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了這麼多年《論語》,第一句就理解錯了!

學了這麼多年《論語》,第一句就理解錯了!

學習儒家時,有一座「無法繞過的大山」,

即宋朝朱熹朱聖人的代表作之一,《四書集注》。

他的註解是也是四書的諸多註解中

最有權威和影響最大的,

宋元以後的讀書人學習四書都要參考他的註解。

這套書及朱熹的思想,

對此後六百多年的讀書人,

產生了無以倫比的影響。

但是,如果朱熹錯了呢?

朱熹像

朱注中有很多觀點純屬個人的闡發,實則偏離了原書的意旨。這座大山中的歧路讓多少人在其中迷途不返。曾有人對朱注作過批評論證,但缺少體系化的論述。

簡單總括為一句話,就是朱注四書的問題在於:表面是朱熹在註解四書,其實是朱熹用四書來註解自己的思想。

傅佩榮教授條分縷析,對朱注四書集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為我們解讀四書的真義。

時機的重要

文 | 傅佩榮

翻開《論語》,首先是《學而》篇,首章的第一句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朱注先說「學」:「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朱熹果然是哲學家,看到一個「學」字,就要翻出他的哲學底牌,肯定「人性皆善」。就孔子的原文來看,此處並未談到人性是善是惡的問題。朱熹若說性善,又說要復其初;我們隨之要問:宗教可以用「原罪」或「無明」來解釋「失其初」的緣故,但儒家不是宗教,沒有這樣的教義或神話。儒家是哲學,必須依據經驗,再作合理的推論與詮釋。因此朱注一開始不但未能助人明白孔子思想,反而製造了新的問題。

接著,朱注說:「既學而又時時習之。」他又引謝氏之語:「時習者,無時而不習。」可見他把「時」看成「時常」。問題就在這裡。

孔子治學 姚四有

我們採用最笨拙但較可靠的方法,就是「以經解經」。《論語》全書,「時」字出現十一次,除了指曆法(「行夏之時」)(15?11)、季節(「四時行焉」)(17?19)、人生階段(「少之時」)(16?7),其他皆指「適當的時候」,無論作為名詞、動詞、副詞皆是如此。

像子產「使民以時」(在適當時候役使百姓)(1?5),公叔文子「時然後言」(在適當的時候才說話)(14?13),孔子 「不時不食」(不是適當的時候不吃)(10?8)等。換言之,「時」字未有當成「時常」來用的。

孟子依此也以「時」代表「合乎時宜」,並且肯定孔子是「聖之時者也」(聖人之中最合乎時宜的)。相對於此,另外三種聖人是「聖之清者」、「聖之任者」、「聖之和者」(《孟子?萬章下》)。孔子則是:當清則清,當任則任,當和則和,一切依時宜而定。

孔子怎麼描寫自己呢?他曾稱讚古代七位賢者,認為他們各有傑出表現,但結論是:「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18?8)意思是:他沒有要怎麼做,也沒有不要怎麼做。」一切以「義」來決定。「義者,宜也」,所指正是合乎時宜。

談到「習」字,朱注說:「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意即像小鳥學飛一般,不斷練習所學之事。如果「時」是時常,而「習」是鳥數飛,或如朱注所引「程子曰:習,重習也」,亦即再三練習,那麼,「時」之意在「習」中,「時」不是多餘的字嗎?於是,大家熟知的《論語》第一句話經過朱熹的註解,就引起了不必要的爭議。

事實上,「習」字在《論語》中只出現了三次,除了此處之外,另有曾子說的「傳不習乎?」(1?4),與孔子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17?2)。「習相遠」的「習」是指後天的習染,如環境、教育與個人習慣所造成的結果,與此處所言較無關涉。而「傳不習乎」則與此直接有關,朱注說:「傳謂受之於師,習謂熟之於己。」有關這句話的朱注,下文即將有所討論,但是把「習」說成「熟之於己」,仍偏向記誦及技藝之學,如果扣緊孔子所教的「文、行、忠、信」(7?25)來看,它更可能是指「實踐」而言。觀乎孔子所說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1?6),以及他所論「好學」之處,皆不離「實踐」而言,可知以「習」為實踐更合孔子之意。

因此,孔子在《論語》一開頭所說的是:「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實踐,不也覺得高興嗎?

本文摘自《朱熹錯了》

傅佩榮教授在多年研習四書的過程中,發現缺少一本對朱注作全面而深入評價的專書,所以陸續寫成一些短文,再集結為本書。希望經由本書的討論,使早已熟悉朱注的讀書人可以繼續慎思明辨,以求領悟四書的義理,並互勉篤行之。

本書分為四部分,依序是針對《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朱注所作的批評辯證。其中《論語》的內容最多,著重指出孔孟的基本觀點是「人性向善」。探討《孟子》部分時,作者分析了一系列與人性有關的概念,最後也與朱注得出大不相同的結論。《大學》部分中,作者對「格物致知」的理解既與朱注有別,也與王陽明的詮釋不同。到了《中庸》部分,作者則像是撰寫一份心得報告,因為前面三書確立了儒家的思想基調,至《中庸》已有總結的意味。

作者簡介

傅佩榮

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先後獲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和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現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要著作:《哲學與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易經與人生》《傅佩榮解讀論語》等

-END -

GIF

關注東方出版社,粉絲福利不定期放送哦!

經典|新知 | 閱讀

微信ID:dfcbs201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只要我跑得夠快,焦慮它就追不上我——才怪!

TAG:東方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