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開放,究竟幹得咋樣?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開放,究竟幹得咋樣?

四十年了,中國改革依然方心未艾。每個人的命運都和這場改革息息相關。

因此,總結中國歷史上改革的成敗得失,以資借鑒和思考,增進我們對今天改革的理解和把握,很有益處。

葛兆光說,我們都生活在歷史的延長線上。所以,在中國工業化步入中期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評估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開放、第一次工業化的艱辛努力。

中華民族的生機,即在於改革。

我們可能越來越接近洋務運動的真相了。

發生在 19世紀 60年代到 90年代的洋務運動,又稱「同光新政」(同治到光緒年間的新政),或「自強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太平天國運動風起雲湧。清政府搖搖欲墜之際,體制內一些有遠見、有能力的高級幹部,主張大力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創辦新式工業,培養新型人才,訓練新式軍隊,以拯救垂危,追求富強,所以史稱「新政」或「自強」。

洋務運動,實質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改革開放,第一次工業化。

但是,今天你隨便問一個中年人,對晚清洋務運動有何印象?多半的回答是:買辦、賣國、鎮壓人民起義。

這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僵化歷史觀打下的印記。

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說,洋務運動的後果,一是加深了中國的殖民地化,二是加深了人民的災難,三是加深了滿漢統治階級的裂痕。各種教科書和文藝作品就此互相剋隆,結果正如學者李時岳所說:「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觀念,辦洋務就是買辦化、賣國主義。」

范文瀾的「三加深」還是客氣的,更有些著作斥責洋務運動是「反動的、賣國的、並以軍事為中心的運動」。

當代學者馬立誠在《歷史的拐點》中感慨道:中國歷史上很多改革者都是挨罵的,史書紙面上的不實之詞很多,這就要辨析材料,多方研究,尋找歷史的真相。

改革開放以來,李時岳、夏東元等相繼發表著作,為糾正僵化歷史觀做了初步努力。

中國近代史從 1840年起到 1919年止,總計80年,洋務運動佔了將近一半時間。在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近代工業起步,社會各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

1881年,開平礦務局修建的中國第一條准軌鐵路——唐胥鐵路通車後,直隸總督李鴻章率幕僚乘車視察。

1861:洋務引擎開轉

在內憂外患之中,切盼自強的清政府於 1861年 1月 20日批准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奕?被任命為首席總理大臣,這是洋務運動開張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夏東元說,總理衙門是適應改革開放需要而誕生的最高政權機構。總理衙門的成立,表明以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為中心的自強新政,成為國策。總理衙門成為洋務運動強有力的引擎。

有人說總理衙門是外交部,不準確。總理衙門權力要大得多,它是按照最高樞要機構軍機處的級別建構的,奕?本人就是議政王(最高議政大臣)、首席軍機大臣。

總理衙門管外交,管「通商」,管海關,還管各路軍事事務,簡直是個巨無霸,實際上,它漸漸代替了軍機處。當時西方媒介就曾發表評論說,總理衙門「及時地發展成帝國政府的內閣」。

奕?支持慈禧發動政變,頗受後世詬病,但是話分兩頭,他衝破頑固派堡壘,積極推進洋務運動,實在貢獻不小。

愛新覺羅·奕?

就在這一年,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是洋務運動起步的又一標誌。這個軍械所是湘軍攻陷安慶之後,於 1861年秋冬之際撥款籌建的。

創辦這個軍械所,是為了獨立自主地開發兵器,抵制洋人利用軍火貿易過分漁利。

安慶軍械所是一個綜合性兵工廠,主要生產子彈、大炮和輪船。曾國藩為這個工廠聘請的徐壽和華衡芳是自學有成的科學家,兩人合著的《拋物線說》於 1860年出版,比國外同類專著《圓錐曲線說》中譯本早 6年。

1862年,經過徐、華二人和工人努力拚搏,軍械所研製成中國第一台實用蒸汽機。「以火蒸水汽」,「火愈大則氣愈盛,機之進退如飛,輪行亦如飛。」曾國藩看了非常激動,當天在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

第二個成就是建造了中國第一艘木殼輪船。1862年底,這艘長約 10米的小火輪在安慶江面試航 5公里。曾國藩坐在船頭上親自督看,事後得意地說:「約計一個時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試造此船,將以次放大,續造多矣! 」

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木殼輪船誕生,值得在歷史上大書一筆。它表明中國進入了機器製造時代,中國近代工業由此肇始。軍械所的勞動力,成為第一批接受工資付酬的工人,資本主義企業也就此在中國開端。

曾國藩

另一重要事件,是在總理衙門支持下,京師同文館於 1862年(同治元年) 6月開館。洋務運動深入到教育領域,教育改革開鑼。

京師同文館聘請外籍教師,教授英文、法文和俄文。學習內容還有西方科學技術知識以及翻譯技能。

當時國際交涉日繁,急需通曉英法語言的人才,京師同文館正是為此而設。

學生來源,是在八旗子弟中挑選「天資聰慧」的十幾歲少年,當時共挑選了 20名。生源局限於八旗子弟,滿族貴族企圖壟斷新式人才的培養途徑。

這一企圖被李鴻章打破了。

京師同文館

時任江蘇巡撫(省長)的李鴻章奏請在上海設立類似學館,獲得批准,上海廣方言館於 1863年 3月開館。

王韜說,該館「教以西國之文字語言,兼課以算學,閱月一行考核,拔其優者充博士弟子員,或在通商衙門司理翻譯,承辦洋務。」才能出眾的,由巡撫推薦,進京考察,授以官職。

至於學生來源,則是「選近郡年十四以下,資稟穎悟,根器端靜之文童」,小官也可以入館學習。「近郡」就是附近地區,這裡沒有強調八旗,是李鴻章有意打破滿族禁區,為漢族及其他民族的青少年爭取受教育的權利。

繼上海之後,廣州方言館於 1864年 7月開館。

李鴻章

首派留學生

洋務教育最突出的創新之舉,是派留學生。由此發端,留學生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獨有的特殊景觀,至今方興未艾,蔚為大觀。

與其讓洋人在中國主持種種科技生產事業,不如派人直接去西方學習本領,這樣才能把西學西技真正拿到自己手裡,這就是派留學生的初衷。

在出洋留學的問題上,容閎倡於先,丁日昌促於中,曾國藩成於後。

容閎是中國最早接受西方系統教育的人。1868年初,他向江蘇巡撫丁日昌建議派遣留學生,「以為國家儲蓄人才」,丁日昌大為讚許。丁日昌為此活動了兩年,最終找到了知音,就是曾國藩。曾國藩與李鴻章共同上摺奏請,得到總理衙門支持。李鴻章說這是「固屬中華創始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

1872年夏秋之際,第一批留美學童從上海乘輪船赴美,至1875年最後一批上路,前後共四批,120人,年齡為 12~ 20歲。其中有從香港召來的少年詹天佑。

可悲的是,頑固派說學生久居美國,「必至全失其愛國之心」,於 1881年將留學生全部撤回。黃遵憲《罷美國留學生感賦》一詩凄然寫道:「蹉跎一失足,再遣終無期。目送海舟返,萬感心傷悲。」

1873年,沈葆楨又提議派學生去歐洲學習,這一次主要從馬尾船政局(又名福州船政局,福建船政局)所設的學堂中選拔學生,前往英法兩國。好事多磨,1877年才成行。到 1885年,共分三批派留學生 78人,這一次是完成了學業回國,沒有中途撤回。留學生中後來成為著名人物的有劉步蟾、薩鎮冰、嚴復等。

第一批在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學院留學的馬尾船政學堂學生

第一批在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學院留學的馬尾船政學堂學生

洋務派對國內教育也進行改造,舉辦各類實業學堂。

第一個電報學堂是丁日昌 1875年擔任福建巡撫時在福州設立的,天津電報學堂數第二。

廣州實學館於 1881年開張,學習外語及西方科學技術知識。

1893年,張之洞在武昌創設自強學堂,學習外語、數學、商務、化學。

此外,輪船招商局開辦了駕駛學堂,福建設立了福州電氣學塾,吉林設立表正書院,台灣設立西學堂,天津設立天津西醫學堂,一時風起雲湧。

近代軍事院校也於此時起步。李鴻章於 1880年創辦的天津水師學堂規模最大,張之洞在 1887年設立的廣東水路師學堂名噪一時。此後還有南京水師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旅順魚雷學堂等。

報業的誕生與勃興

在談論這一主題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清末四大冤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這一案件曾經轟動全國,幾乎無人不曉。

浙江餘杭縣一個豆腐店夥計葛品連,1872年娶畢秀姑為妻。秀姑貌美,穿綠衣系白圍裙,綽號「小白菜」。

夫婦租了舉人楊乃武的一間屋子,成為鄰居。日久,葛懷疑其妻與楊乃武有染,但無實據。後來葛品連忽於 1873年暴病身亡,葛母向餘杭縣縣令指控秀姑謀殺親夫。縣令草草驗屍,斷為中毒喪命,刑求秀姑,秀姑不堪忍受,偽供與楊乃武合謀殺夫。

儘管楊乃武不承認,餘杭縣仍將驗屍結果上報杭州府,杭州府對楊乃武施加酷刑,楊屈認買砒霜作案。府又報浙江省,擬定將秀姑凌遲處死,楊乃武斬首。

1872年創刊的上海《申報》緊追此案,發現甚多疑點。當此案由杭州府報到省里將成鐵案時,《申報》連續報道了此案可疑之處,對官員濫施酷刑痛加揭露,引起廣泛關注,一時街談巷議,輿論洶洶。

清政府指派浙江學政(負責文化教育的省級高官)胡瑞瀾複審。胡複審之後,仍確認定罪「並無出入」,意圖保全浙江官員。

《申報》又公開揭露胡審此案「刑訊至六晝夜」,激起社會公憤。浙江籍京官聯名上書,要求將此案交刑部複查,移棺京師。驗屍結果,葛品連確系病亡,而非中毒,歷時三年大案終得大白。浙江巡撫及其他涉案的官員一律嚴重處分。

此案昭雪,表明了初起的報界力量。

當時的報紙,力主言論自由,揭露社會黑暗

當時的報紙,力主言論自由,揭露社會黑暗

《申報》還發表諸多支持洋務的文章,如 1874年的《論開煤礦》《論電線》《火輪車為富國之舉》,並且提出了「移風俗、新制度、改科舉」等政治改革的主張。

上海除《申報》外,還有 1861年創辦的《上海新報》,1893年創辦的《新聞報》等,以上為西方人在中國投資的報紙。

1873年,漢口創辦《昭文新報》。1874年,香港創辦《循環日報》。這兩份報紙是國人自辦。《循環日報》的主筆王韜奮力鼓吹洋務和改革,成為名聞遐邇的改革派政論家。19世紀 80年代,辦報大熱,各種報紙開始風行。

洋務派認為,要改革,必須興辦報業。當時的報紙,力主言論自由,揭露社會黑暗,呼籲學習西方,要求全面改革,成為洋務派的輿論力量。報業的誕生與勃興,是洋務運動促進中國社會變化的一個重要側面。

本文整理自《歷史的拐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郎club 的精彩文章:

阿里巴巴,已超越IBM,卻還算不上世界科技巨頭?原因發人深思

TAG:郎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