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不是葯神》足夠動人,也足夠讓人難過

《我不是葯神》足夠動人,也足夠讓人難過

最近有一部影片刷遍了人們的朋友圈——《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被劃分為喜劇,也是國產電影中難得的豆瓣高分電影。

電影用戲謔的口吻講述了2002年上海小市民程勇走私印度仿製葯的故事。

主人公程勇本靠在小弄堂里賣印度神油為生,生活困頓。為了自救,在慢粒白血病患者呂收益的「慫恿」下,走上了走私印度仿製葯的犯罪之路。

期間,在醫生舒曼的指引下,程勇從為了自救到為病人的生存權而抗爭,最終投案自首。

大面積點映之後,正面評價覆蓋了99%的觀影反饋。有人認為,以當前情況來看,電影票房超過50億不成問題。因為影片赤裸裸地反映出現實問題,也呈現出人性之美——一方面是頑強抗爭的生活態度,一方面是人性至善。

電影英語名「dying to survive」則直接反映出人對活著的渴望。

患者呂受益雙目凹陷,形容枯槁,為剛出生的兒子拚命活著;舞者劉思慧在酒吧屈辱謀生,為女兒堅強活著;黃毛彭浩遠走他鄉,為不拖累父母,率性而艱辛地活著……

他們就像苔花,渴望衝破黑暗,努力再三卻一直生活在夾縫中。很多人在電影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大小影子,為這種對活下去的渴望而感動。影片用無數個細緻真實的場景,將觀眾深度帶入到劇情之中,單從這一用心程度來看,《我不是葯神》的確是近年來國產電影中的傑出製作。

許多電影的主人公都有這樣的轉變,從茫然無措到確定人生方向,徐崢飾演的程勇一角就在電影中有類似的轉變。

這樣有點「俗」的套路沒有為電影減分,而是讓人備受感動。

故事的轉折點也就是高潮,是呂收益自殺。人們感動於程勇從開始時的走私藥品為父親治病,養孩子,到後來印度藥廠倒閉,他倒貼錢給病人帶葯的轉變。而其中的種種細節也直戳觀眾痛點,現實在電影中殘酷又讓人備受觸動。

人性之善,還濃縮在周一圍飾演的警察曹斌那一句「放」上。

一位病患老太抓著曹斌,滿眼含淚地說:「四萬塊錢一瓶的正版葯,我吃了三年,房子被我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葯,非說它是假藥,那葯假不假我們能不知道么,那葯才買500塊錢一瓶,藥販子根本沒賺錢,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你們把他抓走了,我們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

那帶著顫音的聲音和絕望無奈的眼神,讓影片畫面內外的人都無比動容。

曹斌在洗手間洗臉冷靜、沉思、內心無限掙扎。天平兩邊,一邊是法,一邊是情。他不是病患,無法感同身受他們的困頓,但人性之善讓天平向「情」傾斜。

影片讓人們看到,不是所有人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看到了人心的溫度,看到了美好的未來的希望。

程勇最後在接受審判時說:「今後都會越來越好吧,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這一幕將人們對感動的所有積蓄推上高地。

但也有一種聲音辨析著一個古老的問題:專利或科研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為了保護研究者的勞動成果?

人們的情緒和客觀的法律尚未找到一個平衡點。一方面不是所有人都能買得起「天價葯」,而生命應當被善待;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能依靠著入不敷出的藥品盈利繼續長時間的研究。

無法繼續研究就無法研製出性價比更高的藥物,能夠受益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人們就更熱衷於有效的「仿品」……這件事深究下去所得到的矛盾體,才是人們最無力的地方。

影片的最後,程勇被判刑。他的經歷讓人們覺得不甘與難過的同時,也挑出了現實帶給人們的無奈。

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所有努力,讓人有理由相信,終究會等到那一天,貧窮得到更好的緩解,體制與生活的衝突減少,法理與人情慢慢融合。

人們從電影中感受人性之美,也應從電影的藝術中走出來,看看這個愈發溫暖的現實世界,憧憬通過每個人的努力所得到的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字 |吳小桐 劉禹彤

圖片 |網路

編輯 |王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工記者團 的精彩文章:

別猶豫,說愛他

TAG:大工記者團 |