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他是情僧 詩僧 畫僧 革命僧-集才、情、膽識於一身的半僧半俗孤獨行者
江河帶你走進民國
探索 發現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生死契闊君莫問,
行雲流水一孤僧。
無端狂笑無端哭,
縱有歡腸已似冰。
——蘇曼殊
似乎有些人的人生,註定要上演比別人精彩百倍的劇情。在一百年前那個風雲變幻新舊更替的時代,就有這麼一個傢伙橫空出世:
自幼儀容出眾,天生驚才絕艷,精通英、法、日、梵諸多文字,還詩、畫、小說皆能信手拈來,才情、膽識、相貌俱稱一流,據說當時幾無能出其右者。
其人還數度出家,卻全然不守任何清規戒律。這個集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各種封號於一身的「花和尚」,就是蘇曼殊。
他是詩人,也是畫家,陳獨秀稱他為「一個絕頂聰明的人」,郁達夫說他「能吸收眾長,善於融會貫通。」
他落髮為僧,卻過著半僧半俗的生活,是魯迅口中「沒有了錢就到寺里老老實實過活」的古怪朋友。
蘇曼殊,100年前,35歲的蘇曼殊窮病而死。100年後,他的詩作、故事依然在流傳。
蘇曼殊生平
年輕時的蘇曼殊
1884年,蘇曼殊在日本橫濱出生,父親蘇傑生是廣東茶商,有一妻三妾,蘇曼殊的母親、日本人河合仙是其中一房。
1889年,蘇曼殊被父親帶回國,他是「東洋女人」所生,自小又體弱多病,在家裡飽受歧視,甚至自己的父親對他也很少關注。10來歲時,蘇曼殊寄居到姑母家。
14歲時,蘇曼殊跟隨表兄到日本讀書。在橫濱大同學校,他結識了張文渭等革命志士,隨後幾年加入了留日學生們成立的革命組織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
由於表兄反對蘇曼殊參加革命,斷絕了對他的經濟支持,蘇曼殊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到國內。他先到蘇州吳中公學教書,兩三個月後到上海任《國民日日報》翻譯,與陳獨秀、章士釗等同事。
蘇曼殊懂得學習,他向陳獨秀學寫古詩,閉門讀寫幾個月即過關;他用文言翻譯了雨果的《悲慘世界》,同時開始在報上發表散文。
不久,《國民日日報》被封,蘇曼殊赴香港,結識了革命家陳少白、王秋湄。但是很快,他突然回廣東,在一座寺廟裡削髮為僧。
1904年,窮困潦倒的蘇曼殊在廟裡過不下去,不得不再到香港。他的父親病重,家人希望他能回去,但蘇曼殊拒絕了。父親去世後,他跟家裡徹底斷絕往來,在朋友的資助下,到東南亞漫遊並學習梵文。
1905年,蘇曼殊受聘於南京陸軍小學。第二年,他回到長沙,住進廟裡,同時在明德學堂講課,學生中有後來出名的陳果夫。蘇曼殊這個21歲的年輕人,行蹤不定,淺嘗輒止。
僅3個月,他又趕往安徽,到南京、上海,隨後與陳獨秀一起東渡日本,然後又很快回國。1907年元旦後,他到日本跟章太炎同住,折騰幾個月後回上海,11月又回日本。
魯迅曾感慨道:「我的朋友中有一個古怪的人,一有了錢就喝酒用光,沒有了錢就到寺里老老實實過活。」
蘇曼殊似乎沒有定性,任意西東,匆匆地來,匆匆地去。他的生活就是寫作、畫畫、訪友……他翻譯了《梵文典》、《拜倫詩選》等作品,還用英語寫成《潮音自序》。其中《拜倫詩選》的翻譯堪稱一絕。
蘇曼殊通英文、日文、梵文,雨果的《悲慘世界》由他首譯成中文(從英譯本轉譯,書名譯為《慘社會》)。不過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言情小說,二十九歲時寫成的《斷鴻零雁記》風靡中國半個世紀,直到今天還有人在讀。
1916年,蘇曼殊由日本歸國,往來於上海與杭州之間。1917年,移居上海新民里11號,同住者有蔣介石、陳果夫等人。這時,他病情已重。1918年5月2日(舊曆三月二十二),蘇曼殊病逝。
從他在世到今天,人們從未忘記他。推崇他的人如章太炎先生稱之為「亘古未見的稀世之才」!
他的朋友陳獨秀知人論世:「曼殊眼見自己嚮往的民國政局如此污濁,又未找到其他出路,厭世之念頓起,以求速死……在許多朋友中間,像曼殊這樣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了。」
心有戚戚的郁達夫說過:「蘇曼殊的名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早已是不朽的了……他的譯詩,比他自作的詩好,他的詩比他的畫好,他的畫比他的小說好,而他的浪漫氣質,由這一種浪漫氣質而來的行動風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
蘇曼殊愛女人
蘇曼殊和母親
蘇曼殊的初戀是在他十五歲的那年。那一年,蘇曼殊跟隨表兄到了日本求學,在到養母老家的時候,他遇到自己終身難忘的一個名叫菊子的女子。
兩人很快就陷入了熱戀之中,但是他們的愛情卻遭到了雙方家長的反對,菊子的父母還打了菊子。菊子在當晚選擇了投河自盡。這件事情讓蘇曼殊始終難以釋懷,當時的他相當痛苦。
幾年之後,蘇曼殊來打了東京,那時候的他已經是一個佛門弟子,但是就在那時候他遇到了自己另外一段感情。在一場小型的音樂會上,他遇到了美貌多情的百助楓子。
因為兩個人有共同的情趣愛好,蘇曼殊還當場為百助楓子題了一首詩來贈給她。但是在菩提和紅塵中,蘇曼殊還是選擇了菩提,他拒絕了百助楓子的以身相許,最終兩人無緣再相見。
風流倜儻的蘇曼殊很喜歡歌妓舞女。在《曼殊雜記》中列了一串名單,那是與他有交往的歌妓,有名有姓有住址的就有28人之多。
在他的一份殘賬中發現,酷愛讀書的蘇曼殊花在買書上的錢只有500多元,而同一時期用在青樓舞館的錢就有1800多元。對這類女人,他一般是很投入的。
比如有一次,他在馬路上發現一位歌妓正在前面搭電車,他趕快跑過去,可是電車開了。沒能趕上電車是小事,而他竟跌落了兩顆門牙。事後大家以此開他的玩笑,他倒滿不在乎。
在日本,蘇曼殊與一位叫百助的樂妓熱烈而痛苦地戀愛著,可後來這對有情人又未能終成眷屬。蘇曼殊在回國的海輪上情不自禁地同乘客談起百助,眾人都不相信。
蘇曼殊很犯急,立即取出幾樣女人用的頭飾之物,交給大家傳看。傳看完後,蘇曼殊把這些飾物全部拋入海中,掩面痛哭不已。
一次,蘇曼殊在街頭遇見一個美國女子,此女極胖,重約四百斤。蘇曼殊問她:「想找對象么?恐怕很難找到一個與你體重相當的男人吧!」
那女人回答道:「所以我想找一個瘦些的。」蘇曼殊竟脫口而出:「我身子瘦,做你的對象怎麼樣?」弄得那女人哭笑不得,只得掉頭而去。
蘇曼殊投身革命
畫像上的蘇曼殊
缺乏家庭溫暖的蘇曼殊,很自然地靠向了革命組織。在日本,他早早加入了反清革命團體青年會,成為發起人之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俄國人想趁機侵佔東北,青年會骨幹專門成立了一個組織——拒俄義勇隊。蘇曼殊積極地報名參加,一個原本的柔弱書生,卻天天在操場上操練,練習射擊。
後來,這個組織被清政府和日本聯手取締。他們又成立了國民教育會,看上去是搞教育的,其實是換湯不換藥。
正是這個時候,蘇曼殊認識了陳天華和黃興等革命黨人。蘇曼殊對組織傾注了極大心力,他每月只有10元的生活費,卻捨得把其中的三分之一捐給國民教育會,他甚至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來激勵自己投入革命。
因為參與革命,10元的生活費最終被表哥斷絕,蘇曼殊只好輟學回國。林紫垣僅給了蘇曼殊一張船票,「不給予錢鈔」。這讓蘇曼殊很受傷。
他在回國的船上給表哥寫信自殺,從此與蘇家再無關係,直到父親去世,也沒有奔喪。回國的途中第一次有了「脫棄濁世之心」,「伶丁一身,四顧茫然,天下之大,竟無我容身之地;學業未成,壯志難伸,弗如一死耳!」
蘇曼殊回國後,到蘇州教書,同時給章士釗辦的《國民日日報》寫稿,翻譯雨果的《悲慘世界》,他是最早將雨果作品翻譯成中文的中國人。
但是,他在報紙上發表的《嗚呼廣東人》一文,大罵廣東人只知吃喝玩樂,不知國事艱難,結果「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
1903年底,《國民日日報》停刊,蘇曼殊為尋找革命出路,滿懷希望跑到香港投奔陳少白,遭到冷遇。陳怕他主持的《中國日報》失去讀者,不敢用他。
這一次香港之行,也讓蘇曼殊對革命產生了幻滅。他從陳少白口中得知,康有為等人募集款項的同時卻中飽私囊,非常生氣。
他無法理解經歷過維新變法的人竟然也如此貪財,一氣之下向陳少白藉手槍,說要斃了康有為。陳少白勸他:「我的手槍是有編號的,你打了他你可以走掉,那我怎麼辦?」
辛亥革命以前,一般青年希望民國成立再造中國的命運,結果『莽操屍位』,一切成空。辛亥革命成功後,很多人革命黨人變節,開始爭名奪利。整個社會都污濁了,蘇曼殊只有以自己的方式遠離。他再次出家了。
蘇曼殊的死因
畫像上的蘇曼殊
918年的春天,蘇曼殊病逝於上海寶隆醫院,他的死因卻是因為無節制的飲食而導致的腸胃病。在他住院的期間,醫生對他的飲食十分嚴格,不準抽煙,不準吃甜食。
但是幾天下來,蘇曼殊無法忍受,於是就跑出了醫院,到了街上開始肆無忌憚地狂吃,結果導致腸胃病加重。在他死之後,從他的病床下面,還能找出許多糖果紙。
蘇曼殊一生都過著不安定的生活,他的飲食也非常不規律,他想到什麼就吃什麼,尤其喜愛吃甜的食物,這可能跟他從小就喜歡吃糖就一定的關係。
蜜棗也是蘇曼殊非常喜歡吃的食物,有人向他索要畫作,屢次遭到了蘇曼殊的拒絕,得知他喜愛吃蜜棗之後,就買了蜜棗送上,果然方法奏效,蘇曼殊送給他一幅畫。
蘇曼殊生性放浪不羈,在飲食方面也是這樣,經常一下子就吃好幾籠湯包,還有好幾碗面。還有一次竟然生吃活鯉魚,這樣的吃法導致他幾天卧床不起,但是他卻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飲食。
在日本的時候,他曾經在空閑之餘就區尋找冰店,目的就是想要吃冰。他的朋友曾經記載說蘇曼殊體質較弱,但是飲食卻亢奮,曾經在日本,一天吃冰五六斤,一天接著一天。所以,他常常腹瀉,這跟過度吃冰有著很大的關係。
蘇曼殊墨筆賞析
文/編輯 by 江河from網路
圖片 by 江河from網路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民國那些事兒(ID:minguonaxieshier)未經授權不能轉載


TAG:江河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