徵、功能功用相關聯,生動地反映出茶具的文化意味。

陶寶文,名去越,字自厚,號兔園上客。

贊:出河濱而無苦贏,經緯之象,剛柔之理,炳其硼中。虛己待物,不飾外貌,休高秘閣,宜無愧焉。(茶盞。姓「陶」,表明由陶瓷做成,「寶文」之「文」通「紋」,表示器物有優美的花紋。「去越」意思是非「越窯」所產,「自厚」指壁厚,加上「兔園上客」的號,就是宋代著名的建窯所產兔毫盞了。)

茶具圖贊

《 演繁露 》 ,全書共分十六卷,後有 《 續演繁露 》 六卷,又稱為 《 程氏演繁錄 》 ,都是由宋代程大昌所著。全書以格物致知為宗旨,記載了三代至宋朝的雜事 488 項。

東坡後集 《 從駕景靈宮 》 詩云:「病貪賜茗浮銅葉。」按:今御前賜茶,皆不用建盞,用大湯鱉,色正白,但其制樣似銅葉湯耳。

演繁露

《 大宋宣和遺事 》,為講史話本,宋代無名氏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書於元代的筆記小說輯錄,結合了多個類型的筆記小說並以說書的方式連貫而成。據說源出宋本,但可能經過後人增訂,如書中說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閩、四廣" ,當是宋亡以後所加。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該書大概由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靈塗炭的故事,也為寫粱山英雄聚義做了對照,因此成為《水滸傳》 的藍本。

日午,謁者引宰執以下入。女童四百,靴袍玉帶,列排場下,肅然無敢誓欬者、宮人珠籠、巾玉、束帶,秉扇、拂、壺、巾、劍、誡,持香球,擁御座以次立,亦無敢離行失次者。上顧謂群臣道:」承平無事.君臣共樂,宜略去煩苛碎禮,飲食坐起,各宜自便。」無間,執事者以寶器進,徽宗酌酒以賜,命皇子嘉王楷宣勸。又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徽宗又道:「日未哺,可令奏樂。」殿上箏、竽、琵琶方響,笙、簫登陛合奏,宮峨妙舞。徽宗又曰:」可起觀。」群臣憑欄以觀。又命宮娥撫琴擘阮,群臣終宴盡醉。

《 方典勝覽 》 是南宋時祝穆編撰的地理類書箱,全書共七十卷。大略成書於南宋理宗嘉熙三年 (1239),但直至度宗咸淳二年(1266)才有刻本流傳。清乾隴編修 《 四庫全書 》 ,把 《 方輿勝覽 》 放入史部地理類。在 《 四庫全書)本 《 方輿勝覽)的目錄後面,還附有祝穆編撰此書參考的「名賢以序詩文及史傳稗官小說」數千篇的篇名目錄.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卷十一: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然其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又難得之。

方輿勝覽

《 君台觀左右帳記 》 能阿彌、相阿彌兩人合撰,別名 《 御飾記 》 。成書於日本室盯幕府時代永正八年( 1511 )。 《 君台觀左右帳記 》 記錄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鑒,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宋元繪畫的評鑒、陳列掛軸的方法、配置工藝器物的圖說。

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曜變,是建盞之最,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僅次於曜變的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日本著名古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教授曾指出: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見 《 能阿相傳集 》 :「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 )

君台觀左右帳記

《 八閩通志 》 由鎮守太監陳道監修,黃仲昭編纂,始修於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 ) ,成於弘治二年(1489 ) 。

卷之二十五(食貨土產):兔毫盞出販寧之水吉。

蔡君漠 《 茶錄 》 云:「建安所造黑盞,紋如兔毫。」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價甚高,且艱得之。今其窯久廢,不復有矣。

烏衣巷龍窯柴燒綠釉與宋綠釉對比圖

《 茶經 》 張謙德著。分上、中、下篇,共約 2000 余字。論及茶產、採茶、造茶、茶色、茶香、茶味、別茶、茶效;擇水、候湯、點茶、用炭、洗茶、屠盞、滌器、藏茶、茶助、茶忌;茶焙、茶籠、湯瓶、茶壺、茶盞、紙囊、茶洗、茶瓶、茶爐。內容簡要切實而多新意,是為用心之作。

茶盞:蔡君漠 《 茶錄 》 云:「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給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情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此語就彼時言耳。今烹點之法,與君漠不同,取色莫如宣、定,取久熱難冷莫如官、哥,故之建安黑盞收一兩枚,以備一種略可。

茶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盞茶香 的精彩文章:

建盞收藏價值及收藏情況
解讀建盞中的至寶——曜變天目

TAG:建盞茶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